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18 16:10:00 来源:戏说三国

五千年,但凡天下大乱,王朝更替之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谶言,比如三马同槽、李氏当为天子,女主昌等等。

而且事后都证明灵验无比,真的就像是预知了未来一般,为什么这些谶言都那么准?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吗?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作为无神论者,所谓的冥冥之中自然是无稽之谈,仔细分析这些谶言就会发现,它根本没有那么神秘,之所以显得那么准,无非以下几个原因:一、有心之人故意捏造,人为炒作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隋朝末年《桃李章》这首民谣了。

公元614年末,洛阳街头突然出现了一句谶言——“李氏当为天子”,轰动一时,短时间内闹得人尽皆知。

隋炀帝大怒,一夜之间大将军李浑,光禄大夫李敏等30多位李姓贵族被屠戮一空。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只有两位李姓之人逃过了一劫,但他们对此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李渊听到后直接被吓得尿了裤子,开始招来一些美女,吃喝玩乐装傻子。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而另一位瓦岗的新大龙头,因为早在杨玄感叛乱时就已经亡命天涯了,所以,已经走上反隋道路的李密非但不避讳,反而大张旗鼓的将其作为了自己的宣传手段,到处给人画饼,并且还嫌这几个字太短,又杜撰出了另一个字数更多的谶言:“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桃”即“逃”,一个逃亡的李姓之人,最终会得到天下;巡幸江都的杨广与萧皇后,迷转于扬州,不得反都;“勿浪语,难道许”,很明显,就是“密”的意思。

这不就是说得李密吗,所以很多人为此舍家撇业来投瓦岗,比如当时一个叫李玄英的人,在研读了《桃李章》后,就想尽一切办法,从东都逃了出来,去投李密。

谁知道,最终却是李渊扫灭群雄,一统了天下。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再比如,“点检作天子”。

这句谶言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历代普遍认为是赵匡胤在黄袍加身时,手下的嫡系如赵普、赵光义之流为给他称帝造势而杜撰出来的。但实际上这句箴言在此之前早就出现。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准备北伐,武力夺回二十年前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但不幸的是,时年只有38岁的柴荣却突然病倒,而且病势沉重。

就在这时,柴荣批阅奏章时,发现了一个木牌,上写“点检作天子”五个字。柴荣虽然算得上是一位心胸广阔的英主,但别人来抢他的位子,他也不能不急。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所以调查的结果很快就指向了当时的殿前都检点张永德。

因柴荣是以养子的身份继承的皇位,而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大周驸马,论血缘并不输给柴荣,所以无论调查的结果如何,已心生猜忌的柴荣,对于这个足以威胁自己的姐夫,自然不会手软,所以班师回京后,就立即任命赵匡胤取代了张永德出任殿前都点检。而后不久,柴荣就猝然病故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所隐藏的猫腻,首先这块木牌明显是有人故意伪造,并故意让皇帝看到的,能做到此点的人很多,比如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还有前殿前都检点李重进等等。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其次,这件事反而排除了张永德造反的可能性。世人皆不蠢,张永德即便真有篡位之心,没做好周密安排就先捣鼓出这么块牌子引起皇帝警觉,可能性不大。

后人大多认为此事是李重进做的,原因就是他一直与张永德不对付,而且张自从当上禁军头领之后,经常在前领导面前趾高气扬,弄得李重进经常下不来台,所以就弄了个造反的谶言,嫁祸于张永德。

当然,赵匡胤也有这个动机,但不管怎么说,“点检作天子”只是有心之人,出于某些政治目的,捏造出来的谎言罢了。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再比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句谶言也为人所熟知,而事实也证明最后灭秦的是楚人且世代为楚将的项羽。

但这明显是人为炒作出来的宣传材料,《史记》中的记载就说,这句话被提起的始作俑者是范增,范增提议以楚为核心主导,共抗暴秦,并借此为项梁造势。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而且楚虽三户的理解可以非常广泛,三户可以被认为是指楚国的三户大姓,屈、景、昭三大家族,也可以被理解为楚国地域、楚人,甚至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楚精神。

