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如何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科研人员在“云端”找答案——
智慧城市“解题人”
研发人员调整微风发电的参数。
物联设备生产现场。
具有“感知力”的路灯你见过吗?它不仅能根据天气自动开关和调节,还能实时监测环境、给市民提供出行建议;更厉害的是,它还能监测到周边路面的井盖是否发生位移和丢失,第一时间联系安全应急部门……
留心观察的市民不难发现,这样的“智慧灯杆”早已出现在我们的城市街头,它像一条神经中枢,采集和传导信息,链接起城市的机体。
“你把城市想象成一个人,过去我们实现了大脑的信息互通,现在我们要激活的是整个身体。”在智慧城市领域探索了多年的郝敬全,这样定义他们现在的工作。
“智慧城市”的十年之变
“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最初由住建部提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广泛实践,公众对其认知也在不断深入与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郝敬全带领的研发团队,正是其中的实践者。
在泰华智慧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济南日报记者通过观察郝敬全团队的工作日常,近距离了解到他们如何运用科技,来激活城市的“身体”。
“如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就是我们的‘新质生产力’!”郝敬全对比着10年前的智慧城市建设,“那时候更多的是停留在信息化建设层面,而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要实现场景化的应用。”
当下,算力即生产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让散布在各个角落的数据汇集在一起,传统产业开始破局转型、升级拓展,这给智慧产业科研者带来了广阔的施展空间。郝敬全和团队也找到了更多的发力点,“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城市的水务、能源系统需要实现智慧化管理,市政运行保障工作需要数智化支撑,写字楼的产业布局需要更精准的决策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收到了各行各业用户提出的、期望通过数字技术解决的“问题”。
作为“解题人”,运用数字技术这一“解题工具”,郝敬全团队开始大展拳脚。
城市也能学会“打喷嚏”
激活城市的“身体”,就要让“身体”能感知、会思考、有反应。
“就像我们的鼻孔一样,飘进异物后能打个喷嚏自动喷出来。”郝敬全这样通俗又形象地介绍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设想,泰华智慧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由20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他们中,有像郝敬全这样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也不乏算法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等众多高层次人才。
在这里,用户的“问题”提出后,将会由产品团队进行精准分析和功能设计,再由架构师给出技术路线,技术研发人员具体操作实现。经过反复测试调整,消除试用中发现的“bug”,不断修改完善,直至产品最终应用。在“物联感知”“网络通信”“安全保障”等技术要素的支撑下,一个个应用和运营系统搭建起来,智慧城市的整个“身体”被激活。
在该公司的成果展示厅,郝敬全指着显示屏上的一个智慧管理平台页面向记者介绍,这是他们为海南省三亚市设计的智慧污水管网处理平台,该平台不仅能够实时监测城市管网的运行状态,还能够自动处理故障,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发现、自动处理。
城市发展注入“数字动能”
研发人员的智慧成果体现在了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
他们为济南市开发建设了智慧桥涵安全预警监测处置平台,通过对远程摄像机、雷达液位计、LED诱导屏、交通信号灯等设备进行联动控制,将全市11处极易积水的铁路桥涵建设成为能监测、会思考、可控制的“智慧桥涵”。通过实时监测积水水位,自动根据不同水位阶梯控制警示设备,通知行人、车辆规避前方风险,从而有效预防桥涵积水后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郝敬全团队打造的“楼宇‘米均效益’评价服务管理平台”,堪称楼宇经济的“大脑”。它从楼宇和企业的综合效益与发展质量入手,利用评价模型给楼宇、企业画像,继而评分、定档,为楼宇产业调整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
我们一开始提到的“智慧路灯”,如今在济南历下区和济阳区实现应用,并在国内外多个城市落地。郝敬全团队根据每个城市应用场景的不同,设计出了不同款式、具备不同功能的智慧型路灯。在河道、山体等不容易取电的场景下,他们还设计出了搭载微风发电储能装置的路灯产品。
每一个成果的落地,都由无数汗水凝结而成。“有时候相比问题的分析和路径的设计,技术实现可能是最简单的。”在郝敬全看来,每一个智慧化建设项目的完成,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科研者必须深入到每一个行业中去学习、去了解,踏踏实实一寸寸耕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实地采访中,记者在科研人员工作的身影中感受到了他们共有的特质:对技术的热爱与追求,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和面对问题时的坚持不懈。
也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人们才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智慧赋能所带来的变化:我们的城市正在变成一个可感知、可思考的有机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和美好。 (本报记者王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4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