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拂晓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清明节前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这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国记忆,而且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孩子们来说,清明节也是一个接触生命规律与内涵的有利时机。教育的使命是拓展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每个生命都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呢?
近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宿州市拾光心理工作室负责人孙恩常。他说:“从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正视生存的意义,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生命教育主要关注的是生命的由来、如何自我保护、如何尊重和敬畏自己和他者的生命等方面的知识。其本质是一种关于人文知识的传递,也是人生观的基本建构过程。
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提出建议,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基本课程的体系中,让生命教育成为孩子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对生命有一种全新、正确的认识。
生命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孙恩常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以及如何在生命旅程中做出正确选择。同时,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积极态度,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很多美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社会作出贡献,促使学生将珍爱生命付诸行动,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日常生活中,老师们可以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受,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积极健康生活。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如果知道生命的不易以及生命的美好,就会善待自己的身体,不会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反而会在遭遇困难或挫折时,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建议家长积极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进而找到生活的支点,发掘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通过实地观察花开花落或动物的生老病死,理解生命的自然规律,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独特。清明节时让孩子参与缅怀先烈、祭奠祖先等活动,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经常与孩子进行开放而坦诚的对话,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命和死亡,培养生命意识。通过分享家族故事、传统习俗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此外,全社会都应为生命教育提供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生命教育的投入,建立相关的教育机构和平台,为公众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媒体和文化机构也可以通过制作相关节目、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推动生命教育的普及。
■ 本报记者 王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8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