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鹤山霄南村发展凉茶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茶动力”
返乡开设甘和茶厂 带动群众就业致富
霄南村。龙口镇供图
甘和茶制作。欧蕊荣 摄
霄南村甘和茶生产基地。欧蕊荣 摄
鹤山是知名凉茶之乡,除了大名鼎鼎的“王老吉”,这里还有一个不少人熟知的“老字号”——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
作为鹤山“三宝”之一,甘和茶发源于龙口镇霄南村,由祖籍霄乡的源吉华以及他的三个儿子源会昌、源合昌、源英昌于1821年所创,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2020年,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入选鹤山市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甘和茶特有的韵味,当地党委、政府邀请香港源吉林源广和有限公司回乡设厂,在霄南村生产“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带动村民群众就业增收,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茶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 任龙
甘和茶始于霄南源氏
说起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就不得不提霄南源氏的历史。
据霄南村源氏族谱记载,当地源氏始祖正是大名鼎鼎的北魏鲜卑族名将源贺。
历史上,源贺及其后裔在政坛和商业上均有建树。北魏前期,因沿袭游牧民族旧制,大体上没有实施固定的俸禄制度,于是官吏经商逐渐普遍起来,并得到朝廷允可。为帮补家计,源贺开始经商,这为后期源氏南迁埋下了伏笔。
及至唐贞观、开元之治,商业空前繁荣,朝廷农商并重,源氏子孙与其他官员一样,利用身份优势,与外国商旅互相交往,经营外国产品和大唐物业。他们将添增的财富转移到洛阳的宅第商铺和临漳的田地上,商业版图一度达到顶峰。
古人云,盛极而衰,源氏也逃不过这样的历史周期。唐中期,源休叛唐一事直接让源氏地位一落千丈。由于担心被牵连,入仕为官的源氏寥寥无几。
天无绝人之路。告别政坛的源氏后人,凭着先祖遗传下来的经商基因,进一步走上商农并重之路。其中,洛阳源氏以经商为主,临漳源氏则以农业为主,兼发展家族的农产品工商业。
北宋后期,朝廷越发腐败无能,物价飞涨,宋金战争不断。临漳源氏一族在物价飞涨、苛捐杂税、土地日减的景况下,一步步进入窘境,家族人口大为减少;洛阳源氏在洛阳城被金兵攻克后,生活也非常艰难,难以生存。
南宋建炎期间,临漳源氏在金兵分三路军再度南下之前,踏上南迁之路。他们南下会合洛阳源氏,然后分两路继续南下。
其中,今鹤山霄南源氏之祖与走中线的河南方城源氏之祖分手,走东线而下,经今河南商丘进入安徽境内,经淮北渡淮河进入江苏,再经淮安、高邮、扬州,渡长江,经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进入浙江,经嘉兴、余杭、绍兴、金华、衢州进入江西,最后经上余、南昌、赣州、大余,翻越梅岭进入广东境内,落居南雄。
公元1273年,受“胡妃事件”影响,与当时大多数珠玑巷人一样,霄南源氏在一世组源潜夫带领下,乘竹舟沿西江南下,在鹤山沙坪上岸,最后定居于龙口霄乡(今霄南村)。
相传,当年源氏祖先南下途中,为了适应南方高温潮湿气候,配制出消暑解毒药方,在族人中流传。正是此配方,为数百年后源氏后人研制甘和茶奠定了基础。
九蒸九晒成就甘凉口感
今天,人们熟知的源广和甘和茶最早并非凉茶品牌。
当年,源吉华父子以“源广和”为品牌,在佛山售卖颜料,打响了名堂。彼时,岭南多瘴气,源吉华父子看到很多穷苦百姓备受疾病煎熬,却无力寻医,基于“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他们开始研制药方,希望制造一种物美价廉的药饮以帮助大众。
源吉华首先想到的就是先祖留下的消暑解毒药方。基于祖先秘方,源吉华父子遵循中医“药膳同源防未病”的理念,经过请教名医和反复研制,以28种中草药熬成药汁,再以青毛茶吸药汁,经九蒸九晒,制成即冲即饮的“盒仔茶”(因其产品用纸盒包装而得名),并在当地施药济世。
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春夏间,岭南一带发生瘟疫,源广和家族赠饮送药,以盒仔茶救治了很多人。当时,南海狮山孔敬慎堂的父老赠送了一牌匾,写着“甘露和风”四字,赞颂盒仔茶“立起沉疴,百发百中,救治多人”。
经此一事,盒仔茶声名鹊起,源广和家族也因此更加受到广大乡亲的尊敬和爱戴。后来,盒仔茶定名为“源吉林甘和茶”。
甘和茶苦中带甘,入口甘凉,慢慢品尝后会觉得喉咙非常舒服。甘和茶选用茶株中最顶部分的嫩叶——“青毛茶”为原料。茶叶幼嫩未定型,容易吸收药汁。制成的叶身曲卷硬挺,色泽浓黑,药香弥漫,茶汤色泽深褐,香味介于茶与药之间,浓茶的甘醇中还能感觉到回甘。
甘和茶的制作技艺讲究“九蒸九晒”——将各种药材按比例配好,煲两次,然后将药汁洒到茶叶上,等茶叶吸收药汁后,再将茶叶放在晒棚用猛烈阳光晒干,如此重复九次。茶叶性温,药汁偏凉,两者刚好中和。
据制茶师傅介绍,因为历经“九蒸九晒”,使得甘和茶不寒不燥,既有一定药效,又可作日常茶饮,备受民众欢迎,以前的酒楼除了普洱、寿眉,盒仔茶同样可作选择,可以想象当年的流行程度。
1906年,源氏兄弟在广州市兴隆中街二号开设盒仔茶(甘和茶)广州分店,同年还在香港上环苏杭街120—122号开设香港分店——源广和号,1923年乔迁到乍畏街(苏杭街)112号至今,古方古法的源吉林甘和茶一直发展至今。
为乡村振兴注入“茶动力”
霄南村,坐落在龙口镇东部,是一个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
从空中俯瞰,村庄靠山而建,大小池塘分布其间,颇有水乡泽国韵味;步入村中,环境洁净优美,村民好客纯朴,村史民俗文化馆和10余座源氏宗祠诉说着源氏的历史。
如今的霄南村,由霄乡和南安两条村合并而成,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以源氏、杨氏、温氏、易氏、吴氏、钟氏为主。在霄南村北门(原霄南小学),这里便是香港源吉林万应盒仔茶(甘和茶)发源地,也是鹤山源广和食品有限公司所在地。
近年来,龙口镇依托霄南村文旅资源,加速推进农文旅融合,把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同群众就业、乡村振兴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为此,2017年,龙口镇邀请香港源吉林第七代传人源乐明回乡创立鹤山源广和食品有限公司,在霄南村生产“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打造甘和茶生产基地。
经过数年发展,霄南村逐渐打响甘和茶特色品牌。源乐明说,从香港回到家乡创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带动村民就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为家乡乡村振兴出一份力,“未来将继续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甘和茶这个鹤山百年品牌,将广东凉茶文化推向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霄南村特色产业火热发展的同时,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实现美丽蝶变。当地深入挖掘鲜卑文化,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建设霄南美丽乡村,成功跻身广东名村、广东省传统村落和广东省古村落。
源氏家训要求后人对国家忠贞不二,对人民慈爱有加,积极倡导民族团结。两百年来,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历久不衰,始终以优质、价廉、疗效好而取信于民、闻名于世,其传承不息的济世为民情怀,是源氏家族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生动体现,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茶动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6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