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四爷党”的智囊非邬思道莫属。他在剧中宛如一个智谋近乎于妖的军师角色。正是得益于他的运筹帷幄,雍正才得以在“九子夺嫡”这场激烈的争斗中崭露头角,最终登上皇位成为雍正皇帝。
然而雍正即位之后,邬思道并未继续辅佐他,而是选择了归隐。邬思道起初在江苏巡抚李卫处做幕僚,随后经李卫引荐到河南巡抚田文镜处做幕僚。
邬思道最后一次现身,是向田文镜索要八千两银子的幕僚报酬,还吵嚷不休,最终致使田文镜将他辞退。田文镜辞退邬思道之后,邬思道急忙回到住所,喊着老十三胤祥送给他的丫鬟兼妻子如月匆匆离去。
邬思道原本连行李都不打算携带,然而如月却执意收拾了几样要紧的物品才动身。如月在收拾的同时还问道:“何事这般急迫,明日再出发不行吗?”
邬思道一边催促着,一边说道:“必须立刻动身,要是等到明天就来不及了。”
讲完这番话之后,原本腿脚不便的邬思道行动起来竟极为敏捷,拽着如月就快步跑开,很快就只留下背影了。也正是在这场戏之后,邬思道这个角色便退场了,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全隐”生活。那邬思道为什么要如此匆忙地离开呢?
雍正继位当夜,邬思道与成为皇帝的雍正来了一场心理战
邬思道本为江南的才子,年少之时便想参与科举考试从而一举夺魁,这样就能尽情施展自身的抱负了。然而,在邬思道参加康熙三十六年的春闱之际,却遭遇了科场舞弊之事。
主考官与副主考官皆是见钱眼开之人,他们把科举当作敛财的途径,哪个考生给的钱更多,才会让谁得以高中。
邬思道一向对自己的才学颇为自负,满心期待着放榜时刻的到来,想着自己定能在金榜上留名。然而,榜单公布之后,邬思道的名字压根就没在榜上出现。邬思道向来都特别相信自己的才能,他心里清楚,就自己的水平而言,就算进不了前三名,那也必然是在前十名以内的。可是现在榜上无名,这使得邬思道极其愤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后来邬思道才知晓,主考官与副主考官竟是见钱眼开之人。邬思道心中满是义愤,便召集其余落第士子,将江南贡院搅得大乱。如此一来,这江南科场舞弊之事就被康熙得知了。康熙大怒,处决了舞弊的官员,而带头闹事的邬思道也被朝廷列为通缉之人。
自那之后,邬思道开始了逃犯般的生活。在其逃亡期间,邬思道竟意外被土匪弄瘸了一条腿。所幸的是,后来康熙的祖母太皇太后孝庄辞世,康熙欲为祖母累积阴德而大赦天下,邬思道恰在大赦名单之中,这才能够重见天日。只不过此时邬思道已瘸了一条腿,显然再想凭借科举入仕是不可能的了。
后来,雍正得知了邬思道颇具才学之名,他意欲借邬思道的才智为己所用,于是就差遣年羹尧四处寻觅邬思道的踪迹。最终,年羹尧寻得了落魄的邬思道,还凭借自己的妹妹年秋月成功劝动邬思道出山,邬思道便这样投身于“四爷党”了。
从这时候起,邬思道成为四爷雍正身旁的主要谋士,着手为雍正争夺皇位出主意、想办法。正是他给雍正规划出“以不争为争”的战略方针,并且还助力雍正将儿子弘历(也就是乾隆)教导得很好,使得弘历讨得康熙的欢心,弘历也让雍正在康熙心里增添了许多好感。
特别是到了最后的时刻,身体状况愈发不佳的康熙将雍正的所有差事和职务都罢免了。雍正都有点儿灰心丧气了,他甚至拿出钱赠予邬思道,想让邬思道离开自己去隐居山林。不过邬思道却一句话点醒了迷糊的雍正,邬思道告知雍正,这极有可能是康熙在为雍正的继位做铺垫,这才使雍正重新振作起了信心。
康熙驾崩的那个晚上,依旧是邬思道有条不紊地给雍正拟定了一连串应对之策,使得雍正能安心地进入皇宫。而邬思道就在雍亲王府坐镇,时刻应对局势的变动,最终保障了雍正顺利继承皇位。
