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财经

宏观发力 前两月中国经济稳中有升

类别:财经 发布时间:2024-03-19 00:15:00 来源:北京商报

随着宏观组合政策靠前发力,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加上春节假期的有力带动,国民经济起步平稳、稳中有升。3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1—2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7%。

“从前两个月经济运行的情况看,虽然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在累积增强,加上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有条件有支撑的,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

宏观发力 前两月中国经济稳中有升

主要指标保持增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从生产看,工业生产有所加快,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回升,行业和产业增长面扩大。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比上年12月加快0.2个百分点。从增长面看,超过九成的行业、超过六成的产品同比实现了增长。

服务业增势向好,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也较为活跃,服务业景气度回升。1—2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

从需求看,市场销售继续恢复,升级类商品消费潜力释放,节假日推动服务消费升温。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2.3%。

投资增速回升,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大项目带动作用比较明显。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4%,加快2.9个百分点。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1—2月,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8.7%。

刘爱华表示,从1—2月的数据情况看,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多数指标保持了较好的增势,或者有所加快。同时,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增多。随着经济内生动能的逐步修复,人流、物流这些要素流动更加活跃,有利于经济循环逐步改善。1—2月,货运量同比增长7.5%,营业性客运量增长27.4%。市场活力有所增强,在服务消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随着新型消费迅速成长,将进一步拓宽经济增长的空间,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新动力。

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

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持平。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其中2月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月、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0.3%和1%。

刘爱华指出,2月,在春节期间居民出行、购物等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带动下,居民消费价格企稳回升,主要表现出环比涨幅明显扩大、同比由下降转为上涨、核心价格涨幅扩大三个特点。据悉,2月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同比由上个月下降0.8%转为上涨0.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为2022年2月以来最高涨幅。

“从未来走势看,随着商品和服务需求持续恢复,叠加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同时考虑到翘尾下拉影响减弱,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呈温和上涨态势。”刘爱华表示,另外,PPI同样受到春节假日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处于传统的淡季,PPI环比下降0.2%,降幅与上月相同;同比下降2.7%,降幅扩大了0.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符合季节性规律,表现比较平稳。目前国际输入性因素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是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政策推动落实,相关行业需求有望得到提振,同时消费需求恢复有利于消费品制造业价格上涨,下一步PPI有望低位回升。

新动能优势壮大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以颠式、新年前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刘爱华介绍,今两个月,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壮大,各方面都有新的进展。

首先,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发展向好。1—2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其中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41.2%,集成电路制造增长21.6%,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增长18.2%。

其次,从产品领域看,智能化、绿色化产品较快增长。1—2月,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2%和49.5%。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增长25.6%,充电桩增长41.8%,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增长89.8%,绿色低碳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此外,从投资领域看,新兴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2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4%,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2位数增长。从新业态看,新业态保持活跃。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蓬勃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刘爱华说。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程靓

丨相关新闻丨

房地产开发投资修复

3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1—2月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从数据来看,2024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等指标累计降幅继续扩大,但值得注意的是,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指标降幅收窄,降幅连续近一年扩大后首次收窄。在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收窄,释放了积极信号。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介绍2024年1—2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处于调整转型中,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的落实,将会有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连续多月下降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速,出现回稳向上势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842亿元,同比下降9%,降幅较上年全年收窄了0.6个百分点。

对此,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分析称,随着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端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相关项目建设也有望持续推进,叠加多地“三大工程”建设加速,均将为房地产开发投资提供一定支撑。

“开年房地产投资信心降幅收窄,主要由于土地购置的带动,开年不少城市推出优质地块。”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则表示,近期杭州、北京土拍市场热度升温,全国300城溢价率上升。随着央行下调LPR以及两会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将会继续改善。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总结称,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收窄,释放了两个积极信号。一是开发投资额同比跌幅有所收窄,也意味着去年开发投资萎缩的状态有所遏制,是供给端企稳的积极信号。二是房企竞争结构持续调整,目前有能力进行开发投资的企业,是更为健康、财务能力更强的企业。同时在融资协调机制等支持下,开发投资动力有增强的可能。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9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24年春季预测报告发布
...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的结果。报告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贡献来自最终消费,主要困难是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引发的资本形成总额增速下降以及外需不振引致的货物对外贸易收
2024-03-31 11:01:00
夯实中国经济复苏基础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专家谈宏观政策如何发力——夯实中国经济复苏基础本报记者 熊 丽2023年中国经济即将走过“上半程”。随着前期各项政策措施发力显效,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延续恢复态势
2023-06-27 05:36:00
...彦斌发表对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的演讲。陈彦斌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与潜在增速存在负的产出缺口,潜在增速与其合理水平存在负的缺口,整体经济形势面临总需求不足和结构性问题。陈彦斌建议
2023-10-17 17:43:00
外资密集唱多2024:中国经济将复苏企稳,高盛维持高配A股立场
...。“对于中国市场,与市场普遍预期不同的是,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已步入复苏周期,处于可控的稳定增长阶段。从今年7月开始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预计中国宏观经济会在202
2023-12-30 10:01:00
协会:电力建设对宏观经济增长贡献持续提升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北京9月8日电 (赵斌)8日,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在京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清洁能源建设景气指数(CEPI)及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电力建设发展指数(PCDI)
2023-09-08 19:42:00
发改委最新表态!中国仍是全球最大增长引擎,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经济形势和民营经济情况答记者问。来看重点表述:1、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备较多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2、中国宏观调控体制更加完善,政策储备工具不断丰富,在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中宏观调
2023-12-08 09:22:00
宏观政策效力不断显现 中国经济将保持企稳回升
...:人民政协报四季度经济展望:宏观政策效力不断显现 中国经济将保持企稳回升本报记者 李元丽《&nbsp人民政协报 》 (&
2023-10-17 01:31:00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中国经济较好地顶住压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经济增速预计达到5%左右。《报告》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2025-01-12 19:25:00
宏观经济变化,对投资有何影响
...题:《在国内宏观变化中找投资机会》,头图来自:视觉中国宏观新闻总是不断,如央行降息放水、财政发债等等。读起来费劲,看完了也不知道有啥用。但看政府的政策都要落到GDP增长上——
2024-03-02 13:40:00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电 题:中国经济这一年:经济增长动能在哪?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定调来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走过2024,眺望20
2024-12-13 12:11:00
更多关于财经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