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从《流浪地球》大火,看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重要性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1-26 06:00:00 来源:叶小俊

这篇文章是我4年前看《流浪地球》写的影评,当时我的读者还比较少,阅读量很低,估计没多少人看过。

今年《流浪地球2》上映了,我打算等春节后人少一点再去看。

就把我4年前对《流浪地球》的这个影评重新发一下,一起来重温一下。

这篇文章是我看完《流浪地球》后,有很多想法不吐不快,结果熬了个通宵,一口气写了1万字的影评。

本文不想掺和一些纠结于科学硬伤细节、或者因为其他一些吵翻天的论战。

本文想远离这些论战,带着大家到一个更深的层次里,去讨论中国为什么缺乏科幻大片,讨论中国的电影工业体系重要性,讨论特效对于电影工业的重要性,讨论中国文化输出的关键所在。

希望,这能给大家多一些不同的思考维度,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1、流浪地球为什么能火

我在2019年1月份看完流浪地球预告片,当时我就直接跟朋友说了,春节档期,流浪地球必夺冠。

当时我预测流浪地球会票房夺冠的原因有三个。

1、预告片展现出来的特效水平,远强于五毛钱特效,接近好莱坞特效的效果。

2、刘慈欣的小说擅长的庞大恢宏的世界观,对人性的剖析,都给电影故事奠定了良好基础。不担心电影因为故事浅薄而限制上限高度。

3、有着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的噱头。这会让很多看完电影的人,自发的推荐给别人看,发挥现在社交口碑的优势。

实际上,当时还没完整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对宣传团队打出的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口号,是有点怀疑的,觉得这只是一个宣传噱头。

没办法,这年头大家宣传太喜欢动不动打着“第一XXX”的旗号,而实际上大都是名不副实,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

不过,在昨天观影后,我就确信,这的确不是一个宣传噱头,而是名副其实。

看完流浪地球后,我很激动。

这个激动不是因为这部片好到完美无瑕,事实上流浪地球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但就好像一个人在沙漠中行走,突然看到绿洲,肯定会很激动。

当初看完大圣归来我也很激动,等了十几年,才有一部像样的国产动画电影。

流浪地球也一样,看了那么多年科幻片,总算有一部可以入眼的国产科幻片。

这是那么多人看完会激动,会自发的去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别人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后能在第一天排片不占优势情况下,最终在今天逆袭成为票房冠军的主要原因。

打着“第一XXX”的作品很多,但真正火起来的没几部。

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并不是你宣传自己是第一部科幻片,就是第一部科幻片。

反倒很多因为宣传口号过于吹牛,实际名不副实,一上映就曝光死的比比皆是。

所以流浪地球最后能真正火起来,主要原因是,这部电影的确做到了,让很多观众自己看完后,自发的觉得这的确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从而才火起来的。

从《流浪地球》大火,看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重要性

2、科幻大片与科幻片

其实,我个人觉得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片,并不是太准确。

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

这个科幻片跟科幻大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区别。

我们电影市场,虽然被称为科幻荒漠,但偶尔还是会有一些科幻片出现。

这些科幻片,大都因为制作成本低,特效低劣,而不被人重视,甚至很多因为制作低劣,剧情雷人,导致很多人对中国拍科幻片的印象就是,中国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形成这样的刻板印象。

于是,很多人看完流浪地球的第一反应是:“咦,原来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科幻片?!”

这个这样的科幻片,实际上就是指达到好莱坞水平的科幻大片。

是的,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科幻大片。

这句话背后却有着许多心酸。

人们总有一种感觉,认为科幻片的受众群在国内是属于比较小众的,进而导致国内不管从小说、到电视剧、到电影,科幻类别一直是属于数量最少,关注度最低的一个小众类别。

然而,在世界范围里,科幻片一直是力压魔幻片和动作片的一个大类,这一点从世界影史票房排行榜就知道了。

在世界影史票房排行前十的电影里,有一部动作片、一部灾难片、一部魔幻片,剩余7部都是科幻片。

而且,国外的一些科幻大片,在国内依然可以卖出超高票房。

这意味着,实际上科幻这个类别,在国内并不缺受众群。

那么为什么国内科幻电影,如此缺少科幻大作?