然而,邬思道和雍正之间的关系在雍正登基成为皇帝后有了转变。他们曾经能够尽情交流、毫无保留地畅谈。可雍正即位成为帝王之后,邬思道无疑是知晓他过往秘密最多的人。因此,古往今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例是清晰可见的。
邬思道在与雍正相互结识、彼此了解的进程里,也洞悉了雍正的品性。雍正有着豺狼般的声音与顾盼姿态,眼神如鹰,听觉似猿,实乃一辈子阴鸷狠毒、雄悍奸诈的君主,只能一同历经患难,却无法共享安乐。邬思道是饱读史书之人,当然深刻知晓这里面的道理。于是,他早就谋划好了保全自己的法子。
在继位当晚将宫廷局势掌控住以后,雍正却返回了雍亲王府。他回来是为何事呢?他是要对一些人和事进行安排,而邬思道便是他首要需要“安排”之人。
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邬思道和雍正两人便开启了一场心理较量。邬思道心里本是打算在雍正登上皇位之后悄然离去,到山林中隐居起来的,可没想到雍正在继位的当晚就马上回来找他了。而且邬思道知晓雍正的秘密太多,所以要是他跟雍正表明自己想要归隐山林的想法,那必定马上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邬思道拒绝雍正让其留在京城的挽留之后,就势向雍正提出自己有三不可用之处。
邬思道所指出的第一条不可用之处在于,他腿部有残疾,难以置身于庄重、高贵的场合之中,要是雍正想要任用他,恐怕会有损圣上的德行;第二条不可用的缘由是,他曾为康熙时期的通缉之人,如今雍正刚刚登基为君,就任用康熙朝的通缉之人,这像什么样子呢;第三条不可用是因为他行事多为阴谋手段,而雍正成为皇帝之后要施行光明磊落的正道,所以他已不再契合雍正的需求。
最后邬思道又对着雍正动情地讲道:“臣明白皇上舍不得臣离去,于是臣打算半隐。其一,臣孤孤单单一个人,囊中羞涩、一文不名,要是彻底归隐必然会饿死;其二,臣同皇上有十几年的君臣缘分,一旦分别,皇上肯定会思念臣,臣也必然会想念皇上。臣要是完全归隐了,倘若皇上思念起臣来,却寻不到臣,那臣怎能心安呢?所以臣想要寻一个既能维持生计又能让皇上找到臣的地方半隐起来,这样既能让臣在余生有所依靠,又能成全我们之间的这段恩遇。”
邬思道借着这个时机说出了自己“半隐”的想法,到最后甚至用带着哭腔的话语来打动雍正,这一番操作下来,搞得雍正也满眼泪水。
邬思道的这一番饱含深情的话语,全然是在向雍正袒露自己的心意。他话语里隐含的意思,便是告知雍正,他会把一切与雍正相关的事宜都深埋于心底,永远不会向外透露半分,祈求雍正念及他的忠心,准许他归隐。
雍正只好应允了邬思道。就在二人交谈之时,御前侍卫张五哥从外面进来,向雍正禀报说十七爷胤礼前来求见。还没等雍正回应,邬思道便让张五哥以“天子没有私事”为由回绝了胤礼的求见。邬思道此举意味深长,他是想借此暗示雍正,天子不应有私事,要是想除掉他那就是私事了。
邬思道最终决定前往李卫那儿出任幕僚师爷。李卫乃是雍正的心腹,他知晓邬思道的出身背景,对邬思道极为尊崇。所以,邬思道待在李卫之处,既能让雍正安心,又能让邬思道自己感到满意,这可谓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然而邬思道心里一直期望能彻底地完全隐匿起来,使得雍正无法找到自己。这是由于邬思道极为通晓帝王的心机权谋,正如老十三胤祥送他之时,他即将离开的时候对胤祥讲的那样:和寻常之人往来,一同享受快乐是容易的,共同承受患难就困难了;和天子打交道,共同承担患难是容易的,一同分享快乐却是困难的!
李卫和田文镜不过是邬思道实现全隐梦想的“跳板”
邬思道于李卫的衙门中担任师爷一职时着实极为清闲,不过事实上,他依旧处于雍正的监视范围之内。后来李卫前往京城拜见雍正之际,雍正还向李卫询问道:“邬先生在你那儿过得如何?”
