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汉辩士蒯通墓考辨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12 01:1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泰州日报

汉辩士蒯通墓考辨

□张义民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兴化县志》是兴化年代最早的一部县志,其中《地理志》记载:“丘墓,汉,齐蒯通在蒯墩下。”“古迹,蒯墩,汉蒯通墓在其下故曰蒯墩。”“河,蒯墩,县南十里。”

蒯通是秦末汉初有名的“辩士”“说客”。在《史记》中《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田儋列传》第三十四等篇目中都写了与蒯通有关的文字。班固在《汉书》第四十五卷将《史记》中有关蒯通的章节汇总起来,再加上搜集的其他资料专写了《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对蒯通写得比较详细:蒯通,汉阳人(汉阳古属燕,今属河北定兴县)。原名蒯彻,因避汉武帝讳改名蒯通。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齐蒯通”,当是笔误。

蒯通一生中最大的一件事是鼓动韩信谋反。蒯通说:以前天下大乱,群雄聚集,只是为了灭了秦国而征战多年。现在只剩下刘邦和项羽争天下。你帮刘邦汉胜,你帮项羽楚胜。他们的命运悬于你手上。我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我怎能恩将仇报呢。蒯通反复多次劝韩信“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听了还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蒯通见此状况,于是“佯装狂放为巫师”。

后来,果不其然,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刘邦却夺了韩信的兵权,废为“淮阳侯”。接着吕后长乐宫擒韩信。韩信临死之时叹道:“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刘邦听后以谋反罪捉拿了蒯通,欲“烹之”。蒯通对刘邦说,“狗只服从他的主人,咬不认识的外人。当时我只认识韩信,而不认识你。秦国灭亡后,天下人都想像你这样当皇帝,只是能力不够罢了。过去反对你的人很多,你能把他们都杀了吗?”刘邦听了之后,就把他放了。

这事之后,蒯通的去向,《史记》没有写到,《汉书》在《蒯伍江息夫传》中提到“至齐悼惠王时,曹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后面还加上了蒯通为士大夫进言曹参的一些故事。笔者认为这一段是有违常理的。刘邦汉高祖六年立庶长子刘肥为齐悼惠王。之后,韩信是汉高祖十年被杀的。吕后为保护太子接班千方百计想除掉刘肥。刘肥怎么会让相国曹参收留鼓动韩信谋反的叛乱分子,以授吕后以把柄呢?班固为蒯通设计的后路显然吸收了民间的有关蒯通传说,当然这是有悖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蒯通的评价,也不太符合常理。

蒯通到底去了哪里呢,正史无记载,野史也无从寻觅结果。不过,从蒯通著作以及性格来看,他很有可能仿效范蠡,由齐地南下到海陵属地的昭阳。蒯通选择了离镇不远、风光秀丽的八里村,开河取土,垒墩建屋。因此当地有了“蒯墩”和“蒯墩河”的由来。当时,百姓只知此人为一介蒯姓书生。至死,捡视其遗物,方知其为汉初名人蒯彻(通),将其葬于住所土墩之下。当地从此代代口口相传,至明代由第一部县志记录下来。

关于“蒯墩”与“哙墩”的不同说法。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兴化县志》卷一·古迹·宅墓附记载:“蒯墩,县南八里,故老相传汉蒯通葬其下,或云樊哙。”后至民国时期的县志都有这种说法。经笔者考证,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今普通话蒯字音(kuai)第三声,哙字音(kuai)第四声,只是音调不同。现在当地八里村民说樊哙“哙”字都是第三声,同蒯音。二是蒯字属生僻字不常用,不易写。而哙字“口”偏旁傍“会”字,方便写,容易记。三是他们都是汉初人。樊哙是汉初名将,皇亲国戚,名声较大。蒯通隐居昭阳,除少数好友外,知之者不多。笔者认为是樊哙的可能性不大。樊哙死时,吕后专政,是不可能千里迢迢葬于闭塞的海边渔村的。即使九年之后吕后死了,吕须被杀,更没有可能迁葬于兴化。笔者认为“蒯墩”与“哙墩”之说的存在并不能否定这一历史古迹的真实性,更增加了兴化这一处古迹的故事性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性,值得加以保护、传承和研究。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进士,兵部左侍郎,兴化人魏应嘉曾九月登高,游蒯墩,赋诗:鸿门虓虎樊将军,当年壮气干层云。淮阴吠犬蒯辩士,笑睨鼎镬无生死。君不见八里亭东水绕墩,是樊是蒯竟谁论?秋风洒酒酹杯土,荒原宿草还古今。此诗恰好表达了后人凭吊此古迹的心情。