只要跟这些搭边,就可以说此言不虚。

所以这句话只是在范增操作下的一种炒作而已,而事后项羽灭秦又加深了这句话的“预言性”,就此被人为的加工成了一句谶言。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另外还有如“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这样故意诬陷他人的谶言,“三羊五眼”(苻健因相信这句谶言把独眼的儿子苻生立为太子)这样故意抬高自己以求上位的谶言。

还有陈胜吴广起义时的鱼腹藏书“大楚兴,陈胜王”,以及黄巾起义时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如果陈胜、张角当了皇帝,这两句也会成为准的不能再准的谶言了。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谶纬之学,本质上只是一种政治预言,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二、后人的穿凿附会

最典型的例子是秦始皇时的“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一统六合之后,用尽办法追求长生,一位叫卢生的方士,察觉到始皇的这种心理,便说海上有一座仙山,山上住着不死的神仙。始皇便令卢生出海去寻。

卢生自然是寻不到的,更无法带来长生不死药,为了不被责罚,便回来禀报说:“虽未见到神仙,寻来不死之药,却得了一本仙书,想必是神仙所赐。”始皇接过《录图书》一看,上书五字谶言——亡秦者,胡也。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始皇认为谶言中的“胡”指的是胡人,也就是北方的匈奴,于是令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以绝亡秦之患。后来,又令蒙恬修筑长城,以防胡人南侵。

不久,公子扶苏因为不支持始皇滥杀而被贬去了边疆,始皇本意只是让他出去历练一番,谁知最后却弄巧成拙,沙丘之盟,赵高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最终导致了大秦二世而亡。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就这样,一个方士为了保命迎合秦始皇的手段,便被后人穿凿附会说成了一句准的不能再准的谶言——“胡”指的是“胡亥”,而非胡人。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文中的语意来看,无论是卢生的本意,还是秦始皇的第一反应,胡都是指代胡人,绝没有胡亥的意思。而且当时秦始皇已经决定对河套用兵,卢生朝这个方向去说是应有之义。另外,如果卢生稍微意识到跟皇子有牵连,又怎会献给皇帝,岂不是找死吗?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后人以后事攀扯前言,自然无有不准。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桃李章》,后人又做了如下解释:“桃李”中的“桃”,并非“逃”,而是“桃”通“陶”,上古时期尧帝初封在陶,后徙至唐,又称陶唐,所以“桃”指的是后来建唐的李渊。

何其牵强?但因为结果是正确的,所以很多人就信了。

这就是谶言如此之准的逻辑。不正确的那些都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了。

再比如,“三马食槽”。

此事被记载于正史《晋书·宣帝纪》,说曹操临终之前叮嘱儿子曹丕,梦三马食槽,暗示司马懿父子有野心,恐祸及家族,嘱咐他要堤防。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如果此事为真,一生视人命如蝼蚁的曹操又怎会放过已经“屡次起杀心”的司马懿?要知道,皇帝对于自家江山的维护,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可能存在,都是要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

即便英明如唐太宗还不是因为一句“女主昌”的谶言便冤杀了小名“五娘”的李君羡?更何况枭雄如曹操,对于那个近到都能感受到威胁的冢虎司马懿呢?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所以《晋书》中如此记载,只是为了体现司马懿早有不臣之心,以结果攀扯前事虚构出来的谎言罢了。三、解释千万种,只选有利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三国时的“代汉者,当涂高”。

其实这句谶言早就出现,而且还是经过了汉武帝的“再加工”(后面会讲到),但它最终流行还是在三国时期。

三国时,它出现了多次,其中有两次最为出名:

一次是袁术称帝时。

当时以袁术的实力,是根本没有资格称帝的,就因为得到了孙策的玉玺,就有了称帝的想法,为了得到诸侯的认同,便对汉以来广为流传的一句谶言进行了官方解释:“代汉者,当涂高”中的涂(通假字,相当于途)应做“道路”解,而“术”就是“城邑中的道路”(古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袁术不仅名术,而且还字公路,说得不是他袁公路还能是何人?