李卫虽为小乞丐出身,但他极为聪慧,也知晓雍正将邬思道安排到自己衙门中的意图,于是他的回答颇具深意:“邬先生啊,一天到晚除了研读典籍之外,就是顺带替在下看看案牍卷宗,从未踏出衙门半步。”
然而邬思道一门心思地渴望彻底归隐山林,去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不愿再涉足朝廷事务,并且还担忧雍正会反悔。于是,邬思道想要从李卫那里脱身。而李卫也清楚邬思道就像个棘手的难题,也害怕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给自己招来灾祸,所以他同样希望把邬思道送走。
就这样,田文镜登上了舞台,为邬思道和李卫带来了机遇。彼时田文镜初到山西任职,晓得山西巡抚诺敏欺骗了雍正,可他怎么也查不出个究竟。正在田文镜左右为难、烦闷不已的时候,李卫带着邬思道前来拜访。李卫向田文镜引荐了邬思道,并宣称邬思道能够帮田文镜化解当下的难题。
然而邬思道向田文镜提出了条件,一开口便索要每年八千两的幕僚报酬,田文镜当时着实被难住了,随后他未加思索就应允了邬思道的要求。
后来邬思道真的展露了非凡的才能,全心全意地帮田文镜化解了难题,让田文镜得以将诺敏依法惩处,随后田文镜还晋升为河南巡抚,想必田文镜在升官的那个时候,心里恐怕还会想:给邬先生一年八千两银子实在是太划算了。
然而田文镜高兴得有些过早了,邬思道之后便开始拿着高额的幕僚薪资,整天悠闲自在地四处闲逛,不但不再为田文镜出谋划策,而且还不时地挖苦一下田文镜,这可把田文镜气得够呛。
邬思道之所以从李卫那儿跳槽到田文镜那儿,原因在于田文镜和李卫不一样。田文镜并非雍正潜邸的奴才,所以他不清楚邬思道与雍正之间背后的关系。并且田文镜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认真负责的官员,他绝不容许有沙子在自己眼里,肯定无法容忍只拿钱却不办事的邬思道,而这恰恰就是邬思道想要达成的效果。
后来雍正打算前往河南考察新政的推行成效,雍正要去河南的上谕一经发布,邬思道便立刻知晓自己是该离开了。毕竟,倘若让田文镜洞悉自己和雍正之间背后的真实关联,恐怕日后就难以再脱身了。
于是邬思道有心激怒田文镜,他向田文镜讨要上半年拖欠他的四千两银子酬劳。彼时田文镜正被河南的水灾弄得狼狈不堪,并且府库账目上确实也没多少银两了,还得留着用于赈灾呢,可邬思道就是不罢休,摆出一副若不给钱就甩手不干的架势。
邬思道的态度最终将田文镜激怒了,田文镜赶忙吩咐衙役把邬思道带到账房取钱,取完钱就赶紧打发他离开。邬思道此时心中早就充满喜悦,他终于达成了全隐的目的,嘿嘿笑着说道:“东翁,可是你要我走的哟!”
之后果真雍正抵达河南之时就向田文镜询问道:“邬先生可还安好?”
雍正的这一问让田文镜彻底懵住了。就在此时,田文镜突然记起邬思道临走时所说的话。他马上意识到,这个能被皇上称作先生的邬思道和皇上肯定有着极深的渊源。田文镜心中不禁有些懊悔,于是赶忙小心翼翼地说道:“邬先生已经离开了。”
田文镜讲完这番话之后便称要派人去追,然而被雍正给阻拦住了,雍正轻叹一声:“莫要追了,即便追也追不上的,罢了。”
实际上,不只是邬思道极为了解雍正,雍正对邬思道亦是颇为知晓。他们这君臣二人彼此都怀有戒心。于是,邬思道最终借着田文镜不知他与雍正的真实关系成功摆脱了雍正的监视。到了这个时候,雍正也已然清楚邬思道离开的决心。并且,经过之前数年的表现,邬思道已让雍正安心许多。这样一来,雍正也就听之任之,任由邬思道离去了。
于是在剧中,邬思道硬是向田文镜索要钱财,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归隐山林的打算。由此可见,在这一剧情里,邬思道着实极为聪慧,最终与妻子如月过上了逍遥自在的幸福生活,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历史上的邬思道收的幕僚费比电视剧中还夸张,电视剧中的邬思道历史原型结局凄惨
在电视剧里有个叫邬思道的人物,事实上,历史上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人。不过,这两者在事迹方面毫无相同之处。邬思道为浙江绍兴籍贯,在清朝历史上,他是绍兴师爷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
