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杭州日报讯 踏入西泠印社的圆洞门,沿着刻着“渐入佳境”四字的之字形石径缓缓攀登,穿过古雅的前山石坊,凝结金石情谊的石交亭以及承载印学命脉的山川雨露图书室,便豁然出现在眼前。这两处建筑,看似朴实无华,背后却隐藏着百年前印人以石为媒、以文会友的风雅密码。
石交亭,是1912年由创社四君子之一的叶为铭倡议建造,为西泠印社初创时期的建筑。亭额为西泠印社第二届理事赖少其所题,寓意“结交金石”之意。“石交亭”三字,笔力苍劲,笔势开阔。杭人王毓岱在《石交亭记》中写道,“所谓印人者,皆石交也。所谓社友者,亦石交也”,深刻地诠释了“结金石之交”的美好寓意。在这里,印人们因金石而结缘,以石交友,共同探讨篆刻艺术的奥秘。
1982年西泠印社建社八十周年和2003年百年社庆前夕,石交亭曾两次大修。如今,它是一座毛杉木六角亭,亭内正中摆放着一张石圆桌和四条石鼓凳,供游客休憩。在石交亭右上岩壁刻有篆书“静观”二字,为这里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深邃。二字由社员李伏雨于1983年所书。所谓“静观”,是以平静的心态冷静观察万物,从中获得自然的乐趣与内心的满足。在这里,人们完全可以静下心来,感受历史的沉淀,领略艺术的魅力。
在石交亭后,一座青瓦白墙的建筑掩映于修竹古木之间,静默矗立已逾百年。这便是建成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山川雨露图书室。“山川雨露图书室,风月琴樽水竹居。”图书室的匾额取自清人翁方纲题《常熟逍遥游》的前句。此处“图书”二字,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书籍,在旧时亦有“印章”之意。作为印社第二处建筑,它以斑驳苔痕与褪色雕梁,诉说着文人雅集的流风余韵。
“此屋阅沧桑,幸比邻竹阁柏堂,劫火犹留一净土;同人寿金石,愿追溯秦符周钵,瓣香岂仅八先生。”创社四君子之一王福庵对此作有诠解。西泠印社社员、吴隐继室夫人孙锦说,山川雨露图书室为“同社诸子论文处”,并有诗“八千善本属双丁,蠹简摩挲遍羽琌。乞与琳琅拜嘉惠,倘教东观让西泠。”
两处建筑相隔不过十步,却构成了印社最初的精神图谱:图书室是“藏”,藏古印、藏谱录,更藏着印人对学问的敬畏;石交亭是“交”,交刀法、交心得,更交出“生死相托”的情谊。
在此驻足片刻,石交亭的石鼓凳犹存温度,图书室的案头砚池似有墨香。当游人轻抚亭柱的“静观”刻字,或是凝视图书室匾额的斑驳漆痕,触摸到的不仅是百年木石的肌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金石碰撞中迸发的永恒光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3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