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帝制时代,皇帝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最高领导,他的言行关系着国家的盛衰存亡,因此为了维持帝制王朝的存在和发展,在权力结构内部要对帝王的行为有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但其监督的效果大多由皇帝的个人素质和意愿而决定。皇帝的言行无人约束,致使帝王们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国家的正常秩序,为了江山社稷臣子们以死谏言。致使明朝“死谏”现象频繁出现,几乎从未间断。
明代士大夫的“死谏”
1.议“礼”之争
“礼”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秦汉以降,“为国以礼”的思想成为精英阶层治国的一种普遍政治主张,也形成了一种礼在君上的思想。明代的百官为了护“礼”,不惜以死进谏。
成化四年,英宗嫡后慈懿皇太后崩,议山陵,“神主当袝庙,此一定礼,不可议者”,但是袝陵之事受到宪宗生母周后的阻碍,为了满足生母的愿望,宪宗命大臣于帝陵外另选地址下葬钱太后。这一行为引发群臣的反对,李秉、姚夔率领文武百官九十多人抗言极谏,上疏以礼言之“天下之大,万世亦将有言之,岂能保其终无据理改而从正者乎?”从中不难看出,士大夫为了维护礼法、封建伦常,不惜与皇帝发生冲突,以死进谏。
朱熹《天理节文》:“孔子有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夫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
可见“礼”是天道与人文社会的一贯准则,礼之大,礼之尊,由此可见一斑。在敬天敬祖的古代中国,这种对礼的维护,不仅体现对礼本身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对天地秩序的遵守,对封建秩序的维护,以及对帝制王朝的维护。
嘉靖三年七月的“左顺门”事件。由于在正嘉交际的几十天里,以杨廷和和张太后为首的官员们主持朝政,借助起草遗诏的机会,在裁汰正德朝弊政的同时,排斥异己,形成了大权独揽的局面。这样在嘉靖帝登基伊始,杨派以拥戴之功自居。对嘉靖帝提出的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极力反对,形成“护礼派”。迎合世宗的“议礼派”张璁、桂萼等人在“礼”的问题上,也拥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大礼议”形势焦灼,大臣们极言进谏,一时间满朝激愤。
礼部尚书汪俊集合臣工进言,引程颐语:“盖宋程颐之议曰:‘虽当专意于正统……乃为合礼。”礼部侍郎吴一鹏等人的谏言,明确表达了百官的心声:“臣等宁得罪陛下,不欲陛下失礼于天下后世。”
嘉靖三年四月,礼部官员和朝文武群臣合疏,复言不当为兴献王在宫内建庙。这一反抗最终以“左顺门哭谏”的形式出现。
杨慎等人号召“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包括阁臣、九卿、科道官在内的各级官员二百三十余人跪伏于左顺门前集体示威,自辰时至午跪伏不起,发誓不得谕旨绝不退去。帝大怒,系之诏狱,杖三十”,其余四品以上官员夺俸。但此举并未吓退群臣,杨慎、王元正等人撼门大哭,声震阙廷。
世宗又下令收系五品以下官员若干人,“逾旬,再杖之……凡十有七人,皆病创先后卒。”经过此一事件,世宗明白百官们的能耐不过如此,这也就为他赢得“大礼议”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是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官员们争的不光是一个“礼”,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这一行为看做是为国尽忠,是为报答国家的奉养之恩。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能够完全做到拼死一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2.纠劾权臣
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之罪于洪武十三年诛杀宰相胡惟庸,并借此废除了丞相制度,是明代制度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但历来丞相是君主的辅弼,如此一来,不仅造成政治结构真空,更出现国事总于皇帝一人的局面,皇帝日理万机,统治效率低下。此一状况到了永乐朝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出现了真正的辅政机构——内阁。随着票拟制度的出现,内阁权力日渐增大,尤其是自英宗朝李贤出任首辅以后,首辅“俨然真宰相”。
