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他们听不到世界的声音,他们无法说出身心的病痛,因为听障,他们与人沟通只能通过手势。长期以来,“到医院看病”成为听障群众的一大难题。由于口不能言、耳不能听,听障患者与医生的交流沟通存在着严重障碍。
在南昌,有一家“无声传译”的特殊门诊——“无声有爱”手语门诊。其专门为来就医的听障人士提供“无障碍”就医服务,构建多维度听障患者支持体系。记者了解到,该门诊于2019年2月22日正式开放,系江西省首个手语门诊。
今年9月24日是第66个“国际聋人日”,记者来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二附院)红角洲院区,探访江西首个手语门诊。
■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沈冠楠 文/图
志愿者与听障患者通过手语交流
“无障碍就医”
已服务听障患者4679人次
在传统问诊中,由于沟通障碍导致就医体验差,进而拒绝到医院就诊,酿成“小病不治、大病无药可医”的局面,这是许多听障患者面临的现状。
南昌聋哑人马先生在看病方面,则表现得格外积极。
尽管家人不在身边,独自求医的马先生却在这几年中治疗了眼睛、血管、血糖、咽喉、胃、直肠、皮肤等处的多个“毛病”,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障。这期间,陪伴着他、为他打通就医障碍的,是一群身着红马甲的“手语”志愿者。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听障人士看病难问题,2019年2月22日,江西首个手语门诊在南大二附院开通——每周五全天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实施免挂号费、一对一手语翻译及志愿者全程陪同服务、应急住院助医支持等。此外,手语门诊还开辟“关爱空间”,为听障患者提供休息交流场地,提供院前、院中到院后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手语培训、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经济救助、就业培训等全程健康服务。
显然,马先生是手语门诊的受益者之一。“手语传译”帮助听障患者像普通人一样与医生交流,搭建起医患沟通桥梁,让更多像马先生这样的听障患者愿意来医院问诊、及时来医院看病。
南大二附院团委书记、医务社工部主任罗菁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9月20日,手语门诊共开诊227周,为4679人次听障人士提供服务,志愿服务工时总计9936个小时。
有了手语翻译
听障患者看病不再等
杨铭芝今年62岁,从事手语翻译已40余年。2019年2月起,她成为手语门诊的一名专职手语传译员,此后一干就是4年。
采访中记者看到,在杨铭芝和几名志愿者的陪同下,3名听障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走完挂号、问诊、购药、缴费等一套流程。其中,在重要的医患沟通现场,杨铭芝站在一旁,手指翻飞,将听障患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第一时间反馈给医生,极大畅通了诊疗流程。
“手语门诊其实解决了很多听障人士的痛苦。”杨铭芝回忆说,2019年刚开通这项服务时,来门诊求助的听障患者中,不少已沉疴十几年乃至二十年,平常靠家人“猜”病,甚至很多情况下,家人仅能保证日常的交流。“看病需要翻译的一些术语,患者家属也帮不了太多,这就需要专业的手语翻译。”
让她欣慰的是,手语门诊开通两年后,这类“老患者”逐渐减少,“现在来看病的听障患者,很多是一有病痛就赶过来”。
搭建“无声世界”桥梁
需要更多专业翻译
今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作为打造“无障碍环境”的重要一环,畅通听障群体就医渠道日益引发社会关注。
四年来,大批高校及社会志愿者走进手语门诊。据悉,每周五门诊开放日,都会有志愿者前来报到。他们在随诊过程中,在挂号、缴费等环节对听障患者进行全程陪同、帮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手语传译人才的稀缺。罗菁坦言,其曾通过残联等部门寻找专业手语翻译老师,但结果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手语具有地方性的特征。”罗菁说,即便是一些在学校里专业教学的手语老师,要在医患沟通中准确传译也存在困难,这需要花时间在大量实践中练习。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方向有限,手语翻译专业的学生较少,同样造成手语翻译的“青黄不接”。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昌部分院校已开设手语专业。在与学校达成实习协议之余,手语门诊也定期组织老师为志愿者开展基础手语培训。毫无疑问的是,为更多听障人士搭建“无声桥梁”,需要培养更多专业翻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5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