袁术做如此解,而另一位却有另一番解释。

景耀六年(263年),邓艾偷渡阴平,直抵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六神无主,进退失据,于是紧急召集群臣商议,最后想出两个办法,一是奔吴,二是南逃。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只有谯周认为应该降魏,最终经过他的一番忽悠,刘禅抬棺出降,蜀汉灭亡。

他是这样忽悠刘禅君臣的:

谯周首先是否定“逃南”:因为魏军还未兵临城下,百姓就已“皆进山野,不可禁制”,而兵卒小吏皆“惊慌失措,或藏或逃”,只怕刘禅一走,“其变不测”,哪里还到得了南方?而且南方少民“以为仇怨”,落魄之时去,必反。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然后就是否定“投吴”: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有逃难到别的国家,还可以再当天子的,“无寄他国为天子者”,既然同样是称臣,为何不选一个大国呢?等到魏灭吴,难道再投降一次不成,“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对于为何是魏灭吴而非吴灭魏,谯周就用到了“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言。

他说:“当涂高者,魏也”,因为“涂者,泥土也”,泥土垒高就是宫殿,而“魏者,阙、观也”,阙、观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天子、诸侯宫门外的高大建筑物,又叫“魏阙”,所以魏国乃天命所归。

经谯周这么一“侃”,小编都觉得甚有道理,更不用说刘禅这个二世祖了,于是当即决定“降魏”。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再比如“废昌帝,立公孙。”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当时的蜀地太守公孙述是个大野心家,于是便翻了不少谶纬书,希望自己能够受命于天,结果还真被他找到两句,一句是《录运法》中的“废昌帝,立公孙”,另一句是《括地象》里的“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于是便自我催眠,认为自己有“龙兴之瑞”,动了做皇帝的念头。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公孙述虽然觉得自己找到的这些依据“铁证如山”,但更希望得到世人的认可,于是多次“以书示天下”,并且还给刘秀写信,“数移书中国,冀以感动众心”。

对于公孙述的自命不凡,以及发起的“谶纬战”,刘秀很反感,决定予以回击。

于是便写了封回信,其中道:“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意思是,当年的“虫食树叶公案”已经证明谶言里面的公孙是指汉宣帝刘病己了,你就不要往脸上贴金了。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汉书》

你看,同样的一句谶言,放到不同人口中就有天差地别的解释,而且还都很有道理,这说明什么,说明一句谶言可能有千万种解释,只看哪一种对自己有利,或者哪一种印证了后事。四、有太多的错误谶言,只是不出名罢了

自古以来,“谶纬”之术就非常盛行,有史记载的谶言就有不下几万条,基数大了,自然也有些瞎猫碰死耗子。而后人往往因为迷信也好,相信也罢,反正都喜欢提那些著名的巧合谶言,至于那些被证明是错误的,自然无人提起。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比如“代汉者,当涂高也”。

其实这句谶言前面还有一句:“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出自《春秋谶》)

即便加上东汉,汉家王朝也只不过存在了四百多年,距谶言中所言的九百二十年差了一多半,所以当年的汉武帝听了这句谶言,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感慨道:“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每位皇帝在位二十余年,四十二代后会有一位刘氏子孙力挽狂澜,再续汉室。

应该说,汉武帝说此话时,是非常自豪的,他坚信四十二代九百年后,再续汉室的也是刘氏子孙,只不过是一个叫涂高的。

你说为何大家就不提汉家有九百二十年的国祚呢?结语

汇总来说,谶言就如同相面,有些相士出于某些目的,比如坚定你造反的信心,其实他早已了解了你的实际情况,因此才有的放矢的说出一些话,但毫不知情的你却因此深信不疑了。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当然还有一些是胡说八道,但因为你坚信,自然又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一些“对得上”的蛛丝马迹,于是相面就被神化了。

最后再来说一则关于谶言的有趣故事:

