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乔健:诗歌意象选择和诗人情感表达——浅析周步的几首短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0-16 19:13:00 来源:东方文化

乔健:诗歌意象选择和诗人情感表达——浅析周步的几首短诗

诗歌意象选择和诗人情感表达

——浅析周步的几首短诗

乔 健

周步的这组诗歌写得很朴实,很真诚,也很“顺溜儿”,仿佛某个夜晚,他和你坐在篝火旁讲述一段他的不为人知的经历,真实而又生动。那一句句像是让火舌舔过的话语,听起来有点烫人……这样的文字,在我看来,只有熟稔一个地方的人文和历史的人,蘸着血和汗才能写出,以至那些虽并不复杂但却难以想象的意象让人看过之后不会感觉到矫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人有一个地方的人的特色。诗人大略也是如此即便是文本中意象的选择和诗语的运用,也能隐隐显露出这种特色的微痕-

这是大地的孩子从地底走出……沿着时光的隧道在人类/最初的坊间抟土为器……此刻,阳光正好,数千年的陶器人依旧散发着悠悠灵气…

--摘自《中国陶》诗人以极简洁的文字,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巧妙地把一段我们民族(或曰人类)进步的历史,描述得既精炼又传神:……张了张嘴巴,仿佛有话要说的样子/这一刻,我看到了一双粗糙的大手……那些怀抱陶器的女人/面目丰盈乳线生动。

有意思的是,诗人写到这里,并没有将笔触向刚刚铺垫好且让读者有所期待的方向延展,而是把笔锋从“怀抱陶器的女人”倏地一下子跳到了“那时候森林茂密:豺狼凶猛”。仔细阅读这一行文字,发现它除去充当时代的幕布和调节全诗整体结构的张弛作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了对于“专注陶器的男人,之前专注于女人”这一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至关重要的内容,作了最深刻的诠释,并由此揭示了人类从远古的混沌逐渐走向文明的那条轨迹

再看另一首诗歌--《铁器》

这首诗歌比较好懂。

诗人一上来就把铜和金作为“占据了世界高地,显得不可一世”的意象托了出来,并十分自然地引出了“草莽英雄:一种叫铁的器具”的登场。正因为这“铁”的横空出世,同时对“那些惯于以权杖的方式君临天下”的“铜”和“金”们“发出了质疑”(“仿佛在说不”),才使“这世界突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战票或寒与”。简单吧?

诗的下半部分同样简单:“那是一种冷啊/铁的温度足以让那些身居高位的器具/有一种隐隐的恐惧……”诗的结尾,诗人进一步揭示出一种必然,亦即“铁’的个性--“…与王权的对峙”,“是他们自带的职责”。这一句交代,作用有二:一是让全诗更加完整;二是给“铁”的横空出世和之后的种种所作所为,找到了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

最后,再说说《听埙》。

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和情感的艺术。但这种语言不是照相式的再现生活,而是诗人对生活赋予的一种个人感受后的选择性的呈现。

这首《听埙》就是这样。

埙这种古老的乐器,音色浑厚且低沉古朴而又哀婉;是表现肃穆旷古、凄厉沧桑的最佳选择。在这里,诗人以埙为意象,通过“以土烧制的这个器具”,抓住埙的声音特色,并以此为背景,巧妙地将血与火交织的痛苦,用流泪,用双手捂住流血的伤口和早已被岁月的风霜侵蚀的一败涂地的千疮百孔的躯体等一系列通感词汇,很好地展现了出来。整首诗通过客观物象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诗的意味愈显浓厚。

附:

西行诗记(组诗)

