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苏轼专门为歌姬的脚写的词,读完令人肃然起敬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3-04 21:06:00 来源:戏说三国

用“上不了台面”来形容苏轼的这首作品,估计会被不少东坡迷“训”一顿。但事实上,苏轼上不了台面的作品其实是不少的。好友张先新婚,苏轼写了首《戏赠张先》,其中那句“一树梨花压海棠”当真是让人情何以堪。被贬黄州爱上了当地的炖猪肉,专门写下了首《猪肉赋》,其中“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一句,可谓“土得可爱”!

苏轼专门为歌姬的脚写的词,读完令人肃然起敬

但这些作品与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首词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首词是苏轼平生362首词作中的“俗气”之作,是一首咏足词。都知道古代流传三寸足,苏轼这首词专门为歌姬的脚而写,词的名字叫《菩萨蛮·咏足》。此词一出,苏轼是没少被批,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批此词俗气,清人沈雄在《古今词话·词品》中批其无趣。虽然如此,但这首词却值得我们为其点赞。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

苏轼专门为歌姬的脚写的词,读完令人肃然起敬

《菩萨蛮·咏足》

北宋.苏轼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写此词时苏轼36岁,任职于杭州。古代妇女裹足就是从北宋开始,最开始这种风俗只在歌女中流行,后来慢慢的开始盛行起来,到了南宋已经十分普遍了,从此这一陋习便害苦了不少女人。苏轼这首词是文坛第一首专门咏缠足的作品,在词中苏轼毫不客气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对女子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虽然他凭一己之力无法抗拒这股潮流,但就冲他这勇气和态度就让人肃然起敬。

苏轼专门为歌姬的脚写的词,读完令人肃然起敬

词的上片写小脚女子走路时的姿态,这也是大家觉得小脚好看的原因。“涂香莫惜莲承步”中的“莲承步”出自《《南史·齐纪下》,指的是女子的小脚。当年废帝东昏侯为了让潘妃高兴,凿金为莲,让她在上面行走,后来就有了“步步生莲”的说法。

苏轼专门为歌姬的脚写的词,读完令人肃然起敬

“长愁罗袜凌波去”是指女子们用罗袜裹足,就像在水波上行走。后两句写的是舞姿,她们起舞如旋风,步履轻盈所到之处不留下任何踪迹。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女子之所以缠足正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美感。

词的下片写她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她们穿着宫廷贵人样式的小脚鞋,看似好看但并立两脚行走都有困难。最后苏轼以极讽刺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到底这脚要纤细到什么程度才好看呢?难道要托在手掌上来看吗?”

苏轼专门为歌姬的脚写的词,读完令人肃然起敬

苏轼对这种毫无道理的陋习是十分抵触的,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因为他的反对是基于对女子的同情,而并非审美上的。换言之,按当时的审美来说,苏轼也觉得小脚确实美,但他能却能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一个文人,专门写了这样一首咏足词,不得不说苏轼确实是有个性的,或许这也正是他受到后世喜爱的原因吧!这首词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7 01:45:2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苏轼一句描写古代女子的诗,古人读了脸红,现代人直叱恶趣味
...便会被有心人认定为是“另有所图”。可很少有人知道,苏轼一首描写古代女子身体的词,大胆而直白。古人读了这首词以后,大都脸色羞红、不敢直视,可现代人读了以后却直叱恶趣味。在那个思
2024-12-02 20:45:00
宋代歌姬琴操,因苏轼的一句诗遁入空门,最后为他抑郁而终
她是宋代红极一时的歌姬,比起如今的崔雪莉,丝毫不会逊色。在那个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都想亲眼目睹她的美色与才艺。那一年,苏轼时任杭州知府,坐船游览西湖美色,不小心两船相撞
2023-04-21 07:32:00
苏轼纳12岁小妾,初次相见就写下一千古名句
...不可没有丝竹管弦美人相伴,于是苏轼的好友便找来许多歌姬,莺莺燕燕好不热闹,就在这时,苏轼一眼就相中了人群中的王朝云。12岁的女孩子,此时正是豆蔻年华,只见一个身量未长的女孩子
2022-12-21 22:23:00
聊聊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
...逢是梦中。在一次朋友的宴会上,词人晏几道偶遇了某位歌姬。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歌姬的具体名字,反正,歌姬给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个初次相逢的夜晚,词人晏几道十分高兴,开怀痛饮,
2023-04-23 12:04:00
苏轼笔下最自恋的一首词,其中哪5字如今已成耍酷金句
...变法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与此同时,在家里守孝满三年的苏轼,回到了京师,但是他发现一切都变了,而他曾经引以为傲的雄心壮志,在逐渐被消磨,原来世间最有力量的只能是时间。苏轼不能接受
2024-04-19 10:18:00
苏小妹出上联: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新郎慌了
...苏小妹女子。这位秀外慧中,文思敏捷的苏小妹,不仅是苏轼的妹妹,而且最后还嫁给了当时的大词人秦观。但根据真实历史记载,苏轼并没有妹妹只有三个姐姐,其中两个早夭,最小的姐姐苏八娘
2024-09-07 10:02:00
苏轼与歌妓柔奴的传奇故事
...借歌妓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或人生态度。北宋大文豪苏轼,也留有不少与歌妓相关的佳话。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他在宴会上对歌妓柔奴的当场赋诗。这首千古绝唱《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
2023-11-09 07:54:00
苏轼的被贬之路与文学之巅
...朝云初见的怦然心动。 当时的朝云才十二来岁,是一名歌姬,长得很是清丽脱俗,不过,只是略施粉黛,就有了楚楚动人的模样,激发起苏轼的灵感。于是,他很快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写下了这
2023-10-21 07:19:00
读苏轼的《江城子》,聊聊爱情最孤独的状态
...生再无缘相见。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流连过许多的地方,看过许多地方的美景,品尝过许多地方的美食,一路行一路食,沿途又留下一首首的诗词。这一路走来,苏轼还是会
2024-02-11 06:2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