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郑理致 通讯员 吕攀 陈楚桥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2023年浙江省师德楷模、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人员名单中,我市10位优秀教师榜上有名,另外还有一位教师喜获浙江省特教园丁奖。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11位优秀“园丁”的事迹,特推出“走近身边的名师”系列(上下篇),以飨读者。
“不能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
9月12日中午,常山县青石镇中心小学办公楼四楼会议室里,数学老师阮小华的身边聚集着不少请教问题的学生。阮小华耐心地为学生讲解着,又是写又是画。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在阮老师的办公室上演。
1986年,20岁的阮小华没有跟随村里众多同龄人外出打工,而是留在青石镇飞碓村,在飞碓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面对简陋的条件和落后的教学设施,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阮小华觉得这些都不能算困难,但唯一让他担心的是,当时农村小学学生多、老师少,一位老师不仅要教语文、数学,还得兼着音乐、体育等课程,他怕自己教不好学生。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1989年,阮小华考入衢州师范学校深造。毕业后,他毅然回到飞碓村小学任教。“我是农村出来的,知道乡村孩子求学条件差,所以我很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村孩子。”阮小华说。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青石镇飞碓村小和澄潭村小陆续被撤并到青石镇中心小学,阮小华也随之来到青石镇中心小学任教。学生大多来自附近村子,回家方便,学校放学后,他经常把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留下来继续辅导。“这些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或是来自单亲家庭,平日里父母管不到,祖父母教不来,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免费辅导了200多名“留守儿童”。有人问他何苦把自己弄得这么辛苦,他笑着说:“不能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这是当老师的责任啊!”
为了“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多年来阮小华根据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他对待学生没有动听的说辞、高深的理论,只有耐心、责任心和爱心。他说,“我爱学生,这种爱不是短短几年,而是要用尽一生。”
阮小华的付出有了丰厚的回报,他教学业绩突出,撰写的教学论文和课题有50多篇获县级及以上奖项,其中有14篇论文在《中小学数学》和《小学数学教师》等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先后荣获常山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常山县教研先进个人、常山县第四届“红烛奖”、2023年衢州市第三季度“有礼之星”。
“把孩子托付给这样的老师 很放心”
9月12日早晨六时许,龙游县模环初级中学的英语老师武召慧来到学生宿舍楼叫孩子起床。“我们是寄宿制学校,我的班里只有一位孩子不住校,作为班主任,对孩子的生活、学习都必须上心。”武召慧说,刚开学这段时间,有些学生还不太适应住校生活,所以她也一直住在学校里,晚睡早起,陪伴学生。
武召慧老家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02年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后到龙游县当英语老师。“我很喜欢老师这个职业,来到龙游后,觉得这里工作、生活环境非常好。”武召慧说,当上老师之后,她最大的感受是学会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同老师真心相待,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并且要给孩子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独特的价值。她像大姐姐一般关心爱护着每一位学生,除了监督孩子早起早睡,还经常关注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问题,陪学生去医院、帮学生买药等,这些在她看来都是她的分内事。
“和家长沟通很重要,培养孩子一定要重视家校结合。”武召慧说,她经常在周末去学生家里家访,丈夫龙俊宇很敬佩妻子的敬业精神,并为她感到骄傲。家访时武召慧会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讲得很细,家长们表示把孩子托付给这样的老师很放心。
二十多年如一日,武召慧勤奋踏实,富有责任感,不断探索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慢慢地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办法。武召慧老师多次获评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龙游县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并被评为2022年度“最美龙游人”“身边的活雷锋”。2023年,她被龙游县委组织部、龙游传媒聘为龙游地区“亚运形象代言人”,为杭州亚运助力。
三十多年矢志守护乡村教育梦想
9月12日下午6点,开化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徐善军还在办公室认真备课。“《体积的测量》这节课明天就要上,我想再打磨一下教案。”徐善军边打字边说。
哪怕已经执教32年,徐善军对每节课、每个知识点如何上得更好,依旧会一丝不苟地琢磨。徐善军一直很热爱教师职业,1992年师范专业毕业后便主动要求到开化最偏远的山区任教。从事毕业班教学十几载,坚守初心不改,直至布局调整学校撤并后,通过竞聘去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当上了一名“城市老师”。面对由5所城乡接合部初中合并而成的开化一中,教学、安全、德育存在种种困难,他勇挑重担,担任毕业班科学教学任务,同时兼任整个学校安全和德育管理工作,坚持每天最早到校,最迟离校,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管理之中。
“在老师眼里,没有优生和差生,只有个性不同的学生。”徐善军说,为了“调教”一个调皮淘气的学生,他曾经一个月内13次跑到乡下与其家长进行彻夜长谈,指导家庭如何配合老师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在他的努力下,这位学生有很大的改变。
徐善军不仅是学校的教学表率,同时为开化一中的安全、德育从“零”走向“高质量”台阶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此,他获评学校“教学能手”“感动校园教师”等称号。之后,他主动要求重返农村,到池淮镇中心学校执教,为振兴乡村教育继续努力。“我出生在农村,在城里学校学到了更系统、更科学的教学方式,所以我想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带回农村学校,结合农村学校特色,让农村孩子也得到更好的教育。”他说。
徐善军担任池淮镇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兼池淮初中校长期间,他的“不让每一位留守儿童辍学”的理念改变了池淮镇教育的教风、学风。他一方面做好教学领头雁,另一方面首创“望、闻、问、切”诊断教育教学,以及“中草药+党建”特色党建品牌,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提升了这所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水平,获得学生家长的点赞。
因在池淮初中的出色表现,徐善军被调任至华埠镇,担任开化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他坚持创新管理模式,首创“轮工轮休式”的弹性休息制,成功减轻寄宿学校班主任工作负担,大幅度提高了老师的幸福感,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校安心学习、幸福成长。他带领教师团队走家串户进行家访,推进家校共育培养教育机制。