周步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

十万亩向阳而生的庄稼

把秋天举过头顶,仿佛孩子向母亲致敬

仿佛农夫向上苍感恩

那些锈迹斑斑的镰刀也按奈不住

内心的冲动,它们知道自己老了,不顶用了

但高涨的热情一点也不亚于

当年挑灯夜战的冲动

麦子熟了

它们小小的身子挤在一起

仿佛十四亿人民排列成强大的队伍

这个情景让我想起七十年前

那个农民的儿子站在天安门城楼

向世界发出庄重的宣布

尽管很遥远了,但时至今日

依旧有一种感觉仿佛震耳欲聋

麦子熟了

那是汗水换来的收获啊

那是季节对时令的馈赠

那是我们生活的底气我们生命的图腾

那是这个世界最动人的一道风景

哦,你再看,中原的粮食刚刚进入仓廪

西部的丰收又变成了头条新闻

一处处风吹麦浪的景色啊,让我的心情

有一种热泪盈眶的冲动……

2022.7.4于北京

中国陶

这是大地的孩子从地底走出

张了张嘴巴,仿佛有话要说的样子

这一刻,我看到了一双粗糙的大手

沿着时光的隧道在人类

最初的坊间抟土为器,那些怀抱陶器的女人

面目丰盈,乳线生动

那时候森林茂密,豺狼凶猛

专注陶器的男人,之前专注于女人

此刻,阳光正好,数千年前的陶器

依旧散发着悠悠灵气。而更让我感慨的是

上苍从未厚此薄彼,五千年后的今日

昔日的泥土,已胜过金子

铁器

比陶更胜一筹的是铜

比铜更胜一筹的是金

当这些器物以天然的优势

占据了世界高地,就显得不可一世

一种叫铁的器具,仿佛一群草莽英雄

横空出世。它对那些惯于以权杖的方式

君临天下的金属,如铜和金

发出了质疑。仿佛在说不

这个世界突然有一种

前所未有的战栗,或寒气

那是一种冷啊

铁的温度足以让那些身居高位的器具

有一种隐隐的恐惧

铁青的面目,仿佛从来就是一种

不言而喻,从来都是与王权的对峙

那种颜色对这个世界

持有一种天然的否定态度

好像切除思想上的毒瘤

是他们自带的职责

2024.6.14

听埙

……我听到了

世界上最孤独的声音

那不是哭泣,是在流泪

是用双手捂住流血的伤口

那千疮百孔的躯体,早已被

岁月的风霜浸蚀的一涂败地

那是用脚步丈量

一生也无法抵达的漫漫长路

那是刻在骨子里的痛啊

那是只有呜咽才能缓解的痛苦

美人已去,山河已远

雷鸣般的掌声已成为记忆

放开我啊,我只能用血与火交织的

泥土烧制的这个器具,紧紧贴在胸口

倾诉一生一世无尽的愁绪

2024.6.23大厂

我是一块凝固了的岩石

我是一块凝固了的岩石

至今珍藏着激情燃烧的样子

以及青春岁月昂扬向上的姿势

那是无所畏惧被定格成历史

那是痛苦与呐喊、激情与愤怒的表述

那是十万度的热能被冷却于现实

那是内心的压抑呈现出怒不可遏的样子

那是理想登上巅峰现实跌入低谷

那是愤懑的拳头向黑暗狠狠砸去

那是许多年的岁月依旧为生活所迫

时至今日,仍然千疮百孔一贫如洗

那是现实的良药无法治愈心灵的伤逝

那是不屈的灵魂从开始挣扎到今日

2024.5.21

周步,甘肃山丹人。现居北京。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作品刊登《诗刊》《飞天》《青海湖》《绿风》《北京青年报》人民网、光明网等。获沂蒙精神文学奖、张之洞文学奖、张爱玲诗歌奖等国内五十多个奖项。作品入编《2012年中学生最喜爱的散文》等多个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散文等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朗诵播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6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读书丨陈霈:有抱负的诗人应当写得更芜杂一些——我眼中的青年诗人张进步(文学评论)
...,这是他公开出版的第三部诗集,收录了最新的127首精美短诗和一篇诗学随笔,著名评论家、《诗刊》副主编霍俊明为该诗集作长序推荐。张进步13岁开始写作,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学时
2023-07-17 00:57:00
...,以此深刻地折射出一代人的精神史。唐晓渡曾说,较之短诗,长诗更能完整地提示诗自成一个世界的独立本性,更能充分地发挥诗歌语言的各种可能,更能综合地体现诗歌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精神
2024-03-01 06:46:00
...纸斜行上,让我们窥见诗人心中千娇百媚的春天。丰富的意象拓宽了春天诗篇的广度春天的万物都是美的。于是,流水、小鸟、野草、桃花、南山、原野、春风等都以意象的方式诗化地呈现在王立世
2024-05-08 10:35:00
佛学盛行与“影”风气:南朝诗歌意象化的转变
...容涌现,并且对诗歌创作产生了转变,从景物写实逐渐向意象化发展。一、南朝文人的“影”审美不断觉醒南朝永明诗人成为绘影的旗手。在南朝之前,诗歌的创作几乎看不到对“影”的痕迹。人们
2023-12-16 08:48:00
...选择什么语言写作方式都是天经地义的,不是词语写作、意象写作、口语写作、叙事写作有何高下之分。没有语言的高下,只有内心的高下。内心高下不是语言的高蹈,语言高蹈是被抛弃了的失败的
2025-10-20 18:27:00
名家新作 | 李俊:时光荏苒中的诗意栖居 —— 评《欧阳黔森诗选》
...便会神圣起来/令人肃然起敬”。普希金写过一首著名的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欧阳黔森却在诗中说“生活从来就没有/欺骗过任何人/你有花前月下的良宵/也可能就有妻离子散的时候/你
2025-03-25 21:00:00
【梵净漫笔】马结华:内在的潇洒——赵卫峰诗歌印象
...和汪洋恣肆,又有内在情怀的天马行空、奇思迭起;既有意象上的移步换景,又有手法上的变化多端;既有角度上的不拘一格,又有能指丰富、思想感情上的层次繁复,具有典型的“多声部合奏”的
2025-01-03 16:29:00
作家日签 | 桑克:这是我找到的奇妙的生活
...译者、批评家,1967年出生。曾获天问诗歌奖、《新陆》短诗奖、草原文学奖、刘丽安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中国诗人》奖、东荡子诗歌奖等,曾被评为当代十大新锐诗人,汉语诗歌
2024-11-14 11:16:00
李商隐朦胧诗《锦瑟》是诗歌的迷宫〔191〕
...传递一种似玉烟之温馨与无奈;诗人借助神奇空灵的典故意象,抒发自己的生命感触:华年是美好的,而意境却隐晦迷蒙,幽微凄寂,深沉而又朦胧。李商隐画像出处:1、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2023-05-21 10:0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