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作为一种RNA病毒,新冠每次扩散都会衍生很多突变株,疫情扩散越快,突变株出现的几率就会越高。所以对中国来说,当下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病毒变异的时间点。”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病毒在不断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变异是持续发生的自然过程。有些变异增强了病毒的传播能力,有些变异逃逸了免疫识别,也有的变异对病毒的生物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目前新冠病毒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是否会导致新突变产生,特别是对其免疫逃逸能力和致病性的影响,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重点问题。”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强调。
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在病毒变异监测方面,该文件指出,各地对部分陆路、航空和海港口岸城市入境人员、哨点医院就诊患者、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中核酸检测阳性标本,以及重症和死亡病例标本等开展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将序列按时报送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
多位病毒学家表示,在国内如此高强度的传播环境中,病毒发生突变几乎是肯定的。但问题是,病毒会朝着什么方向变异?中国该如何加强对病毒变异的监测,打“有准备之仗”?
感染人数激增时,要警惕突变株
病毒学家陆蒙吉说,目前全球主要的大陆都出现过新的突变株,中国过去因为没有大的流行,所以都是境外输入的毒株。但是,随着防控措施松动,在人口如此庞大的中国,产生新的病毒变种是可能的。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近日指出,奥密克戎从2021年11月份出现以来,截至2022年12月18日,已经从BA.1到BA.5这五个分支演变出709个亚分支;这些亚分支互相之间重组产生的毒株是72个,XBB就是其中一个。“所以,奥密克戎的变异会一直持续下去,只要是在人群中循环,它就要复制,复制就要发生变异。”他说。
2022年12月23日,贵州遵义市新蒲新区康华医院疫苗接种点内,医护人员为疫苗接种做准备。摄影/本刊记者 瞿宏伦
陆蒙吉强调,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感染一遍之后,新冠病毒就不会继续传播、变异了。病毒还会在一些免疫能力比较低下的人群,比如说还没建立起足够免疫屏障的老年人当中继续流行,这时候,为了获得传播优势,病毒反而很容易筛选出一些逃逸能力更强的突变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近日也表示,对于绝大部分免疫力正常的人来说,半年内人体内都会存在有效的免疫抗体;不过如果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者新的亚分支表现出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是可能导致再感染的。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病毒学家刘善虑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RNA病毒之所以会突变,除了自身内在因素外,就在于其受到了外界的选择压力,包括宿主免疫系统的压力、治疗的压力等等,因此,为了逃避这些压力,病毒必须不断进化,这是必然的结果,不必恐慌。
“病毒跟宿主之间是一个相互制衡的关系,病毒的传播力与致病性一般是相反的。”他指出,从病毒学规律来看,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为了逃避免疫。但是,太多突变也会导致病毒失去功能甚至消亡,因此,也有一些突变是为了恢复功能,保证其感染性。实际上,陆蒙吉说,科学家们在对新冠病毒的突变追踪中发现,每一次新冠病毒的变异,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的病毒载量都更高,病毒融合细胞的能力有所加强。
刘善虑说,可以观察到,在快速传播下,奥密克戎出现突变株的时间越来越快,但是整体致病性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增强多少。今年9月,美国的感染者当中,80%都是BA.5,但是,仅3个月之后,在美国,BQ.1.1、BQ.1、XBB的占比就越来越高,而BA.5的比例已经下降至10%以下。
病毒致病力需持续监测
根据彭博社12月25日的最新报道,来自全球新冠基因序列共享数据库GISAID的数据显示,推动中国感染浪潮的病毒株均是国际已知的,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有新的突变株产生。
中国疾控中心在最近一个月内向GISAID提交了来自北京、内蒙古和广州的25个新的基因标本,从这些序列来看,目前还没有发生很显著突变。具体来说,内蒙古最近暴发的疫情由BF.7变种引起,然后传播到了北京;2022年10月以来,在广州暴发的则是另一起独立的疫情,输入的变异株是更早一些的BA.5.2家族。
近日,网络上有传言称,中国部分地区同时流行德尔塔和奥密克戎。许文波对此回应,根据实时动态监测,国内没有发现德尔塔变异株在流行,也没有发现德尔塔变异株与奥密克戎变异株重组。从12月初至今,国内监测到9个流行的新冠病毒亚分支,都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
新冠病毒的变种在中国可能会是怎样的?有分析文章认为,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奥密克戎以及它成百上千的亚型会占据人群,使得其他变种没有流行的空间——就像2022年全球奥密克戎的大流行一样,而疫苗和自然感染建立的免疫力最终让人群的抗体足以抵抗严重的疾病。
许文波指出,奥密克戎引起的住院、死亡、重症的病例,都明显低于早期的德尔塔株和其他“值得关注的变异株”,700多个分支病毒都没有观察到显著的重症和死亡增加。总体来说,奥密克戎变成致病性明显增加的突变株可能性比较小。
