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微元合成」获亿元pre-A轮融资,多个生物制造产品即将进入量产 | Tech100独家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7-06 11:24:00 来源:36氪

文 | 海若镜

36氪独家获悉,「微元合成」近日完成亿元pre-A轮融资,由北京国管顺禧基金领投,北戴河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金和老股东河南投资集团汇融基金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扩建研发实验室和多个产品管线试生产。

微元合成成立于2021年,创始人刘波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微生物所,先后师从马延和、陶勇等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有近十年积淀。现阶段,微元合成研发团队博士学历员工占比约70%,未来还将集结多位教授、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加入团队。

走进微元合成办公室,玻璃外墙上,贴着一副巨大的细胞代谢通路图,理性设计代谢通路的能力及多年积累的know-how细节,成为他们顺利将产品管线推向量产的基础。“其实我们在做菌株设计时,就已经考虑到工厂层面能否量产,所以多个管线的推进速度都很快。”

当前,微元合成正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建设中试及生产基地,该基地由微元合成设计,当地政府代建,设计为柔性、多功能的工厂,以适应多个高附加值产品管线的中试及生产。另外,很多大宗产品在正式建厂前,需要跑通工艺、物料成本,该工厂也承担着这一功能。

产品:用合成生物技术替代原有生产方式

据介绍,在微元合成众多产品管线中,进度最快的是甘露醇技术,传统上甘露醇均为化工加氢生产,除了成本高,重金属和还原糖残留也是行业存在的痛点,微元合成全球首家开发了生物法合成甘露醇技术,中试产物转化率达到99%,纯度达到99.9%。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厌氧发酵,联产两种产物,副产物的售价有望覆盖原料及制造成本,甘露醇作为附加的“馈赠”,可直接贡献利润。当前,微元合成的甘露醇技术已经与河南投资集团新拓洋生物建立合作,双方共同进行规模化生产,有望今年即实现商业化收入。

糖醇业务线中,除甘露醇外,微元合成还开发了自然界中的稀有糖成分——阿洛酮糖。作为代糖的一种,阿洛酮糖不仅口感上与蔗糖更为接近,热量仅是蔗糖的1/10;且能够发生美德拉反应,可以在甜点烘焙、冰淇淋制作中代替蔗糖,并保持原有风味;另外,阿洛酮糖可促使胰岛素正常分泌,降低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对糖尿病患者友好的同时兼具控制体重的作用。

现阶段,阿洛酮糖已通过美国FDA的GRAS认证,且在全球14个国家获批使用。不过,既往这一稀有糖的生产方式是以果糖为原料,经过差向异构酶转化、多套模拟移动床分离,得率仅有20%-30%;且多次浓缩、分离的过程能耗极高,导致阿洛酮糖成本高昂,约是赤藓糖醇的三倍左右,成为限制企业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针对上述市场需求痛点,微元合成设计了一条新的生物合成路线,采用成本更低的葡萄糖作为原料,将植物中阿洛酮糖的代谢通路放置于微生物中,通过多级酶联反应,将产物转化率提升至60%,发酵产量达到150g/L,单批次发酵时间也较传统方法缩短一半。

“发酵之后的产物,经过离交脱色等简单处理后,就可以得到清液,能直接进入结晶环节,没有后续分离的成本,整个链条变得很简洁。”刘波介绍道,这一方法下阿洛酮糖的生产效率已经高于赤藓糖醇。现阶段,其正在与多家央企、国企和跨国企业推进合作,共同规模化量产阿洛酮糖。

除糖醇类产品管线外,微元合成还开发了一系列类胡萝卜素(玉米黄素、叶黄素、α-胡萝卜素)等高附加值化合物。

既往叶黄素主要从万寿菊中提取,250亩万寿菊一年方能产出1吨叶黄素。但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将20多个基因片段放置入底盘菌株,以生物发酵法制备,300立方米的发酵罐10天即可生产1吨叶黄素,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可节省耕地资源。

“产品要有明确市场需求,但还没有更好的分子或生产技术能满足需求;合成生物技术能够为该品类的生产技术带来革新或改变;团队自身当下的能力能够替代低效生产方式,实现规模化量产”,是微元合成选品的判断逻辑。

企业供图

平台技术:突破核心限速步骤

作为一家合成生物学初创公司,微元合成团队沉淀多年的知识积累和产业经验,正加速其拓展产品管线,并将之推向产业化。前端的底盘菌株库与元件库的积累、基因编辑能力、工程细胞代谢分子监测与分析平台,后端的多维度、多尺度生产工艺放大平台,共同构筑起这家年轻企业的研发根基。

众所周知,合成不同类型的化合物需要不同的底盘菌株,如酸性化合物更适合用嗜酸菌生产、萜类化合物的合成需要IPP和DMAPP底盘菌株,丰富、多样的菌株库是合成生物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微元合成除自行从土壤、湖泊等自然环境中筛选各类微生物,获得菌株资源外,还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签署了战略协议,可以从中获取用于代谢模型等研究的原始工业菌株资源。

在基因编辑工具及元件库积累方面,据了解,微元合成整理了全球学术圈中众多公开的表达系统,积累已测试可用的复制子、启动子、终止子等,占整体元件库的比重约2/3。另有约1/3的元件是其团队在多年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自行开发。基于对基因编辑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我们现在单次能将40kb的大片段外源基因导入到基因组上,可以实现连续染色体整合。”刘波介绍道。

