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年来,遵义市红花岗区为推动关工委品牌建设,以“聚资源展特色、聚难点促创新、聚人心促发展”的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推进“五老”工作室建设。陆昌友“五老”工作室是遵义市成立的第一个“五老”工作室,是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内涵等打造的一个集参观考察、传播红色文化、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等于一体的可推广的关工委工作载体。
深挖资源,高站位打造阵地。陆昌友是红花岗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工作,尤其对红军长征在遵义、浙大西迁历史深有研究。为建好“五老”工作室,陆昌友从《竺可桢日记》出发,先后两次去杭州,在浙江省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挖掘、查找,以原始档案为依托,对浙大西迁文化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回到遵义,陆昌友从遵义老城的子弹库到水硐街,从杨柳街到何家巷反反复复追根溯源,湘江河畔“浙大西迁历史纪念主题公园”初见端倪,文军长征在遵义的脉络日渐清晰。2021年下半年,在红花岗区中山路街道新华桥社区的支持和帮助下,以浙大西迁为蓝本的首个“五老工作室”成功创建,从此这里成为了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的校外课堂,也成为红城文化旅游的打卡点。小小的“五老”工作室,承载着大大的历史和期望,成为了记录和传播着“浙大西迁”这段遵义历史的大“道场”。
深耕内涵,高质量宣讲输出。陆昌友“五老”工作室始终以把遵义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下一代心中,厚植红色文化血脉为己任,为此,充分发挥自己在遵义地方历史、红军长征、浙大西迁等历史文化方面深入研究的优势和特长,依托工作室内“浙大西迁与何家巷”的历史、室外浙大西迁历史纪念主题公园,附近的红色革命圣地红军烈士陵园等为区内外中小学和广大游客开展“四史三情”“‘两个长征’在遵义”等红色文化宣讲,青少年们已逐渐认识到文军长征对于遵义这座小城的深厚意义,“一座名城,两个长征”的口号正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同时,先后接待了包括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副校长黄先海等在内的浙大师生、西迁后代及其他相关人士1000余人。2023年12月22日,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晓连一行到红花岗区调研,参观了“浙大西迁与何家巷”陈列室,了解了“五老工作室”的情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深化辐射,高标准推广覆盖。陆昌友“五老”工作室的创建为拓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新阵地”提供了新思路和路线图。红花岗区地处遵义核心区域,有着很好的资源禀赋,红色文化、长征文化、浙大西迁、非遗项目遍布其中,为了最大化发挥这些难得的资源优势,红花岗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进一步整合各单位场所资源、队伍资源、活动资源,为创建工作提供资源保障,按照“突出特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创建原则,以“123”工作室建设法(一块牌子,就是以老同志名字命名并给予挂牌;两项制度,分别是《“五老”工作室工作职责》《“五老”工作室管理制度》;三项工作,一是发挥主持人引领作用,吸纳辖区部分老同志或社区居干成为工作室成员,组建宣讲团队;二是用好用活工作室阵地资源开展青少年教育引导;三是利用自身优势在所辖区域内开展主题、法治等宣讲),进一步规范了创建标准和建设内容,“五老工作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在红花岗区这片红色土壤上生根发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吸引青少年乐于参与课余活动的“吸铁石”,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11个“五老”工作室,涵盖红色教育、科普园艺、音乐艺术、心理健康等,开展活动180余期,受益青少年9000余人。
赵碧芳
编辑蔡义桂
二审凌洁
三审梁晶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0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