在历史记载里,邬思道未曾助力雍正争夺皇位。邬思道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未能考中,无奈之下,他只好改弦易辙,进入衙门做了幕僚师爷。后来,邬思道成为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师爷,在河南的时候,邬思道对田文镜推行雍正时期的新政给予了帮助,同时也在刑名案件的处理上为田文镜提供了助力。以前田文镜报给刑部的案子,很多都会被驳回,可自从他让邬思道整理卷宗之后,报给刑部的案子就都能顺利通过了。
之后邬思道在对朝廷局势动态进行观察时,察觉到雍正有惩治重臣隆科多的想法。于是邬思道以田文镜的名义代写了一封弹劾隆科多的奏疏,这一举动最先在朝廷之中掀起了反对隆科多的浪潮。由此一来,雍正对田文镜的恩宠日益增多,并且雍正也因此知晓了邬思道的才华学识,而田文镜也变得更加倚重邬思道了。
后来,邬思道极为擅长揣测雍正的心思,于是田文镜的所有奏折都交由邬思道来代写。在这种情形下,邬思道为田文镜去迎合雍正的想法,把雍正哄得极为高兴,雍正对田文镜也变得更加喜爱与器重了。
之后邬思道和田文镜之间出现了若干矛盾,田文镜一气之下便将邬思道驱逐。邬思道离开之后,田文镜就不再去迎合雍正的想法了,他给雍正呈递的几次奏折都不符合雍正的心思。雍正于是就猜到是不是邬思道已经离开了田文镜,所以他特意在答复田文镜的奏折时加了一句“朕安好,邬先生安否?”
如此一来,邬思道便在史书上留名了,他也成了清朝历史上没多少人能比的、受到皇帝关切的绍兴师爷。田文镜见雍正这般看重邬思道,于是赶忙又点头哈腰地把邬思道请了回来。
然而这一次邬思道回来怕是要对田文镜提出很高的要求了。按照清末民国文人李岳瑞所写的《春冰室野乘》中的记载,邬思道在知晓雍正皇帝这般看重自己以后,当他又一次被田文镜聘请回来时,一开口就向田文镜索要每日五十两银子的润笔费。
每日五十两银子,这可比电视剧里一年八千两银子的数额高出许多,由此可见,真实历史中的邬思道要比电视剧里的厉害得多。在历史上,田文镜是一位较为清廉的官员,然而,为了供养邬思道,他也只能咬着牙接受邬思道的高额要求。
要是每日给邬思道五十两银子的话,那一年下来就得给他两万多两银子呢。田文镜哪能拿出这么多钱啊。幸亏邬思道说的是按日来计算,如此一来,田文镜尽管把邬思道请了回来,可也不敢老是找他去谋划计策了,唯有碰到大事、难事的时候才会去向邬思道请教,目的就是为自己省些钱。因而,历史上的田文镜可比电视剧里被邬思道索要钱财索要得厉害多了。
邬思道的身价达到了当时师爷中的最高水平,于是邬思道在当时名噪一时。后来田文镜离世,诸多总督与巡抚都想要邀请邬思道出山相助,然而最终都未能寻得邬思道的踪迹。
之后民间有传闻称,邬思道被雍正以重金礼聘至京城,成为皇帝身边的谋士。雍正驾崩之后,邬思道便在京城居住,直至乾隆初期才因病离世。
电视剧里的邬思道实际上是有历史原型的,在电视剧中,邬思道这个角色的历史原型为戴铎,他是雍正尚未登基时身边的谋士。
戴铎为雍亲王府中的一名幕僚,大约在康熙二废太子之际,戴铎极力劝说雍正参与到皇位的争夺之中,还为雍正拟定了“不争而争”的夺位策略。正是他向雍正提议,让雍正谦逊恭敬、与世无争,并且时刻留意康熙的动向,喜爱康熙所喜爱之人,厌恶康熙所厌恶之人,最终促使雍正登上皇位。
然而,历史上的戴铎跟电视剧里的邬思道相比,差距非常大,他未曾悟到“良鸟尽,弹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道理。在雍正登上皇位之后,戴铎得到提拔,担任四川布政使这一职位。随后,雍正以戴铎倚仗恩宠而忘却恩情,并且大肆搜刮钱财、贪污腐败为由,将其判处死刑。
戴铎在历史上究竟是因知晓雍正之事过多而被灭口,还是确实触犯了国法,存在贪腐敛财的行为,才致使雍正将其诛杀,这一切都无从知晓了,毕竟历史已经成为过去。
如此一来,与历史上那个不算明智的戴铎相较,电视剧里的邬思道可就强太多了,最后他能够在山野间隐居,过得自在惬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0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