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何洁实习生杨久久
“人工智能+”专项赛中荣获特等奖!11月3日,在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彝梦织光团队斩获佳绩。科创种子的萌发与成长,离不开滋养它的沃土。本科期间,许睿哲广泛接触科研项目,在老师鼓励下,他和小伙伴们打造出专属方案,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校对口支援地云南南华的彝绣注入内生动力。
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开放、关联、融通”为核心理念,这是东大电子信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通过这样的探索,本科生站在创新前沿,近3年2089人次获各级奖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最高奖。
学术前沿打开视野
跨学科选课成就“真爱”
“为解决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设计与教学问题,团队打造出一套AI赋能方案。”谈起这项获奖的项目,刚刚大四的许睿哲充满自豪,“通过广泛采集彝绣纹样数据,结合算法对图案技法与文化语境进行智能解析与优化,我们让人工智能助力传统彝绣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团队还引入更前沿的技术手段,依托太赫兹通信与全息显示技术,实现彝绣工艺品的高保真、裸眼3D全息显示,有效解决产业创新设计难、传统教学效率低等痛点。此外,他们还在英国剑桥大学策划彝绣主题展,助力这一非遗“出海”。
许睿哲能与“挑战杯”这类国家级赛事结缘,始于大二时的一次机遇。当时他有幸加入学院朱敏老师的项目团队,参与到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尽管只承担一些基础工作,却因此接触到6G太赫兹通信等尖端领域,打开了科研视野。比赛结束后,朱敏组建6G师生共创团队,他继续加入其中,学习了太赫兹自适应编解码等前沿理论,并逐步尝试将高深通信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进入实验室,接触真实科研项目,同时还支持他们进行跨学科学习……在东大信息学院,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没有本科期间的跨方向选课和竞赛经历,我很难将人工智能、通信、微波技术融合起来做科研。”作为“面向多模态任务的量子生成式智能设计与应用”项目的负责人,东大信息学院研二学生计金朋在本科阶段同时选修了《通信原理》《微波工程》课程,又通过《人工智能导论课》确认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最终实现量子计算技术在通信和电磁领域的创新应用,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级赛事特等奖。
“针对传统人才培养的滞后性问题,学院推出‘宽口径培养’模式,信息工程专业融合6G通信、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信号处理等多学科交叉方向,开设多门限定选修课,允许学生跨学科选课,涉猎不同领域知识,培养复合型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东大信息学院副院长余超介绍,这样的培养模式给学生在多个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开放性选择的可能性,解决了多方向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快速萌出与所需人才发展空间广度不匹配的问题。
教学内容不断迭代
新体系打破“课程孤岛”
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推进的,还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持续更新。“如果课堂上还在教DSP芯片,学生毕业后会发现学的东西派不上用场。”从教20余年,东大信息学院教授张圣清的课堂一直在变,他将《信号处理方向》课程中的核心内容——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设计,彻底替换为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现代设计方法。
这一变革源于张圣清自身在科研与合作项目中的切身感受。“技术在飞速迭代,大概5年前,我就发现DSP在业界已经没落。”因为长期与研究所合作,承接前沿的横向项目,张圣清敏锐捕捉到技术与市场的变迁,将真实的产业需求与技术趋势直接反馈至课堂,实现本科教学与学科前沿“零时差”对接。
课程内容动态更新,确保学生所学始终与时代同行。如何将6G、信息超材料、量子信息等高深的前沿内容、庞杂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讲得浅显易懂,同样是教学关键。孟桥教授带领课程组建设多年的国家级一流课程《信号与系统》是大家争相点赞的金课。在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中,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公式繁多。关于将1G到6G等复杂通信技术讲得生动有趣,课程组燕锋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淡化数学推导,强化概念理解,并借助生活化的例子和类比,把抽象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
“这门课虽然涉及大量数学公式,但教学核心不应是数学本身,而是对关键概念的阐释与理解。不能把它当作数学课来讲,否则学生一定会觉得无趣。”在教学中,燕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或故事辅助教学,往往能事半功倍。“比如在阐释‘调制解调’这一难点时,我用‘坐火车从南京到上海’作比:人上车后固定座位,动车载人抵达目的地,这一过程就如同信号被精心调制到高频载波上后,顺利传输到接收端进行细致解调一样。”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摆脱对数学公式的畏惧,更激发了他们探索通信世界的兴趣。
余超介绍,课程创新性采用“有组织科研引领教学”的建设模式,建立动态课程更新机制,将国家重大战略、国际前沿研究、产业重大需求融入本科教学。同时,以“关联”为关键路径,构建基础加强教学新体系,有效破解“知识碎片化、课程孤岛化”与新兴科技发展形势下所需的宽口径基础知识体系深度不一致的难题。
理论与实践一体
校内与企业协作融通
在东大信息学院的专业课上,站上讲台的不仅是深耕学术的校内教师,还有来自产业一线的权威专家,一系列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课程,正致力于拆除人才培养与产业前沿之间的“围墙”。
“《ICT产业标准化概论》这门课,我们邀请中兴通讯标准化团队的9至10位一线专家共同授课,”余超介绍,这些专家正是每年活跃于全球6G等前沿通信技术标准制定现场的“谈判者”。在课堂上,他们带来的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标准制定的完整流程、国际会议中的真实博弈,以及权益磋商中的复杂案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亲临”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现场。
另一门由余超负责的《射频电路建模与CAD方法》课程,则与头部企业是德科技紧密携手。课程采用“内外兼修”的模式:在理论部分,余超将自己在前沿科研与国家项目中射频芯片与系统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在实践环节,学生们则直接操作是德科技提供的工业级专业软件,进行“真刀真枪”的电路建模与仿真。
产学研深度融合更进一步体现于课程设计的“项目竞赛”中。“学生团队需完成完整课题项目,这不仅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一场创新能力的比拼。”余超介绍,课程助教与教师组成评审团,是德科技的高管会亲临决赛现场。他们不仅为优胜者颁发在业界高度认可的证书,还会带来行业前沿技术报告,将课堂与产业瞬间拉近。
“秉持着开放、关联、融通的教育改革理念,学院构建了强基础、重交叉、快迭代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学方式方法与信息技术快速迭代所需要的人才培养适配,深度锻造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成功培养出众多基础扎实、跨界创新能力突出的电子信息领域领军人才,成为支撑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余超表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6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