我个人觉得原因有两个:

1、剧本:缺乏优秀的科幻创作者。

2、画面: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中国需要更多优秀的科幻创作者以及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才能改变当前当前科幻荒漠的局面。

仅靠一两部现象级的科幻大作,还不足以改变整个大环境。

但像《流浪地球》这样高质量的科幻大作越来越多的持续出现,才能不断改善我们整个科幻市场的大环境。

而这实际上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真正机会所在,也是电影市场能跟其他娱乐载体进行竞争,抢夺用户娱乐时间的机会所在。

3、缺乏优秀的科幻创作者

因为我自己从小就是一名科普爱好者+科幻爱好者,也写了10年的小说,所以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发言权。

我差不多10岁的时候,就开始看一些科普丛书,小时候最爱看第一推动丛书出的一系列科普读物,对我的三观起到很好的影响作用。

那时候,小学暑假的时候,别人出去游玩,我则一直蹲在书店和图书馆里看科普丛书。

也因此,我从小就喜欢看科幻小说。

所以我很清楚,中国的科幻创作者是在多么不容易的环境下进行创作的。

在毕业后,我用业余时间陆陆续续写了10年小说,虽然大都扑街,不过我大概也知道,在所有小说创作类别里,科幻是最困难的,也是创作门槛最高的。

真正的科幻小说创作,需要作者有良好的科普知识和科学素养。

因为科幻小说本质上,就是要在一堆艰深晦涩的科学理论里,找到大量的创作素材,用比较浅显易懂的语言,写成足够有趣的故事。

好的科幻小说,剧情肯定围绕着一些科学理论的关键要素展开的。

所以,在世界范围里,科幻类作品,不管小说、还是影视,都能起到很好的科学宣传的效果。

我个人认为科幻片最大的意义是,告诉普通民众,科学技术继续发展下去原来可以达到这种程度,这毫无疑问能增强科学的魅力,吸引人们探知科学的欲望。

100年前的很多科幻小说描绘的场景,到今天都成为了现实。

这就是科幻作品的魅力所在,以及意义所在。

有多少小孩是看了一些科幻作品后,萌发了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从而最后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

这个没有统计数据,但我相信应该会有不少。

科幻基于科学,同时也能促进科学的发展。

科幻,就是科学+幻想。

基于科学基础上的幻想。

本来现代科学就是建立在怀疑基础上,依靠人类想象力去推动的一个知识体系。

想象力在科学研究里,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这导致科学家都喜欢在自己的科学理论里,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提出各种各样的空想。

这些假设和空想,是科幻作品创作者的素材来源。

而科学家近乎没有边界的想象力,也给科幻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

同时,科幻创作者不需要去严谨证明,可以充分放飞自我想象力的创作模式,也能反过来给一些科学研究,提供灵感。

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而这也是科幻作品最大魅力所在。

但也因此,科幻创作的门槛很高,需要作者事先了解大量的科普知识,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的硬科幻。

否则,即使把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强行冠上科幻之名,也只是软科幻而已。

国内创作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这样,软科幻很多,但硬科幻很少。

像刘慈欣这样能写出经典科幻巨作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

像流浪星球导演郭帆这样真正热爱科幻的导演,同样是少之又少。

这是中国影视缺少科幻大作的原因之一,缺少优秀的科幻创作者。

而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被迅速改变的。

4、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工业的核心在于分工,精细的分工。

然后把这些分工进行标准化,从而就实现了流程化。

最后达到量产的目的。

通过量产,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并制造出质量优秀的产品,从而最大程度占据市场份额。

这就是工业的本质。

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的目的是实现大规模量产,从而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甚至因为成本降低了,从而可以加大投资,在相同成本下获得更好的质量效果。