说,东汉开国不久,刘秀命经学家尹敏整理新朝遗留下来的图谶,尹敏是个无神论者,自然不愿意,但刘秀却是个信奉谶纬的痴迷者,于是不管不顾,强令其整理。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尹敏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妙计,以劝诫光武帝。

“敏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帝见而怪之,召敏问其故。敏对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窃幸万一’”。

意思就是,尹敏见符谶有缺文的地方,就补上了一句“君无口为汉辅”。“君”无口,就是“尹”。刘秀被搞愣了,问啥意思?尹敏大大咧咧地说,图谶这玩意不就是前人随随便便增增减减嘛,我也学学,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也能当辅臣做宰相!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尹敏直指图谶的本质,这东西按理说是上天降下的,但事实上都是伪造,根本不靠谱。你刘秀当年不是凭《赤伏符》就任命一个不知从哪儿蹦出来的孙咸做大司马嘛,我怎么就不能骗个宰相当当?

探究历史上的谶言背后的真相

这就是用你之矛戳你之盾!

虽然尹敏公然挑战刘秀,最后落得个一辈子位居纤末,不得伸展的结局,但他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

谶言也就是个为统治者或野心家谋私利的政治工具而已,实在谈不上什么准确,更何谈什么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8 2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国历史上首位公认美男子,打仗时专门从背后射自己战友
...,事情又过去这么久,齐僖公很有可能也已经得知事情的真相了。但他仍然选择站在郑庄公这一边,而不是周天子。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郑庄公寤生本人的人格魅力对他产生了绝对的吸引力。外加上
2023-02-24 20:47:00
统计一下全国耕地数量,为何差点让国家崩溃?扒一扒刘秀度田事件
...反倒是努力去做统计,就算得罪了那些地方豪强,但自己背后有军.队罩着,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接下来,各地的官员,终于开始认真执行政策,开始认真统计国家的土地和人口了。但是这样一
2024-02-23 22:15:00
公孙述到底何许人,竟然能够刺杀刘秀两员大将呢
...了刺杀的行为。来歙被刺杀,岑彭也被刺杀。刺杀在中国历史的春秋战国时期大概比较常用,《史记》专门为几个有名的刺客书写了传记。不过,这种非常规的方法用在战争中,有历史记录的不多,
2023-05-10 21:42:00
冯异:汉光武帝刘秀背后的“大树将军”
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让刘家的天下又延续了二百多年。其手下的一批英雄人物,建功立业,名垂千古,最有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民间传说是天上二十八宿下凡,佐命真命天子。颖川人冯异
2024-02-28 19:00:00
公孙述在迷信中称帝,却在迷信中死亡
...送了一条命。而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还曾经展开过一场历史上罕见的舆论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刘秀雕像)也是公孙述赶巧在天下大乱之前被派到了好地方,整个中原反抗王莽起义风起云涌
2023-07-11 18:51:00
他去拜访两位皇帝,一位隆重相迎,一位毫无排场
...大,他就越显得狭隘和短视;而越是能低头的人,隐藏的背后往往是华丽的。措施。宋代学者刘植说:“读书人,首先要懂得工具。”一个人的气度和学识决定了他成就的大小,乃至事业的成败。
2023-03-07 13:43:00
蜀汉章武二年(222),还没把皇位坐热乎的刘备为了向此前袭取荆州、杀害关羽的东吴复仇,不顾诸葛亮为首众臣的极力反对执意发动了浩浩荡荡的东征。然而,他春季发兵,同年秋天便被东吴名将
2023-02-22 13:54:00
盘点刘秀一生创造的五个成语
...能不知不觉地用上成语。很多成语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背后隐藏了历史典故。例如身轻如燕,背后是体态轻盈的赵飞燕的故事。从古至今,有很多名言成语流传至今。很多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其实都
2023-05-17 13:57:00
白帝城:古代神话与历史的交融
白帝城中的白底到底是谁呢?首先来说,历史上出现白帝的描写有很多。在唐朝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就出现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诗让人记忆犹新。不可否认的是,正
2023-12-03 15:2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