但是由于内阁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且这一现象的出现违背了太祖定制,因此内阁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因此一旦内阁阁臣僭越,就会遭到文武百官的一致反对,出现“故自来内阁之臣据位远者二十年,近者十年,不败不止”的现象,这也成为百官殊死抗争的又一重要原因,此累现象不胜枚举。
严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他文学底蕴深厚,而且家乡秀丽的景色,使他的文笔充满了道家的气息,这也为他能够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在群雄林立的政坛上崛起奠定了基础。
嘉靖十九年,御史谈瑜弹劾严嵩“矫饰浮词,欺罔君上,箝制言官”。但严嵩仗着皇帝的庇护,打击进言官员,御史叶经弹劾严嵩纳贿徇私,“遭廷杖八十,斥为民。”御史何维柏斥骂“严嵩奸贪,邪媚要宠,比之李林甫、卢奇”,“下诏狱,廷杖,除名”,直至嘉靖三十七年,弹劾严嵩的奏章一直不绝于疏,言官吴时来等人不畏威权,弹劾严氏父子“贪污受贿,朋奸罔上”,被“下诏狱,谪戍衡州。”
锦衣卫经历沈錬,虽官职卑微,但不屈不挠与严氏父子进行斗争,触怒了嘉靖皇帝,廷杖下诏狱,贬为民,他为人正直,得罪宣大总督、严嵩的干儿子杨顺,后被严氏一党以白莲教叛党之名秘密诛杀。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历数其“五奸十大罪”,被严嵩矫诏下狱,最终于嘉靖三十四年,被严嵩陷害,终被处决,弃尸于市。严氏父子更加肆无忌惮,终为嘉靖帝所不容,在言官、御史的连番弹劾下,嘉靖四十一年,严嵩被勒令致仕,严世藩下诏狱。
“死谏”现象的原因
1.“死谏”现象的现实原因
活跃的经济,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改变着社会生活,“百物皆仰给于贸居”,丰富的生活日用,华丽的奢侈品,淫靡的娱乐场所,只要是有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改观。物质财富的丰富,给城市的发展创造了一番繁荣景象,“闾檐辐辏,万瓦甃鳞……今皆精妙”,虽“物产益多”,然“人性益巧”。
当时“金令司天,钱神卓地”的风气造成了礼制失控,“富家豪民兼百室之产,役财骄佚,妇女、玉帛、甲第、音乐、田园拟于王侯”。潜移默化,人们的心理崇尚豪奢,追随潮流,逐渐僭越了传统的“礼”制的范畴。商品的丰富和生活的奢靡,大大刺激了官员的贪欲,上至皇帝、阁臣,下至地方胥吏,无不大力聚敛财富。
例如正德朝刘瑾,以一个宦官的身份,家中抄出的财富,相当于国库的六倍,足见其贪婪的程度;再如万历朝的矿税之祸,究其原因,正是万历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把触角伸向工商、矿冶业,攫取财富。整个社会几乎达到了唯“财”是亲的地步,礼的内涵也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到任而餽,则曰贽礼;离任而餽,则曰别礼;赆礼岁时,则曰节礼、年礼;起居,则曰候礼;燕享,则曰席礼;途次,则曰程礼”。
这些变化对于那些儒家出身,遵守封建伦理的士大夫们来说,是断然难以接受的。当面对这种情况时,官员士大夫挺身而出,冒死进谏,不仅是对现实不满的表达,也是为了维护传统的“礼”。
明代的文化中,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以“三代”相标榜,诸如对忠谏的颂扬,就追溯到伊尹对君主纳谏的主张。以此为起点,历朝历代的忠谏直臣在明人们的口头笔端都会受到褒奖,“至于周昌以桀纣比汉髙帝,贾生以亡秦喻汉文帝,汲黯谏武帝内多欲外施仁义,群臣皆为黯惧,武帝称其为社稷之臣,此三君者不惟不罪谏臣,且曲加奖励,不如是不足以来天下之直言也”。
通明一代,对于唐太宗的著名谏臣魏征,士大夫们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昔唐太宗欲纳郑仁基女,魏征谏止之……此古忠臣爱君必拂其邪心,防其嗜欲,置君于无过之地,正心以为安天下国家之本,使天下莫得非议也”,自此,一个贯穿千年的忠谏的谱系。传至大明,也将有人被写进此谱,拥有身后的荣耀,这些褒奖更重要的作用是垂范当世,留名青史。
“死谏”现象所体现出的士大夫精神
君主专制时代,王朝是一家一姓的,而且在“王者之兴,受命于天”的理论指导下,王朝不断更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那些工作领薪水的臣子们为什么要不惜性命,以死谏言,与高高在上的皇权进行抗争,这就不是外在的政治、社会形态,经济发展状况能决定的了,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也必须要有一种发端于内的精神信仰来支撑,那么这种行为究竟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信仰?
