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苏轼为什么总是陷入"文字狱"的泥沼之中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7 15:1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众所周知苏轼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苏氏父子占了三席,号称“三苏”。那么这样一个大才子,为什么总是陷入“文字狱”的泥沼之中呢?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父亲带着苏轼和弟弟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第二年春参加了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本拟取苏轼为第一名,但当时乃匿名评卷,欧阳修以为除其门生曾巩外,开封再无如此饱学之人,故怀疑乃曾巩之试卷,怕人说偏袒自己的学生,于是抑为第二。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双双及第,苏洵呈所著文章22篇于欧阳修,欧阳修乃刮目相看,礼为上宾,士大夫争相传阅,三苏之名轰动京师。

苏轼在中央做了几年小官,便赶上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对苏氏兄弟颇为器重,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但苏轼了解民间疾苦,看到了新法推行后带来的不便,认为变法急于求成,肯定会出问题,于是告诫神宗不要操之过急。王安石对他很不满意,外放苏轼做了杭州通判。后来苏轼又做过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徐州)等地的地方官,每到一地,均有善政。

苏轼对时政不满,议论与牢骚很多,常常写诗讥刺。古人遣词造句十分讲究,看似普通的词语,却常常隐含特别的意义,而读者也养成一种习惯,本能地寻求字里行间的寓意。苏轼作《湖州谢上表》,其中有几句牢骚话,大意是说:皇上知道我愚钝且不合时宜,难以追随陪伴那些“新进”的官员,看我年老不生事,便让我做了地方官。

他把自己和“新进”对立,说自己不“生事”,便是暗示“新进”们好“生事”了。当初司马光曾批评王安石等人变法“生事”,因此变法派很忌讳别人用这样的字眼评价他们。那些“新进”的官员们十分气恼,设法对苏轼进行报复。元丰二年(1079年),几个监察御史上书皇帝,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他们弹劾苏轼,说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如果放任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会很不利。

经神宗默许,苏轼被御史台逮捕,一关就是四个月。御史们每天逼他交代诽谤朝廷的事实,一一说出每篇诗文的写作目的和其中典故的出处。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把苏轼的诗文全找了来,进行了一番认真“研究”,终于在他的《杭州纪事诗》里找到了玩弄朝廷、讥嘲政治的罪证。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一句,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辅佐君主时就没有什么办法,但御史们硬说苏轼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

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一句,御史们说,这是苏轼指责兴修水利,反对农田水利法的罪证。其实苏轼做地方官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他怎会反对呢?再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一句,被拿来当作苏轼讽刺反对盐法的证据。御史们从苏轼的诗词中找出许多字句,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对号入座,上纲上线。当然在有些诗词中,苏轼确实有批评新政的意思,对此他自己也坦然承认。

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辑集数万字的材料,提交了收藏苏轼讥讽文章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几位大臣名士。他们认定苏轼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

神宗虽然讨厌苏轼,但听说要处死他,还是难下决心,因为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士大夫。当时正直人士纷纷仗义相救,翰林学士章惇从中调解,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为苏轼讲情。后来太皇太后高氏出面干涉,要求神宗在大赦时放了苏轼。最后神宗决定,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到牵连的二十几人,有的被贬官,有的受到经济处罚。

诗案总算了结了。苏轼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有几句说:“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假如御史台的新进们检查起来,苏轼又会遇到麻烦:最后一句中的“少年鸡”是个典故,说的是贾昌年少时因斗鸡受唐玄宗宠爱,被选入宫中为宠臣。在这里,“少年鸡”是指那些不学无术、靠旁门左道受皇帝宠幸的小人,肯定也包括新进的御史们。苏轼说,你们这帮斗鸡小儿,我再不与你们共事了!这不又在诽谤朝廷大臣么!这就是苏轼,清高、自负,宁死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

汉代御史府中多柏树,常有乌鸦数千栖宿其上,从此以后,人们便称御史府为乌府或乌台。苏轼的这桩文字狱案,是由御史们制造出来的,所以称之为“乌台诗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7 21: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章惇为何要营救因乌台诗案入狱的苏轼
...出身的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发起的,针对性打击旧党起复的文字狱案件。他们发起这个案件的目的是,通过苏轼广泛地牵连到全国各地的旧党官员,使其无法在宰相吴充和司马光的起复计划中回到朝廷
2023-05-15 11:57:00
乌台诗案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苏轼又是如何引发这场风波的呢
...然而,在这片文化的热土上,也曾发生过一起震惊朝野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起事件不仅牵动了文坛,更波及到了朝廷高层,其核心人物便是宋代文学巨匠苏轼。那么,乌台诗案究竟是怎样一回
2024-10-20 19:45:00
一起无人同情的北宋文字狱大案北宋时期,曾发生了两起轰动天下的文字狱大案。一起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的苏轼乌台诗案,是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
2023-08-22 17:09:00
苏轼的一首奇诗让明朝两位文豪唱反调
...案”。两宋优待文人,不杀上书言事的士大夫,极少发生文字狱,但苏轼差点中招,几乎是九死一生才逃出生天。他被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也成为他人生的最低谷。苏轼的才华,不仅是在现代
2023-07-16 06:53:00
苏轼笔下最自恋的一首词,其中哪5字如今已成耍酷金句
...被改变的命运言论不能自由,何谓盛世乎?封建社会中的文字狱是令读书人所惧怕的字眼,高压政策之下,严格控制着言论,道路两边尽是朝廷耳目,文人自然要小心翼翼。只是无论什么朝代,都会
2024-04-19 10:18:00
乌台诗案苏轼冤枉吗?看王苏二人的关系则知宋神宗的态度
乌台诗案,从表面看,由公文查到了诗的问题,属于文字狱,但从深层次看却是一场政治斗争。那么,当事人苏轼究竟有没有被冤枉?既要看苏轼与王安石实质上的关系,还要看宋神宗到底怎么看待此事
2023-02-10 16:54:00
宋神宗熙宁年间变法争议:王安石与苏轼的政见之争
...时权臣构陷而引发“乌台诗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桩文字狱,这也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其时,退养在江宁的王安石上书为苏轼求情:“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作为改革派领袖的王安石没有
2023-11-20 15:05:00
古代文人墨客为茶留下了哪些佳句?
...。下方钟鼓发,残月又东升。”在清朝时由于满清政府有文字狱的限制,这让当时文人的创造力比明代还要略逊一筹。不过这文字狱对于皇帝而言却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因此乾隆一生中共留下了四
2023-05-30 12:14:00
苏轼的儿子谁最优秀,谁最像苏轼?
...,这里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说白了就是新党编造文字狱故意打击苏轼。结果,上任仅三个月的苏轼就被逮捕回京,锒铛入狱。弟弟们还小,这期间,21岁的苏迈负责每天为监狱中的苏轼送
2022-12-19 14:13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