这是工业化的优势。

本来电影是艺术创作类别,跟工业化应该没多大关系。

但是在好莱坞,每年都要出产大量电影。

在这过程中,形成越发精细的分工,以及流程化作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于是,从服装、道具、布景,再到特效都有工业流程化作业,甚至连剧本都可以进行流程化作业。

当然了,我个人是比较反对剧本的流程化作业,因为这扼杀了创作灵感空间。

但是,服装、道具、布景、特效这些进行工业化、流程化,是有着立竿见影的好处。

那就是可以用同样的钱,做出越来越好的效果。

从而进一步降低创作者的桎梏,可以让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电影工业化后的这十几年里,电影效果越来越逼着,效果越来越好,创作者的任何想法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体现。

这就是电影工业化的最大优势所在。

并且与此同时,现代电影工业,最大的核心就在于特效。

关于特效这个范围是比较广的,并不是只有3D特效叫特效,在电脑CG普及之前,90年代的很多特效是靠布景、道具、灯光,一些让人拍案惊奇的手法实现的。

比如泰坦尼克号就是一个典型。

拍摄泰坦尼克号大量沉船镜头,都是通过精细的模型实现的,最终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比如,早期的终结者电影里,州长的很多机器人头部细节,都是靠让人惊叹的化妆技术。

所以这里对特效的定义,并不单单是指CG特效,而是指任何可以实现以假乱真效果的拍摄手法,包括道具、化妆、模型、布景等等。

这些以假乱真的特效,存在的意义就是满足创作者的想象空间,能够最大程度把创作者的想象画面,以尽可能真实,让观众感觉不到违和感的方式,呈现在镜头。

这是我个人对特效的理解。

因此,特效对于现代电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从电影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为了让观众代入到创作的故事里。

而影响观众代入的过程,电影是否能够以假乱真,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所以世界电影的发展史,或者说电影工业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怎么让电影呈现的效果越发逼真而进行的。

因此,为什么我们老吐槽国内一些影视剧的五毛钱特效。

就是因为这些特效的制作太过于低劣,低劣到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假的。

虽然观众都知道影视剧是虚构的世界,但想要观众能代入创作的故事里,一些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低劣特效,毫无疑问会大大降低观众的代入过程,说白了就是出戏。

这是普通电影跟大作电影的核心区别所在。

普通电影因为缺乏大制作投入,所以存在很多一眼看出是假的特效。

而大作电影耗费巨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以假乱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不会出戏。

所以,我们在看流浪地球后,会第一时间惊呼,中国也能拍出一部像好莱坞的电影。

这个像好莱坞的电影,很大程度指的就是特效水平接近好莱坞的水平,指的就是这个以假乱真的水平接近好莱坞的水平。

而实际上,特效能否以假乱真,除了需要投入之外,更多取决于电影工业化的水平。

因为电影工业化的结果就是,可以用同样的成本,拍出效果更好更逼真的电影。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最近二十年的发展,实际上电影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影视效果越发逼真的过程。

因此,电影工业化并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事物,实际上就是电影效果越发逼真的一种手段。

所以,特效是现代电影工业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区分一部电影是否大作的关键。

而国内为什么缺乏大作,就是因为特效水平过于低劣,才会有五毛钱特效这个说法。

国内特效水平之所以低劣,实际上就是因为我国目前还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这实际上是制约我国出产高质量科幻片,乃至高质量玄幻片、仙侠片的主要原因。

要实现工业化,就得实现规模化。

我们有时候出来一个科幻大片后,好不容易积累的经验和团队,很难沉淀下来,因为缺乏后续足够数量的大片制作,很难养活这些团队。

结果好不容易培养的一些电影工业人才,往往就因为不能接到足够的活,就流失了。

所以,《流浪地球》的出现,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借此保持规模化,不断的推陈出新,不要再让宝贵的团队和人才流失。

