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9月3日下午,我在市图书馆作了一场题为《用文学托起书法的翅膀》的讲座。某女士因故未能出席,事后她向一与会者要到了录音,反复听了几遍,提出几点质疑,辗转发到了我的手机上,并希望得到我的答复。
一、在讲座中,我认为“真”一定是“善”的,“善”一定是“美”的。某女士表示质疑。
答:真、善、美是三而一,一而三的,是求真、向善、致美三个词的再浓缩。真善美之真是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照世界,是真理、规律、普世价值,也泛指事物的本质、真相。寻找、探求事物真相,并不就等于赞同、赞美该真相,比如对于恶的丑的真相,求真是为了更好地予以驳斥、批判与揭露,实为追求正义,是美的行为,与利他人、利社会的行为——善的目标是一致的,殊途而同归。
二、我在讲座中说到三四流专家对同样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着眼点各个不同。一流的专家对同一作品的意见则趋向一致,他们是从作品所反映的人格精神方面来判断作品高下的。某女士对此似有怀疑,于是问:如何才能达到你所说的那种依据精神来判定作品高下的鉴赏水平?
答:多看、常看一流作品,加以分析揣摩,时间长了,会在心里形成一个辨识好作品的标准,应用时自会产生条件反射,其理犹如人之于美味。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艺术鉴赏者本人最好有较为丰富的创作实践积累,这样鉴赏时才会与对象产生共鸣,获得独特的结论。“纯粹”的鉴赏家则很难有富有真知灼见的品评。
三、我引用莫言的观点言体量太小的作品无法承载庞大的信息内涵,某女士以鲁迅的作品为例相质疑。
答:鲁迅是章太炎的弟子,原先埋头古籍,整日抄古碑,是钱玄同把他从故纸堆中拉了出来,从此紧盯现实世界,写小说、杂文,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几乎每篇短文都击中一个“顽疾”,故有“投枪、匕首”之喻,但没能同时给我们呈现一个壮阔的生活画卷,即使《阿Q正传》也是如此。把那些“短文”合起来,先生绝对是一本大书;分开来,先生则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深刻的思想家。我相信先生之所以多写短文,是因为他看到积弊甚深的旧中国,当时亟须的是毫不留情的“解剖”和有质量的“呐喊”,而不是什么“画卷”。
书法史上数一数二的名作,如《兰亭序》《祭侄稿》《自叙帖》,以作品尺寸及字数论,在当时都属大体量的作品。作品幅面如果过小,就无法自由、尽情地释放书家的思想情感。现当代,思想自由,信息来源广泛,作为书法主要载体的大幅宣纸的生产也变得轻而易举,这些都为大体量优秀作品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方便。
四、讲座进入互动阶段,有一位大学生说她的想法和现行教学有相悖处,问:“平时如何对待老师和同学们的质疑?”我说:“突破对老师和同学评价的习惯性关注,不要太在乎人家如何说,坚持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东西。”据此,某女士问:“那么如何区别‘坚持’与‘执念’?”
答:坚持并不排斥接受他人的建议,经过权衡,作出选择和调整。就像开车,遇到障碍就要设法绕开,该转弯时及时转弯。凡高个性极强,但他采纳了观念与之完全相反的高更的某些意见,画出了像《向日葵》《阿尔的公园》这样的杰作,对他日后画风的成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持执念者多不识好歹,或者是对人家的意见完全接受坚决不改,俗话说是一根筋到底。多因天分,与文化素养无必然联系。
某女士表示:赞同我对第二条“鉴赏”问题、第四条“执念”问题的回答,其余两条她仍有不同想法,待想清楚后再与我讨论。
□杨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