1.儒家思想的影响
随着专制王朝的建立,加强集权,凸显君主独尊的地位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以此为宗旨,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的改造,符合统治阶级的主张,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学而优则仕”,儒家的思想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命题指向,在学子们追求功名的过程中,儒家思想被植入他们的思想深处。虽然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利用,作为愚民的工具,但是他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就不仅因为他只顺从统治阶级的意志了,这些思想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铸就了不朽的中华精神,这些也正是文人士大夫们不惜肝脑涂地,以死谏君的真正动力。
儒家思想不仅对君臣关系做了界定,而且在君臣的互动中,对臣子的行为取向也给出如实的说明,例如战国的儒家大师荀子,就反对臣子无条件地服从君主,他认为“巧取信说,善取宠乎上”的臣子即为“国贼”,臣子应该能“谏诤辅拂”。“故谏净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君主如若违反了国家社稷的利益,臣子就要进谏,即使遇到闇主昏君,也要冒死进谏。
这种道高于君的忠谏原则,虽为君主所不容,但其思想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也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被发扬光大,对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与命运抗争
这一提法的出现,主要是针对明王朝政治的特殊现状,也可以理解为文人士大夫对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获得他人的认可。因为作为知识阶层,不仅是在治世,即使对于乱世争雄的君主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只有“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而他们恰是运筹帷幄之人,可见,文人士大夫对封建王朝的巩固和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待之以礼也是必然,可到了帝制时代晚期,皇权加强,臣子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那种对文人士大夫重视的观念也就不断淡化。观前代之不远,文人地位崇高的时代犹在昨日,加上文人“宁折不弯”的自尊,他们的抗争成为必然。明朝,皇帝特设的廷杖及厂卫制度,对文人士大夫的杀戮之残虐,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皇权如此,臣子们依然直言进谏,这在忠君爱国的同时,也表达了臣子们对君主的反抗,虽然这一反抗会付出血的代价,但一旦直面君主,这种诤谏的行为,不仅是为了谏君,更是表达自己,在那种君尊臣卑的形势下,以这种强硬的姿态楔入君主的脑海,使自己成为一种无法抹杀的存在,也就是逼着高高在上的君主不得不注意自己。这种方式或许愚蠢,甚至恶性循环,但是这是在君主强权的时代,臣子们追求自身地位的、无奈的选择。
总结
“死谏”现象贯穿大明一朝,是明代政治中非常特殊的现象。由于明朝政治中的新变化,使明的统治出现许多不同以往的特点,如明世宗嘉靖朝持续二十多年的“大礼议”之争,不注重个人行为,如明武宗正德为了玩乐,多次出塞外、下江南,这些行为既有损君德,更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虽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权力的真空,并且给宦官群体的壮大有了可乘之机。无论是内阁还是依靠皇帝支持的阉党、宦官集团,都成为压在文官群体之上的石头,不利于他们的政治抱负的施展。他们缺乏与这些群体对抗的绝对实力,因此在与他们的斗争中,只能靠官员们舍身取义,以死谏君,来达到斗争的目的,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文官群体的无奈,更是明代政治生态的突出特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6 2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