5、科幻片需要电影工业

科幻的定义前面提到过,就是科学幻想。

既然是幻想,那么科幻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在描绘现实中不存在的世界图景。

因此想要把这些图景通过电影的方式展现出来,就需要通过特效,把这些显示不存在的图景,以假乱真的方式呈现在屏幕,让观众可以没有违和的代入到电影故事之中。

因为科幻片大都是在架空的幻想世界里,所以就比其他类别的电影,更加需要特效,才能有以假乱真的效果。

而国内之前科幻片之所以没有出过真正意义的大片,很大程度是因为国内的五毛钱特效横行。这种五毛钱特效,太让人出戏了,即使剧本很赞,也很难发挥出电影院的优势,从而收获高票房。

没有高票房,就更难让资本青睐这种需要高投入的电影类别,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让国内电影市场成为了电影荒漠。

再加上国内过去几年,影响很恶劣的明星天价片酬,让影视剧作品的经费大部分都给了一些演技很差的流量明星,那么给服装、道具、特效的经费自然就少了,于是就有了五毛钱特效横行的现况。

因此,我看完流浪地球,之所以这么激动的原因在于,我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可能,看到了中国开启大片时代的可能。

我很久以前,就跟朋友说过。

中国电影需要高质量的特效,只有高质量的特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电影院的优势。

所以拍电影把大部分经费都投入到流量明星里,是杀鸡取卵的行为。

实际上把大部分经费都投入到特效里,才是正途。

说白了,就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个刀刃就是怎么让电影更加逼真。

这是国外成熟电影市场所体现出来的规律。

我相信国内电影人,应该会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一点。

幸好,郭帆就是这样一个意识到这一点的导演。

于是就有了《流浪地球》。

我相信通过流浪地球,会唤醒人们意识到特效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从而让后面电影的制作里,更加重视特效,而不是把钱都砸给流量明星。

同时,电影也不是光有特效就行,最核心的还是剧本,而剧本就需要优秀的科幻创作者。

所以,优秀的科幻创作者和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二者缺一不可。

从《流浪地球》大火,看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重要性

6、大片需要特效

电影需要特效,这个观点其实还要加一个前提。

大红大紫的电影需要特效。

全球票房前21名的作品里,有科幻片、有魔幻片、有动作片、有动画片。

但我们其实可以把这些电影,总结为一个类别。

那就是特效片。

是的,全球电影票房前21名的作品里,无一例外都是用了大量特效,投入了大量经费在特效里。

我自己对特效片的定义是,投入大量经费在特效上。

哪怕是这其中最古老的的泰坦尼克号,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是打着特效大片旗号,用以假乱真的效果,营造出逼真的灾难效果,让观众体验凄美的爱情故事过程中,不至于因为某些低劣效果而出戏。

排名第一的阿凡达就更别说了,基本是全CG特效的效果,开创了特效时代的先河。

我们如果以阿凡达为例,进一步剖析。

实际上会发现,并不单单是电影需要特效,实际上应该说是电影院需要特效。

7、电影院需要特效

在进入2010年后,3G的大规模应用,让人类进入了移动智能化时代。

随后在2014年后,4G的大规模应用,让人类进入了影音移动化时代。

在影音移动化时代里,最大的特点是人们的娱乐方式越发的多样化。

电影不再是人类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

流媒体技术的革新,让直播、抖音、在线付费视频,等云视频服务的出现,都对电影产业造成极大的冲击。

视频网站的在线付费模式,通过家庭数字娱乐占据着人们的娱乐时间,实际上是压榨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欲望和时间。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我们每个人的娱乐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扣去8小时睡觉,8小时工作,平均每个人每天最多只有8小时娱乐时间。

而实际上,在移动智能时代,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都是在争夺每个人每天这有限的8小时时间。

如果你在这8小时里,给了这个产品,那么其他产品的使用时间就会相应减少。

所以现代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争夺用户的娱乐时间。

这导致目前人们娱乐方式的极度丰富化。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如何去跟游戏、直播、数字视频娱乐、连续剧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进行竞争呢?

这就是涉及到电影院生存的一个至关重要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电影?

