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孟繁哲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一首老歌这样写到:“18岁是天堂,我们的生活甜得像糖。”对年轻人来说,生活可以如糖似蜜,身体却万万不能“多糖”。数据显示,我国有超1.4亿人患有糖尿病,18—29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达2%,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超20%。在我们的印象里,糖尿病是个“老年病”,“控糖”是家里长辈之间的话题;但如今,这个以糖为名的慢性病,正在“盯上”年轻人。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儿。
对于糖尿病,你有怎样的印象?是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还是饭桌上家人掏出的胰岛素注射器?事实上,糖尿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的影响,远比我们看到的复杂。有的“糖友”血糖会忽然走高,要尽快靠药物、运动和合理膳食降下来。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就如同将血管浸泡在“糖水”里。长此以往,血管会变得脆弱,器官会受到损伤。视网膜病变、肾衰、冠心病、中风、皮肤感染、神经损伤……这些糖尿病并发症提示我们,糖尿病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而是潜在的隐患。
临床上,糖尿病分为多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9成。一项研究发现,全球约七成2型糖尿病是由于不良饮食所致。精制谷物和加工肉摄入过多,油盐摄入过多、含糖饮料摄入过多……这些风险因素,印证了“病从口入”的道理,也在暗示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早前,糖是一种奢侈品,精细的淀粉类食物也并不富裕。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高糖、高油、深加工的食物占据了人们的餐桌。不妨想一想,我们点来的外卖,是不是大多重油重盐,有的菜还能吃出有点甜?工作忙的时候,用来解压的是“快乐肥宅水”还是全糖半糖的奶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糖的摄入量最好在25克以内,但一杯500毫升的可乐中就有约46克糖。身处现代工业社会,“健健康康”吃顿饭,变得越来越难;以糖尿病为代表的病症,则变得越来越近。
(图源网络)
“人生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如何在食物的健康和美味之间求得平衡,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答题。蔬菜要吃水煮的,饮料要喝无糖的,面包必买全麦的,巧克力越吃越苦……一系列控糖操作,反映出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只不过效果如何,恐怕还要打个问号。比如,水煮蔬菜固然不错,但追求口感的芝麻酱可能让努力白费。又如,标榜“只要甜不要糖”的无糖饮料一般都含有不少代糖,同样会加重胰腺负担。再如,一些全麦面包里,其实仅含有极少的全麦粉,大量的蔗糖藏匿其中。日常生活中运动不充分、饮食不规律的现象并不鲜见,吸烟、喝酒、熬夜的习惯也熟视无睹。身处快节奏的生活,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除了把手边的奶糖换成黑巧,我们还能为身体健康做点什么?
有人曾提出一种名为“500111”的生活方式,即一星期运动五天,晚饭后不吃东西,不喝甜饮料,肥胖人群每顿饭要减少一两粮食,一周只能外出吃饭一次,一天要吃一斤蔬菜。这一方案有值得参考的地方。毕竟,预防病症和治疗病症的关键,就在于做好健康管理。只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身体情况因人而异,精神状态因时而动,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具体就糖尿病而言,不同人群对糖分的耐受度也是不同的。当然反过来看,也没必要“草木皆兵”,对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小心翼翼、处处设防。倘若因此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反而也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说到底,追求健康、享受健康是一件愉悦自己的事,要讲科学,也要讲规律,最终求得一个美好生活的最优解。
这正是:
迈开步子,少吃糖油。
健康常在,远离烦忧。
大家晚安!
(文 | 孟繁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6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