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达到2.1亿美元,2030年有望达到4.5亿美元。我国市场上,目前阿洛酮糖的应用还面临着合法化问题,但行业和企业都在积极推动法规许可。
8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D-阿洛酮糖的延期通知。事实上,2020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受理了5件D-阿洛酮糖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申报,至今仍未获得正式批复。但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的获批让产业看到了曙光。2023年5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关于蓝莓花色苷等14种“三新食品”的公告》,其中包括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成为食品工业用酶制剂新品种。有业内人士预计,D-阿洛酮糖或将在今明两年获批。目前我国很多相关企业已经在生产或布局D-阿洛酮糖。
近日,一些阿洛酮糖的生产企业在回应业务咨询时,都提到了有关问题。华康股份表示,公司目前主要采用生物转化法生产阿洛酮糖,计划了40000吨/年的产能规划,将根据市场情况安排项目建设;金禾实业公司表示,目前正在对阿洛酮糖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持续优化,后续将根据生产成本情况扩大生产规模;百龙创园表示,阿洛酮糖的相关标准正在制定中,目前公司的阿洛酮糖产品全部用于出口;保龄宝表示,阿洛酮糖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品类之一。
优势明显 应用场景广泛
阿洛酮糖是D-果糖的C-3的差向异构体,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但含量极少的稀有单糖。
作为一款新型低热量的稀有单糖,其甜味及口感与蔗糖非常接近,但其热量却低于蔗糖,只有蔗糖的10%。D-阿洛酮糖具有低热量、低代谢率、不会引起血糖升高等功能特性。应用上与蔗糖相近,在容积效应、美拉德反应及口感等方面可替代蔗糖,一定程度上改善食品风味、外观等,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
阿洛酮糖在自然界存在极少,一般采用化学合成法和生物转化法,其中,生物转化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
化学合成法主要包括选择性醇醛缩合合成法、催化加氢法、Ferrier重排法等多种方式,但由于化学合成的方法存在经济性差、环境不友好、可利用度低等问题,未形成工业化产业。
生物转化法使阿洛酮糖实现了商业化生产。目前工业生产上主要是通过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实现D-果糖和D-阿洛酮糖之间的相互转化,生产D-阿洛酮糖。
阿洛酮糖结构稳定,化学惰性较强,可以适应酸性或碱性环境;在糖化反应中产生大量的抗氧化成分,在产品加工和贮藏中可减少氧化损失,改善产品品质。
阿洛酮糖应用场景广泛。由于具有良好的加工稳定性和高溶解性,阿洛酮糖应用在饮料中可以在减糖的同时保持饮品整体口感和品质;在烘焙产品中,阿洛酮糖在高温条件下的糖化着色效果良好,并具有较强的保水性能,可以使烘焙产品具有良好的色泽、湿润度和稳定的硬度;在糖果产品中,由于阿洛酮糖糖结晶率较低,能在有效控制糖分、降低热量的同时保持与全糖食品类似的硬度、弹性、黏度及质地。
多国获批 市场潜力受关注
从全球来看,阿洛酮糖在多国已经获批应用。
201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D-阿洛酮糖为蔗糖的安全替代品,在食品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外,D-阿洛酮糖在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13个国家获得法规许可。目前阿洛酮糖在欧盟和中国还未获批。
虽然阿洛酮糖在我国尚未获得应用批准,但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的获批让产业看到了曙光。5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关于蓝莓花色苷等14种“三新食品”的公告》,其中包括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成为食品工业用酶制剂新品种。据悉,此次的申报工作由中粮集团旗下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组织实施。
阿洛酮糖目前是比较受欢迎的天然代糖。根据SPINS对传统和天然增强渠道的分析数据,截至2022年上半年,阿洛酮糖的销售额增长了164.2%,市场价值达4亿美元。
全球阿洛酮糖的生产商,国外主要有日本松谷化学公司与美国宜瑞安公司(在墨西哥合资建设工厂,已投产)、泰莱(加拿大工厂)、韩国希杰集团、韩国三养公司;国内生产阿洛酮糖的企业包括保龄宝、百龙创园、三元生物、福洋生物等企业,还有很多企业在生产或已经在布局D-阿洛酮糖原料生产,如中大恒源、安徽金禾、北京瑞芬等。
阿洛酮糖的生产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去年3月,保龄宝在回复调研机构问题时指出:“阿洛酮糖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酶制剂和工艺控制方面。”
从专利数量上看,江南大学、韩国三养食品和韩国希杰集团在阿洛酮糖相关专利布局较多。截至9月下旬,国内尚在有效期的与阿洛酮糖相关的发明专利共计116项,其中江南大学拥有17项,三养食品拥有12项,韩国希杰集团拥有11项。玉米深加工企业中的百龙创园和保龄宝分别拥有6项和5项。
目前在我国阿洛酮糖产量呈高速增长的态势,但产量规模仍然较小。据艾格农业估算,2020年全国阿洛酮糖产量在700吨以下,2021年和2022年则均在1万—2万吨区间。目前国内产量主要用于出口。
预计阿洛酮糖在我国获批后需求量短期内将有明显增长,后续阿洛酮糖产能或将继续增加,市场红利期缩短,很可能在数年后陷入供过于求的局面。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10月23日06版)
(责编:杨晓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3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