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答案是不一样。

但归根结底,可以总结出一个答案。

那就是电影院可以带给我们其他娱乐方式所给予不了的感观享受。

这个感官享受集中在:

1、视觉享受,超大屏的视觉震撼。

2、听觉享受,昂贵的音响震撼。

正是基于此,IMAX这个把电影院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发挥到极致的观影模式,才得以流行。

从《流浪地球》大火,看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重要性

那么,回到上面的问题,为什么全球票房前21名,都是特效大片?

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特效大片,才能发挥出电影院所拥有的独特视觉享受优势。

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有特效大片,才会打动他们走进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全球票房里,排名前21名都是特效大片的根本原因。

现在大屏电视普及,家庭观影也能获得不错的观影体验。

所以如果是文艺片、剧情片,我们完全可以在家里看。

何必花费额外的金钱走进电影院,去看文艺片、剧情片,这些相比在家里看,电影院提升效果有限的电影类型呢?

只有特效大片,才能在电影院获得更震撼的观影效果。

只有特效大片,才能让电影院获得跟其他娱乐载体竞争的优势。

只有特效大片,才能刺激大多数人有走进电影院观影的欲望。

因此,只有特效大片,才能获得超高票房,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所以电影的未来,或者应该说在电影院播放的电影未来,主要就是靠特效大片。

以后电影应该会衍生为两类,一个是在电影院播放的电影,一个是在付费网站上播放的电影。

电影院播放的电影,就是以特效大片为主,高投入高回报的模式。

付费网站上播放的电影,则以小众电影为主,低投入薄利多销的模式。

这实际上,在国外成熟的电影市场里,已经有这样的趋势。

甚至出现,电影剧集化的趋势,以故事剧情为核心的连续剧在付费视频网站上连载,同样可以收获巨大的收入。

而以特效大片为卖点的电影,比如漫威,虽然剧情套路化,但凭借出色的特效带给人们的感观体验,从而牢牢抢占电影院的票房份额。

国内的电影市场,目前存在的情况则是,特效大片严重不足。以至于2015年,连爸爸去哪儿这种综艺片都能进入票房前三。

并且导致目前国内电影票房前列的以喜剧片为主。

但这是因为我国特效大片不足,才会有的一个特殊过渡阶段。

说白了,大家在电影院里可以选择的观影对象有限,才会导致很多烂片依然有高票房的畸形现象。

而特效大片不足,则是因为我国电影工业体系不完善所致。

但相信,国内越来越多电影人会明白,在未来只有特效大片才能在国内市场里大红大紫。

流浪地球就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这会让资本意识到这一点,而资本意识到这一点后,大量资金投入,就会进一步加速中国电影工业的完善。

而中国电影工业的完善,就会催生更多的特效大片的出现。

而更多的特效大片出现,就会迅速挤压其他非特效大片,比如喜剧片的市场份额。

而特效大片不停抢占票房份额,就会加速资本的投入。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从而导致高投入高回报的电影大作制造模式,得以出现。

实际上,这就是好莱坞形成电影大作工业流程化制作的一个循环过程。

也是全世界票房前21名全部都是特效大片的原因所在。

8、中国需要特效大片,需要电影工业

前文用了很多篇章来论述,电影院需要特效大片,而这需要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所以实际上,中国电影产业同样需要特效大片,需要电影工业。

否则电影院在未来,将在众多娱乐方式的竞争中,落入下风。

中国有着14亿人口,却只有2亿人会去看电影。

虽然2017年有16亿的观影人次,但这是1人多次观影的重复计数。

在不考虑重复计数的情况下,按照平均每人每年看8部电影来计算,差不多只有2亿人会看电影。

这意味着实际上,我国还有很多人是不看电影,或者极少走进电影院看电影。

这一方面意味着我国电影市场距离天花板还很遥远。

另外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电影市场需要提高的空间还很多。

这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我国需要有自己的特效大片,需要有自己的漫威电影,才能刺激更多人从家庭娱乐走进电影院。

喜剧片,并不能让那些不怎么想看电影的人们从电脑电视手机前离开,走进电影院。

特效大片才可以。

虽然近年来引进的国外特效大片也很多,但那毕竟是国外的文化输入。

我国想要抵抗这样的国外大片文化输入,就急需要有我们自己的特效大片。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流浪地球的出现,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文化输出里,好莱坞是一支主力军。

