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工作人员演示动作捕捉技术。 资料图片
数字化高新技术在电影生产与发展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推动行业革新的关键因素。从前期的拍摄、剪辑到后期的宣发、放映,数字化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为电影的市场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日前举行的“数字化高新科技赋能电影生产与发展”论坛上,国内外嘉宾齐聚一堂,针对技术如何赋能电影行业各抒己见。在他们看来,新技术的应用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未来到来之前,抓住机遇方能获得先机。
虚拟拍摄:潜力待开发
当下,数字化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被广泛应用于电影的创作中。尤其是在拍摄环节,这些技术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场景构建、动作捕捉和视效生成,从而提高制作效率并降低成本。然而,落实到具体应用上,虚拟拍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王红卫认为,“流浪地球”系列并没有使用虚拟拍摄,而是使用了传统的绿幕拍摄。“大家会想当然地认为科幻电影和虚拟拍摄有紧密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的虚拟拍摄还无法满足大银幕的精度需求。”他表示,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在短时间内变成拥有虚拟拍摄棚最多的国家,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了新的冲击。“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更具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是否会率先取代传统技术。”
对此,荷兰摄影师、美国电影摄影师学会前主席凯斯·范奥斯特鲁姆表示赞同。在他看来,虚拟拍摄的便利之处毋庸赘述,无需实景拍摄就能实现更复杂、更真实的画面效果,但虚拟拍摄并非不存在问题,它在对焦、色彩均衡、布光上仍面临诸多挑战。“虚拟拍摄并不能保证在每一个场合都能取得成功,因为电影画面的背景和前景需要互动。在人物表演发生之前,背景无法完全先行决定,有时候,绿幕反而更加适合电影制作的需求。”
对于虚拟拍摄,成本问题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影视飓风工作室创始人潘天鸿认为,虚拟拍摄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对整个场景的光照有更细致的掌握,省去了后期制作的很多步骤。“但本质上,虚拟拍摄并不是减负,因为需要大量数字资产的搭建,而大部分剧组在前期开拍时难以准备好所有资产。”同时,潘天鸿表示,对小的电影剧组而言,虚拟拍摄反而有其魅力。“未来的虚拟拍摄将分为两类,即LED幕墙和绿幕。可以预见,在一到两年内,AI将可以实现虚拟拍摄的布景,并且虚拟拍摄会更加下沉、大众化。”
作为虚拟拍摄的从业者,达瓦(重庆)影像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永川科技片场技术负责人夏斯宇认为,虚拟拍摄只是虚拟制片中的一个环节,目前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偏向于辅助工具,是一个特效技术前置的工作流程。其核心不在于技术创新本身,而是流程开发和落地。“虚拟拍摄作为新技术不应该急于强调自己的地位,而是应当先让从业者了解、使用它。”
人工智能:一把双刃剑
近些年来,电影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电影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关于电影工业意识、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思考也随之成为热点。而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影响,电影工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回应挑战、跟上时代发展,也是亟须探讨的问题。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副会长马平提到,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艰难,这并非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最近10余年来,中国电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却始终面临体制升级的压力。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电影工业化和电影人来说是一个新的赛道,让我们有机会构建自主的硬件标准、工业体系、艺术观念。”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看来,所有的电影技术服务于三种功能——降本、增效、赋能,而人工智能可以同时满足这三种需求。他提到,中国每年生产800到1000部电影,百分之七八十的电影投资在千万级别以下,而人工智能将对小投资电影、创意制胜的电影起到辅助作用。“人工智能肯定会为电影降本增效赋能,但如果有一天电影完全依靠自动生成,电影就不再存在。如果美学完全可以被技术替代,美学也不再存在。”他认为,未来人的艺术创造力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是并行且相互赋能的。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表示,AI之所以能够在近年来取得革命性的进步,就因为其能够理解单一单元在单元组群中的位置,从而可以精确理解某一单元或符号的意义,这是革命性的进步。其实,这背后的原理并不复杂,国内外人工智能的发展差异是一个实践和工业化程度的问题。黄铁军有足够的信心认为,中国在这方面会越做越好。他强调,AI没有主体性不等于没有创作能力,“工具革命,创意无疆”。
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认为,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电影创作的平民化,电影行业正处于重大变革的前夜,创作主体、生产方式都将面临剧烈变革。“AI作为新质生产力,能够理解审美、创意、叙事、情感等人类需求,不论是超现实场景还是现实场景,AI都能够提供巨大便利。”田丰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工业应该是数字密集型产业,数据就是未来的‘货币’。”
此外,人工智能也引发了学者与从业者的担忧。王红卫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部分人类工作,但是能否成为艺术家则是另一个问题。创作者的作者性和主体性应该保持下去。凯斯·范奥斯特鲁姆提醒创作者,永远要作为创意者去思考,而不是作为技术的工具。“只要人类还有许多问题想问、想回答,就不会停止拍电影。至于人工智能,疾驰前不妨先缓步。”尹鸿特别提出,电影始终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人的主体性边界应该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边界,技术会推动审美水涨船高的升级,但永远都会有作者性与个人化审美的存在空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5 1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