蒯通墓、蒯墩和蒯墩河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明确的。现存世的1949年前较完整的兴化五部县志,都有相同的明确的地理位置记载。蒯通墓和蒯墩所在的城南八里村,据《兴化地名录》记载,是因离县镇八里而得名的古村落。特别是蒯墩河既有具体位置记载,还有流向、连接的文字记载。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兴化县志》记载:“地理之纪,河,蒯墩河,去县治南十里入运盐河。”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兴化县志》中“四境全图”记载“哙墩河,由向西,再往南,入南官河、蚌延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续修兴化县志》不但详细写了蒯墩河位置流向还在按比例尺测绘的水系图中标明了“哙墩河”的具体形态。上述记载和地图形成一个完整的古迹证据链。

现今全国发现的蒯通墓还有两处:一处是北京广渠门外。清朝诗人张船山曾在诗中提及。二是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依据的是民国九年(1920年)《临淄县志》所载:“蒯彻墓在五路口庄东里许。”不可否认历史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到达与生活的地方比较多,影响广,有一些仰慕他的粉丝为其修祠建墓。也有可能蒯通后人或族人,见其久不归无踪,出于祭祀的需要修建衣冠冢。地方根据民间传说为了提高知名度予以修建扩建,加以宣传利用。笔者认为这两处古墓,且不论真假,对比兴化有关蒯通墓、蒯墩和蒯墩河古迹来说就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历史记载的连续性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都是无法相比的。

可惜的是,笔者查阅了1984年出版的《兴化县志》,竟没有查阅到有关蒯通墓、蒯墩和蒯墩河的相关记载。由此深感十分惋惜。

近日,笔者至兴化临城街道八里村附近寻访。年轻的村民已不知有蒯通墓、蒯墩和蒯墩河这些地方了。几个年老的村民还记得大概位置,并说是古时候有个叫樊哙的大将葬于此。笔者在村民所说蒯墩之处,只见到了一片楼房。一个叫王金华的十里村民,今年六十七岁,正在附近小菜地里劳作。他告诉笔者蒯墩和蒯墩河的具体位置。他回忆说,以前蒯墩比地面高出两米多,是一处荒地。大集体时,为了多产粮食,把墩子拉平了,变成了粮田。平田时还挖出许多碎砖瓦。蒯墩河弯曲较长,之后河道整治、房地产建设,这里都变了样。此地方以前属八里村,现在属十里村,两村都没有姓蒯的或姓樊的村民。

笔者走在兴化南兴临路上望着路东一些楼房,再也找不到蒯墩的痕迹。转到东边,还有一段二三里长的小河在静静地流淌,好像在诉说两千多年前的那些往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刘邦最后为何没有对蒯通下手
...,于是当吕后提起他的时候,马上就下令:去抓那个齐国辩士来!刘邦剧照所谓辩士,就是靠舌头吃饭的纵横家,与张仪、苏秦是一类人。秦末汉初之际,蒯通做过三件大事儿,成功两件。第一件事
2023-06-02 14:51:00
浅析韩信的性格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臣之中自然包括自己了,这显然就是韩信的理想。当范阳辩士蒯通跟韩信说,郦食其用口才就拿下了齐国七十座城池,你现在才拿下五十座城池。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
2023-04-21 10:53:00
吕后是怎么绕开刘邦的命令杀死韩信的
...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将军人忍得下这口气吗?”范阳辩士蒯通(避刘彻之讳)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
2023-05-29 16:35:00
...,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
2024-07-16 16:05:00
他自称高阳酒徒,遭韩信抢功被煮成人肉汤
...为纵横家,代表人物为鬼谷子门徒苏秦和张仪,时人称“辩士”。战乱时期,辩士常靠三寸不烂之舌轻取富贵,往往一计出口,攻城略地胜却雄兵百万,因此在君主创业时大受恩宠,可一旦天下初定
2023-05-06 09:55:00
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为何能赢?张耳受封代王,燕国望风而降
...劳军队,同时做出北征燕国的态势。然后将军您派遣一位辩士挟信前往燕国,把我军的长处展示给燕国,到时燕国不敢不听从您的号令。燕国顺从后,再派一个辩士到齐国,齐国必然望风而从。这时
2024-02-25 16:20:00
他是伟大汉军的奠基者,怎么称赞他都不为过
...汉阵营这边儿来。因为乱世里最终讲究的还是实力,所谓辩士一言可抵百万雄兵,实际靠的是“一言”背后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非空言也!于是,汉王紧急使人去关中请韩信来救火。眼下汉军大败,
2022-12-18 20:26
刘邦为何放心让韩信独自指挥作战
刘邦从来也没有把军队全部交给韩信,尽管刘邦重用韩信,但从未真正信任他,而且刘邦有制衡韩信的一套手段。《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刘邦对韩信的重用始于萧何的推
2024-07-15 19:04:00
韩信的成语有哪些?
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这个说法来自明朝散文家茅坤编写的一本古籍,名字叫《史记钞》,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
2023-08-25 06:5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