好莱坞电影征服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电影市场,让美国文化得以通过电影的方式,堂而皇之的去潜移默化影响着全世界人民的思想。

于是,我们会觉得美国人拯救世界是理所当然,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也不会让人感到反感。

这实际上就是美国文化输出的结果,让人潜意识里就习惯了美国的强大。

这一点,在日本身上也是一样。

美国文化输出靠好莱坞。

日本文化输出靠动漫。

有多少国内的青少年是看着日本动漫长大?

这实际上也是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日本动漫、美国电影的文化输出轰炸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中国也急需要自己的文化输出手段。

然而,因为众多复杂的原因。

我们虽然经济日益强大,GDP已经是世界第二的超级经济体。

然而在文化上,我们虽然有五千年文化底蕴,却一直找不到很好对外输出文化的方式。

甚至别说对外输出文化,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国外的文化入侵之下,早就是摇摇欲坠,缺乏自我认同。

所以,我们需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去包容更多题材的创作,才能让我国文化作品的创作不至于一潭死水,过度受限。

只有给予优秀创作者充足的创作空间,我们才能形成自己文化的一个IP素材库。

有了充足而优秀的IP素材库,中国电影才有更多的创作活水源头。

从而可以激发电影工业量产化的优势。

我相信,流浪地球会开一个好头,会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制作精良而逼真的特效,对电影票房有多么重要。

只有这些国产特效大片获得高票房回报,更多资本才会青睐这些国产特效大片。

只有资本大量流入进来,把经费投向高昂的特效制作,而不是花去给流量明星高价片酬,让他们去逃税。

中国电影才会有希望。

只有资本大量流入进来,并且流入到特效制作、流入到服装道具制作,流入到音乐制作,流入到IP源头的故事制作中,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才有可能得以完善。

只有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完善,才能制作出更加逼真而精良的优秀特效大片。

当这些优秀大片真正抢占国内电影市场,获得高收入的时候。

才能让高投入高收入的电影大片制作模式,得以完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并且如此一来,当工业的量产化形成,可以实现更多逼真的视觉效果。

创作者的想象空间才不会被限制,很多好剧本,好的小说,才能被成功改编,以没有违和感的逼真画面,将观众代入到一个真正的虚拟世界里。而不是被整天吐槽五毛钱特效的低劣制作。

本文花费这么多篇幅讲述特效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故事剧情就不重要了。

事实上,不管电影、连续剧、小说,故事剧情永远都是最核心的,这个我觉得都不需要强调。

所以文章开头,对于我们为何缺乏科幻大片,其中提到的两个原因。

一个是缺乏优秀的科幻创作者,实际上就是指缺乏优秀的科幻剧本。

还有就是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想要优秀的科幻大片井喷式出现,二者缺一不可

高水平的特效,才能让故事创作不受限制,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所以,不管特效也好、电影的服装、精致的布景,演员的表演细节,还是优秀的电影剧本。

其实,都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让观众体会一个尽可能逼真的虚拟世界。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中国就需要自己的电影工业体系。

国内应该会越来越多电影人和资本会醒悟这一点。

所以国内电影工业早晚也会成熟的。

这是我看流浪地球会激动的主要原因。

因为这是中国出现电影工业的苗头。

我相信几十年后,当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完善成熟的时候,我们不仅会产出很多科幻大片,并且我们还会产出很多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仙侠和玄幻题材的特效大片。

近年来虽然也有不少仙侠题材的作品被改编成连续剧。

但很多都因为五毛钱特效,低劣的制作,而被广为吐槽。

这不是仙侠玄幻题材不适合拍成电影。

只是仙侠玄幻题材,跟科幻一样,都是幻想世界,都需要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去用高水平特效,才能逼真的还原那一个个虚拟的玄幻世界。

