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09 16:19:00 来源:戏说三国

东汉末年,由于军阀董卓的进京,皇帝彻底沦为地方实力派手中的傀儡。

在董卓死后,汉献帝曾有一个短暂的亲政时光,当时,他虽处在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的控制下,但由于这两位将军本身就有矛盾,因此都需要拉拢汉献帝这个名义上的皇帝,占据舆论高地,因此,至少在那段时间,汉献帝对于朝廷上面的事物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这短暂的“回光返照”被一个人终结了,此人就是贾诩,一个在后世口碑争议极大的人物。

他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因此有人说,贾诩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也有人说,他并非谋士,而是“毒士”。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用现在的话来说,两者之间的差别,恐怕就在于谋士谋国,毒士谋身。

贾诩到底属于哪一种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我们或许应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去寻找答案。

一、贾诩的人生轨迹

1、乱世飘零

贾诩是东汉凉州人,在他的少年时期,曾出过这样一次意外:在归家途中,贾诩和同伴被马贼抓住,其他人都吓得瑟瑟发抖,只有贾诩淡定自若,他提出了一个人名,声称与这个人有亲戚关系,马贼经过一番思考,决定释放贾诩。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贾诩提到的这个人名叫段颎,段颎曾经做过东汉王朝的太尉,也曾在凉州一带立有战功,这些马贼或许不知道京城洛阳发生了什么事,但对于段颎的大名却是如雷贯耳。

这自然是贾诩的一条脱身之计,事实上,他和段颎一点关系也没有。

或许,在这件事情之中,贾诩已经展现出自己明哲保身的一面:为了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生命,贾诩可以胡编自己的身世,一点也不会脸红。

如果说,这一次还只是生命受到威胁之后的情急之举,那他在政治舞台上面的闪转腾挪,动机就更为复杂一些。

前面说过,董卓被杀之后,司徒王允掌握了洛阳的实权,他对董卓起家的凉州军非常忌惮,因此不顾吕布的劝说,执意要杀死李傕、郭汜等人。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李傕、郭汜听说之后,也顾不上彼此争斗了,他们想要“跑路。”

如果这个时候贾诩没有出现,或者他没有对李傕、郭汜说出那一番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话,或许,汉朝真的有中兴的机会。

就在李郭打算解散队伍的时候,贾诩对他们说了这样一句话:“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听说长安城中有一种议论,想把凉州人斩尽杀绝,你们现在这个样子,即便是个亭长也能将你们逮捕!

李、郭二将一听这话,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这时贾诩又说:“你们为什么不拼一下,收拢部队去攻打长安呢?如果成功,就可以获得富贵,纵然失败,那时再跑也不迟!”

李傕、郭汜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便依计而行,很快就攻下了长安。

汉朝皇帝至此失去了所有的影响力,只剩下一个空虚的名号。

纵观贾诩的行为,应该说,他是看透了王允对凉州人的戒心,认为局势稳定下来之后所有凉州人都是在劫难逃,因此采取借刀杀人的计策,用李郭二将除掉了王允。

在这一事件中,贾诩的动机仍然是自保,背后的逻辑却让人不寒而栗:为了生存下去,汉室江山与黎民百姓都与他无关。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李郭二人对贾诩非常感激,想以汉朝皇帝的名义封他为候,然而,贾诩看出这两个人成不了大事,因此“固辞不受”坚决不答应。

随着局势的稳定,贾诩投靠了身在宛城的张绣,这时的中原地区,已是曹操的天下。

2、身在曹营的谋士

彼时,曹操所处的战略地位可谓是危机四伏。

北方的袁绍虎视眈眈,南方的刘表虽然没有什么动作,却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张绣所处的宛城,恰恰是刘表所在的荆州地区所属的一个“前哨站”,因此,曹操一直想拿下宛城,在自己统治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宛城之战,曹操先胜后败。

本来张绣已经归降,然而由于曹操生性好色,凌辱了张绣的婶母,张绣闻听之下,决定起兵反曹,最终的结果是,曹操本人虽然侥幸杀出重围,然而他的长子曹昂,次子曹安民却因掩护他而牺牲。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曹操与张绣可以说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们之间唯一的结局,就是你死我活。

然而,张绣的谋士贾诩不这样看。

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都派出了使者,希望张绣能够加入自己的阵营,张绣非常犹豫,在贾诩的力主下,张绣最终投降曹操。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贾诩的原话是这样的:“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曹操是有大志向的人,你去投降他,他怎么会怪你呢?

不得不说,贾诩对人性的把握是精准的,曹操得知张绣归降的消息,表现得非常兴奋,对于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贾诩更是赞赏有加,委以重任,张绣号称“北地枪王”,然而在这一事件中,他却被贾诩当枪使。

比起张绣的前途,贾诩显然更在乎自己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从来没有归附于任何人,真正考虑的只有自己的利益。

按理来说,以曹操这样雄才大略的气魄,贾诩应该心悦诚服,然而在史书的记载中,贾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沉默寡言的状态。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对于这种现象,史书也给出了解释:“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

贾诩知道自己不是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老臣,而他的计谋又十分出众,因而惧怕曹操和同僚的猜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贾诩绝不可能说话。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在曹魏阵营内部,当贾诩开口的时候,往往会得到许多人的倾听。