三十多年的风雨沧桑,徐善军用满腔的热忱和执着的信念播洒着希望,经营和守护着他的乡村教育理想,擎起乡村教育的一片蓝天。
教学辛苦 但苦中有乐
“教学是辛苦,但苦中有乐。”这是姜景中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的“乐”,并不单单是学生成绩提升让他感到快乐,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人格完善让他感觉成就满满。
姜景中已从事乡村教育工作39年,现在是江山市贺村第二中学的一位科学老师。刚工作的时候,他是一位初中物理老师。1993年,浙江省开始使用初中《自然科学》教材,他变成了一位科学老师。“从物理到科学不是一个名称的简单改变,教学内容大大拓展了。合并科目对我来说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姜景中说,《自然科学》涉及物理、化学、生物以及部分地理知识,物理、化学以及地理是他的强项,但生物科目他比较生疏,于是他开始恶补生物知识,能找到的生物教材都学了一遍,能参加的教师培训他都积极报名参加,还找相熟的高中生物老师给他“开小灶”,做试卷、练习题。
经过一番努力,姜景中总算对初中生物学课程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但他并不满足,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他又学起了科学史,开始关注科技前沿发展情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然后把学到的知识融进课堂教学中。备课的时候,他会认真斟酌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校长曾听过他一堂课,课后评价道:整堂课没有一句废话。
科学课堂上做好科学实验是重要环节,姜景中常常不顾寒冷,冬天到田野里抓小鱼,夜晚到野外找蜗牛,购买牛蛙做触电、漏电实验。他的课生动有趣,颇受学生喜爱,一大批学生因此“迷”上了科学,成绩明显提高并考上理想的高中。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姜景中经常带领徒弟一起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杂志,一起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心得。他认为新时代教师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才能始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因此,他经常同新教师共同备课,引导新教师在宏观上把握好教材,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指导新老师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他要求新老师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的思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水平、班级的基本情况等,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他经常深入课堂听年轻老师上课,提高年轻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如今他的徒弟们进步显著,在市级各项比赛中纷纷获奖。
“分内分外都热心”的王主任
走进柯城区万田乡中心学校,立马能让人感受到校园的现代气息。大片的绿植让学校环境格外清幽,班牌、文化石、童诗墙、植物名片分布在校园各处。“有这么美好的校园,王利民主任功不可没。”学校老师相告,去年才卸任总务主任的王利民,为校园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王利民是中学一级教师,多次获得市、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总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是衢州市第七届“红烛奖”获得者。从2006年6月起担任总务主任共17年,其间学校完成了一系列大型工程:2013年学校围墙改造和食堂改造;2014年综合楼拆建、学校塑胶绿化场地改造;2016年校门、道路改造工程;2017年门卫二教室改造工程;2018年教学楼拆建。直至2019年底,学校软硬件设施得到全面升级,校园环境优美,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为万田乡中心学校迈向“现代田园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总务主任,王利民全身心扑在工程上,讲原则、讲方法、讲奉献。每个项目从前期调研和方案规划,到图纸设计和预算评审、招标,他细之又细,反复调研论证,尽力做到“花小钱办大事”。他经常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方和监理方做好工程质量、现场安全等工作,确保每项工程按时保质完成。他精打细算,盘点整合各种资源,让学校的每处角落都焕发生机。学校什么部门还缺什么,哪位老师需要添置教学器具,哪些东西可以旧物利用,他心里有一本清晰的账本。“有什么困难和需求,王总务总是第一个为我们想到。”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王利民还热心做好“分外事”。他帮助万田乡坞石村、石梁镇麻蓬村、航埠镇下淤头村等地设计美丽庭院、现场施工指导,为柯城区美丽乡村建设出一份力。他还配合柯城区教育局和学校做好违章拆建、“三改一拆”等工作,任劳任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全能老师” 为乡村学子心里种下梦想
从大山里出去,又回到大山里教书,衢江区杜泽镇初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储志红身上总是透着一种“书卷气”。
1970年出生于衢江区杜泽镇明果村的储志红,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在衢江农村初中教学的岗位上。在原衢县庙前初中当了14年老师,接着到衢江区横路初级中学任教10年,之后转到衢江区杜泽镇初级中学一晃又是10年,他先后教过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等多门学科,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少先队辅导员、出纳、教研组长、团总支书、工会主席、教务主任、副校长、副书记等,熟悉他的人称他是“全能老师”。
转岗对储志红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他“沉得下心”“钻得进去”,虚心好学,每次转岗不仅能快速地进入状态,个人业务也不断提升。尽管已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但他仍会像新教师一样认真钻研教材。他说,教材内容更新快,只有不断学习,认真备课,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收获。从PPT上的一张图片,到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要仔细斟酌。他努力从国内优秀同行的课程教学中吸取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面对学校社政学科相对薄弱的现状,他主动承担社政课教学任务。社政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地理、历史、道德、法治等丰富内容,他尽力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不论学生基础优劣,储志红从不轻言放弃,激励学生树立信心,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优等生要求记忆并理解,培养高阶思维,中等生要求掌握系统知识,后进生要求有选择地记住关键知识点,力求所有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和进步。他会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他的努力下,学生成绩得到长足进步,所教班级成绩基本处于年级领先,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与尊重。
“全能老师”储志红用“工匠精神”,为乡村学子心里种下了梦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4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