资料图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实验室主任蓝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迄今为止,全世界正在流行或已经流行过的“值得关注的变异株”通常不是从前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变异株演变而来。相反,它们来自于不同株系。德尔塔在印度首次发现后迅速席卷全球造成大流行,2021年末奥密克戎在南非出现后,便迅速取代了德尔塔的地位,奥密克戎不是由德尔塔进化而来。
在致病性方面,尽管长期来看,为了获得适应性,随着更多因逃避免疫而产生的突变出现,病毒的毒力倾向于下降,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蓝柯指出,新冠病毒未来变异“无法预测致病力强弱”,需要持续监测。
2021年,德尔塔的流行对德国的医疗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陆蒙吉说,早期的新冠病毒株造成的死亡人口中,年龄中位数是82岁,但是到了德尔塔高峰期,年龄中位数下降至74岁,一些年轻人也出现了重症。也就是说,德尔塔突变株杀伤力是高于其“前辈”的。
中国当下的大流行加剧全球病毒学家们担忧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多数人此前并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较低的免疫屏障对病毒逃逸突变更有利。
刘善虑解释,尽管病毒也面临着免疫压力,但是,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接种疫苗,或者已接种很久了,也没有感染过病毒。尤其是在肿瘤病人、器官移植、艾滋病人等免疫力比较低下的人群中,因为宿主的免疫能力比较差,病毒没有很强的快速突变的压力,反而会慢慢隐蔽式进化,积累一些自然变异,或者发生病毒重组,出现一些全新的突变株。
实际上,已经有文献报道,2020年流行过的南非株,有可能就是在这些病人当中出现的。而奥密克戎毒株也是之前没有被监测到、突然出现的。“出世”之前,它可能已经经过了几个月甚至一年的“酝酿”。
2022年12月21日,江苏南京市江宁区胜太社区内,人们排队候诊。当日,南京江宁区16辆发热流动诊疗车开进居民小区和企业,为群众提供便捷诊疗服务。图/人民视觉
如何开展病毒变异监测?
“如果不做基因测序,你基本上是在打一场没有情报的战争。”2021年春天,当疫情在印度引起海啸时,美国布朗大学公共健康学院院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阿希什·贾哈指出,对病毒变异监测和预警的不足,成为印度疫情当时的主要“推手”之一。
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病毒变异的监测,一方面有助于弄清楚病毒的遗传特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另一方面能够为及时评估现有疫苗和药物提供最现实和真实的靶标。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疫苗的研发等,都要基于病毒的基因序列。
12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新冠疫情防控策略调整后,中国CDC病毒病所制定了《我国人群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每个省选三个城市,每个城市选一个哨点医院,每个哨点医院每周采门诊急诊病例15例、重症10例和所有死亡病例的标本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并且在一周内,将测序数据上传中国CDC病毒病所,建立国家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许文波说,可以实时动态监测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系列变异株在中国流行的动态及其各个亚型的构成比例,具有潜在生物学特性改变的新变异株,包括临床表现、传播力、致病力等,为疫苗研制、诊断试剂评价,包括核酸和抗原等提供科学依据。
刘善虑上世纪90年代曾经在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学习、工作过。刘善虑认为,这个监测方案是很大的进步和很好的开端,但是他也提出了建议。监测的哨点应该铺得更广一些,每个省份只选三个城市可能未必能代表城乡的各种情况,而且国内也完全有更大范围的测序能力。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期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提出,各地依托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监测。要及时将病毒变异株全基因序列上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动态分析门(急)诊和住院患者人数、急性发热呼吸道症状患者人数、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等变化趋势和病毒株变异情况。
2021年初,美国的规定是要对5%确诊病例的病毒标本做基因测序;美国加州在2022年9月与10月分别对15%与13%的新冠感染病例进行了测序,这些病例城乡都有分布。“美国就是能测就测,不见得要限制10例或15例,随机采样的话,数据更有价值。”刘善虑说。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大量的感染病例不会上报,只有对更高比例的核酸检测样本做全基因组测序,才能代表当下的实际病毒株流行状况。
刘善虑认为,未来不要忽视免疫力比较低下人群的采样和分析。另外,他提出,从北美和欧洲的研究来看,也有很多动物感染了新冠,也不要忽视对动物的检疫和传播模式监测。
同样重要的是,多位学者指出,从临床中采集的基因序列样本,要与疫情流行趋势、病人症状相结合,从而能对这些突变的序列可能导致的传播力、致病性进行研究。蓝柯也强调,对突变株的毒力要有一个科学和综合的评估,这需要临床、公卫和实验室研究的互相配合。
(实习生李金津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于2023.1.2总第1075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感染率上升,病毒会加速变异吗?
记者:彭丹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30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