我自己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仙侠电影,是徐克2001年拍的《蜀山传》。

当年徐克特意邀请了四家好莱坞电脑特技公司助阵,耗费1亿港元,花费一年时间完成制作,一度是当时最烧钱的华语电影。

可惜当年电影市场还不完善,耗费巨资拍出来的《蜀山传》票房并不理想。

而且国内没有成熟工业体系,老是请好莱坞特效团队,成本又太高。

很多仙侠玄幻小说IP,并不是作品不好,不能被改编,而是国内没有那个水平的电影工业体系,去制造出能完美还原那些世界的电影出来。

这是我国急需建立成熟电影工业体系,需要出现更多成功特效大片的缘故。

我相信当我们建立起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时候。

到时候,我们的电影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让国外荧幕上,充斥的不止漫威电影,还有一大堆中国创作的科幻电影、仙侠电影。

这都只有国内电影工业体系达到好莱坞级别,才有机会实现的。

这样,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有充足的底气去抵御国外文化的入侵。

甚至,我们才能对外输出自己的文化。

让我们的下一代,不至于整天看国外大片长大。

我个人衷心希望那一天,能早点到来。为此,请抵制盗版!

最后,感谢流浪地球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所作出的贡献。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6 06: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封神》:另起一行的史诗传奇
...和“流浪地球”“唐探”等并肩站在电影IP的顶端。它的重要性不曾减弱,反而在电影工业化的语境下展现出新的亮点:作为全流程电影工业化的首次尝试,《封神》系列验证了电影工业化在“前
2023-07-10 06:17:00
中国科幻电影扬帆“走出去”
...日报电影《独行月球》海报。图片由林品提供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月面机器人。 图片由林品提供共携勇气希望,奔向浩瀚宇宙。4月12日,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在俄罗斯上映。
2023-05-14 05:26:00
《流浪地球2》带火,外骨骼机器人“梦想照进现实”
...来世界的同时,电影中的部分黑科技已经成为现实,例如大火的外骨骼机器人。可“举重若轻”,可“随心而动”外骨骼机器人在电影中的“戏份”很多,但与电影中外骨骼机器人主要用于军事领域
2023-02-13 11:36:00
如何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外票房纪录的《卧虎藏龙》《英雄》为例,谈到了剧本的重要性,“把剧本弄好了,好电影就成功了一半。”《变形金刚4》里的女总裁、《巨齿鲨》里的海洋生物学家、《迷巢》里的剧毒生物学博
2023-04-25 07:06:00
...?生命力持久才是关键。4年前,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大火之后,曾出现过周边众筹产品热卖的场景。《流浪地球》的众筹数额虽然不如现在的1.2亿元高,但在当时也以超过700万元成为罕
2023-02-14 05:25:00
《消失的她》大火幕后:陈思诚爆赚上亿,吴京、邓超躺赢
文/圈内师老师(资深媒体人、视频博主)毫无疑问,《消失的她》正在成为2023年的现象级电影。按照票务平台预测,该片最终票房将超过34亿。对一部投资成本可能仅1亿多的爱情悬疑片来说
2023-07-05 13:57:00
国外零头都不到?中国电影为何走不出去?
...应的不让被影响的法子,他们比我们更先知道占领高地的重要性。2023年,中国电影还没有文化输出?但快了在东方和西方博弈取得最终结果之前,想单靠某个影视作品取得文化突破是非常困难
2024-01-03 09:57:00
和《流浪地球2》相关的过亿项目 你参与了吗?
和《流浪地球2》相关的过亿项目 你参与了吗?《球2》模型周边“小破球继续给我冲!”“开启‘地下城抽签’(电影中的剧情)模式吧,中签者可有一次购买机会,限买一个。”“我下单时就说了
2023-02-01 08:00:00
从宏大视角出发的美学观是什么?《流浪地球》何以连连叫好?
...老祖宗就已经意识到以“大”为“美”的文化审美造像的重要性了。今天就来聊聊从宏大视角出发的美学观。这个角度能帮助我们弱化忽视很多可有可无的冗杂困扰,去追求瑕不掩瑜的整体之美。虽
2023-01-31 11:58: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