对于合成生物学研发的“核心限速步骤”,刘波认为应该是细胞内部代谢状况的未知性。细胞代谢流分析和代谢中间产物的分布状态,是解析底盘细胞代谢规律的关键,而这点在既往实验室中通常是“瞎子摸象”,缺乏系统化的工具和方法。“研发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菌株出现了问题,但却不知道代谢流发生了什么;或者基因编辑后,预期代谢流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实际却跟想象完全不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微元合成构建了整套设备耗材、工程软件及计算规则,目前已经储备了多达1500种细胞内代谢产物的监测方法,未来还将继续拓展。另外,基于不同底盘细胞代谢网络模型、代谢通量分布的数据库,通过干湿试验闭环,实现代谢网络的高效设计,真正地突破研发限速。

对于工程细胞代谢分子监测与分析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刘波认为正如医生为病人看病时,需用到X光、核磁等工具一样,该平台就为分子代谢流的“诊断”提供了监测分析工具。“菌株也是生命体,监测了胞内代谢状况后,出现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基因编辑整改,有效减少试错摸索的步骤。”

除了前端底盘菌株设计能力,在工艺放大层面,微元合成邀请了大型生物发酵工厂的总工等资深工程师加入公司。在优化发酵工艺的过程中,对溶氧、pH值等多维度的指标进行分阶段的控制诱导;除液相监测外,还增加气相尺度分析挥发性的代谢分子,以呈现细胞代谢的完整情况,寻找最优工艺。

上述技术平台能力,成为微元合成能够同时推进多个产品管线的基础,其多个产品有望在今、明年推进量产。谈及合成生物学企业量产时常面临的“死亡谷”,刘波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

一是部分技术从开始就不具备量产的条件,这也决定了其无法走向产业化。二是若全链条都由一家企业单独完成,对研发团队、生产团队、工程团队的衔接要求极高,合成生物研发型企业从头搭建发酵、制造生产团队,建设万吨产线,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确可能面临“死亡谷”。但中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很多发酵工厂的人员、设备、上下游配套等基础颇为完备,因此在具备量产技术的前提下,除了自建工厂外,微元合成选择与优质企业广泛合作,联合开发生产。“厂子在国内不算是稀缺资源,找到优质合作方才是关键。”

Tech100栏目介绍:

科技创新,作为大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以厚重的力量为中国崛起保驾护航。时至今日,创新正进入“深水区”,AI、芯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硬核科技成为资本关注的主流方向。从技术走向商业,企业盈利的周期被拉长,创业游戏的hard模式被点亮,下场者需要十二分的勇敢与担当。

硬科技的迭代故事值得书写,创业者的砥砺历程值得铭记。为此,36氪特推出“Tech100”栏目,选取百家具有硬科技含量的高潜力企业,记录他们如何翻越高耸的技术壁垒、打磨令市场惊艳的产品、集结力量走向商业成功。

Tech100,从百家企业创新的横截面,看到即将到来的未来。

欢迎提供报道线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6 15: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周累积融资额超21.26亿元,君圣泰生物技术获1.07亿美元融资 | 硬氪投融资周报
一、本周华南地区融资概况1、整体融资概况本周(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6日)华南地区共发生23起融资事件
2023-01-07 13:04:00
凯赛生物若定增成功三年融资将超百亿
...%。 这么看来也不是太差钱的凯赛生物为何这么大规模的融资?1资金缺口大定增来补足12月13日,开赛生物拟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66亿,获上交所受理!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
2023-12-27 10:11:00
新的一周开始,简单回顾上周披露的投资融资交易。消费服务领域新披露融资中,母婴赛道完成1笔融资。熊猫布布获A轮融资,南慧创投投资。医药健康领域新披露融资中,生物制造与医疗服务赛道完
2024-02-27 11:32:00
从躺着拿钱到融资内卷,合成生物回归商业理性 | 氪记2022
...镜2022年,据36氪统计,国内合成生物公司至少官宣了43笔融资,不乏一年完成2轮融资者。虽有多家公司未披露详细金额,但即使乐观地取约数,可发现合成生物赛道全年融资额不足百亿
2023-01-12 20:36:00
...康行业周报请查收。本次周报收录了上周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新闻。融资投资以打通商业闭环为前提,「锐正基因」专注非病毒载体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开发|早期项目2023年年底,美国FDA接
2024-03-17 11:55:00
36氪独家获悉,「昌进生物」已完成A+轮融资,由益联资本与锦秋基金联合领投、盛山资本、惠远资本跟投,该轮融资于2023年1月完成交割。元启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在一年多时间内,昌
2023-06-06 10:41:00
...次周报收录了本周医疗健康领域「36氪创投频道」报道的融资新闻。投资融资新元素医药获超6亿元D轮融资新元素医药近日完成超6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新老股东共同参与,由凯
2023-10-23 09:33:00
汇融基金:追加投资微元合成Pre-A轮
...伙)参与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亿元Pre-A轮融资。汇融基金继2022年5月参与微元合成天使轮融资后超比例追加投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扩建研发实验室和多个产品管线试生
2023-07-06 18:53:00
产业“牵手”金融,擦出怎样的火花?
...擦出怎样的火花?——从一场对接会看生物制造企业与投融资机构双向奔赴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11月7日下午,在石家庄(正定)国际会展中心,创新创业产融对接会座无虚席。对接会是中国生
2023-11-09 04:44: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