二、毒士与谋士

1、被迫开口的贾诩

史书中,贾诩曾有几次被迫开口的经历。

一次是在曹操征伐马超、韩遂联军的时候,由于马、韩二人勇猛善战,一度给曹操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然而,曹操毕竟比他们要强大许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腾、韩遂逐渐有了求和的打算,他们给曹操寄去了书信,曹操拿着这封求和信,不知道该不该答应。

这时,他看到了贾诩,贾诩起初沉默不语,曹操追问急了,贾诩答:“伪许之。”也就是假装答应的意思。

“伪许之”的目的是“离之而已”,也就是离间计,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大获成功,马超、韩遂互相攻伐,曹军坐收渔翁之利。

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曹操再三追问,贾诩很大概率还是缄口不言,这是他的明哲保身之道。

在事关曹魏接班人的问题上,贾诩仍然保持着沉默。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曹操晚年获封魏王并加九锡,除了一个皇帝的名号之外,他已经拥有皇帝该有的一切。

用曹魏名将夏侯惇的话说,此刻的汉朝只是一个空架子,(尺土一民,皆非汉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能当上魏王世子,本质上就能获得未来皇帝的宝座。

随着曹操日益苍老,曹魏内部的臣子也开始分成两派,一派支持曹丕,另一派支持曹植,贾诩则一直保持着中立。

不过,他的中立态度其实是假的,在贾诩的内心深处,对曹丕的支持要更多一些,只是由于前面提到过的原因,他从未公开表露这种想法。

曹操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一次,他将旁人支开,单独会见贾诩,曹操问:“孤的儿子里面,你支持谁接班呀?”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贾诩沉默不语,曹操有些恼了:“我问你话,你为什么沉默?”

贾诩答:“方才我在想事情呢”

曹操说:“你在想什么?”

贾诩直视着曹操的眼睛:“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因何灭亡。”

曹操闻听,哈哈大笑。

袁绍和刘表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立了幼子作为接班人,导致臣下分崩离析,这些都是曹操亲眼所见,自然更有说服力。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或许,贾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有态度,但绝不轻易表态,那么,他到底是谋士还是毒士呢?

2、是非功过任人凭

其实,这或许并不矛盾。

如同前面所说的那样,谋士与毒士之间并不存在智谋上的区别,他们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心里的动机。

像郭嘉那样的人,真心实意为曹操谋划,他是将曹操视作主公,想要追随一生,至于贾诩,他在曹魏阵营内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看客。

贾诩究竟是“谋臣”还是“毒士”?,东汉末年的智谋与权力斗争

他看得清别人,也看得清自己。

无论是谋士也好,还是毒士也罢,本质上都是后人的评价,既然如此,让两者俱存,又有什么关系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0 06: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袁绍为何要杀自己麾下首席名将麹义?
...眼的一颗明星。他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敌,更以其出色的智谋和指挥才能赢得了士兵们的敬仰。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名将,最终却落得个被主公诛杀的下场。这究竟是为何呢?难道真
2024-02-03 16:43:00
南北朝七大谋士:权力背后的智谋与诡计
...大振。不久,王猛被后来建立前秦的苻坚相中,任为心腹谋臣。在王猛一系列精明的谋略下,苻坚击败了一个个强敌,最终统一了北方。王猛功不可没,有“功盖诸葛第一人”的美誉。崔浩:料事如
2024-02-04 19:10:00
陈平六出奇计:智谋之光的闪耀
陈平六出奇计:智谋之光的闪耀陈平,汉初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以其六出奇计闻名于世。在楚汉相争的动荡岁月中,陈平凭借其过人的才智,为刘邦出谋划策,立下赫赫战功。从离间项羽与范增,到
2024-03-26 16:59:00
为什么孙权觉得贾诩成为魏国的太尉好笑
...于世。他曾是张绣的谋士,后归附曹操,成为曹魏的重要谋臣。贾诩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的智谋多次帮助曹操化险为夷,但同时也因他的计谋导致了许多人的死亡。在孙权看来,贾诩的这一形象,
2024-04-23 09:34:00
刘焉的州牧改革与汉末权力瓦解
...地方瓦解,地方从此各自为政,听调不听宣的开始。191年智谋冀州的袁绍更是打开了诸侯争霸的序幕,从此地方政府争权从暗地里被摆到了明处,汉末也进入了诸侯时代。
2023-11-24 08:37:00
董卓的统治与士族的反抗:东汉末年的权力斗争
董卓这个人,工于权谋但不懂政治。工于权谋,所以当了权臣;不懂政治,所以搞乱天下。在两汉四百年的历史中,权臣废立皇帝的事常有,但地方反对中央的事不常有。恰是董卓的一通神操,掀起了地
2023-11-12 14:38:00
萧何计诛韩信:权力斗争背后的智谋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似乎是历史上亘古不变的真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更是将开国功臣杀戮殆尽,对于那些跟随自己打下一片江山的兵将,帝王从来就没有放心,时刻提防他们夺权篡位。出
2023-10-12 15:54:00
房杜之谋:李世民的智囊团与权力斗争
...日渐紧张,权利斗争日益白热化。李建成深知李世民身边谋臣名将众多,谋臣首推房杜二人,而心腹武将是尉迟恭等人。李建成利用当时的一个规则:唐朝地方官员,不可以与秦王来往,而此时的房
2023-10-31 08:30:00
王允在诛杀董卓前后,为何智商判若两人
...若两人?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智商判若两人”其实并非智谋的衰退,而是心态的转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王允为何愿意对董卓曲意逢迎。这并非简单的妥协或软弱,而是基于他对东汉朝廷的深沉
2024-03-27 17: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