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为何能赢?张耳受封代王,燕国望风而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5 16:20:00 来源:精彩生活

韩信为什么能赢

背水一战,历来都是兵家大忌。中国古代历史上靠“背水”与敌作战,并最终赢得胜利的例子并不多见,较为著名的有两例:一例是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破赵的井陉之战;一例是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破北魏之战。

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为何能赢?张耳受封代王,燕国望风而降

除此之外,寄希望于背水破敌的军队,往往都会遭到失败。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南齐永元三年(501年)的朱雀航之战。

当时,萧衍、萧颖胃等人拥立南康王萧宝融(即齐和帝)即位,反抗齐帝萧宝卷的残暴统治。征东大将军萧衍全权主持消灭萧宝卷政权的事务。经过一连串的战斗,在当年十月,萧衍的大军已经逼至建康附近。萧宝卷急令王珍国率十几万人赶往朱雀航(今江苏南京镇淮桥一带)以南,抵御萧衍,又让宦官王伥子持白虎幡总督诸军。当时,王伥子大概是想复制韩信在井陉之战的“奇迹”,竟然让士兵背水列阵,自断归路。萧衍麾下大将王茂、曹景宗见状,率军往前冲杀。史载王珍国、王伥子的齐军“一时土崩,投淮死者,积尸与航等,后至者乘之以济,于是朱爵诸军望之皆溃”。

至此,萧宝卷政权失去抵抗能力,两个月后,萧宝卷被张稷、王珍国杀死。翌年(502年)四月,齐和帝萧宝融禅让于萧衍。萧衍称帝,建立南梁政权。

类似的战例还有不少,不过,以朱雀航之战最为典型。如果说韩信井陉之战靠背水列阵一战灭赵,那么王伥子朱雀航之战便是靠背水列阵,一战使得南齐政权覆灭。同是背水列阵,为什么韩信用了就能创造军事传奇,王伥子用了就是军事笑话呢?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分析就能知道,无论是韩信的背水阵,还是刘裕的却月阵,这两个战例其实都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如果韩信、刘裕仅仅是靠背水列阵,就想打败敌人,那么他们就不是军事奇才,而是王伥子这种庸人了。

韩信究竟为何能够打赢井陉之战?

汉军的将领们显然也不知道为何自己会打败陈馀,当他们向韩信请教这一点时,韩信只是用《孙子兵法》上的话来解释。

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为何能赢?张耳受封代王,燕国望风而降

但事实上,韩信的这番话是完全没有任何道理的,先不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在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的,就说当时的情况,韩信每灭一国,就要把大量的精兵都送往正面战场,提供给刘邦,自己是“驱市人为战”,没有经过特殊军事训练的士兵,置他们于死地,他们不仅不会激发出战斗力,反而会迅速溃败。怀疑《史记》中韩信的这段解释只不过是当时民间流传的一种解释,被司马迁采用,写进《史记》。如果真相信了韩信的这段“解释”里面蕴含了什么重要的军事思想,那恐怕最终的结果就是像王伥子那样,葬送了军队和政权。

既然我们不能从韩信的“解释”中得到什么宝贵的军事经验,那我们就只能重新复盘井陉之战,从具体的每一处细节来分析,为什么韩信能打赢,为什么只有韩信才能打赢这一仗?

首先,韩信能打赢井陉之战的首要原因就是韩信完全摸透了陈馀的指挥风格。陈馀的军队号称“义兵”,能够“以正合”,但是不能“以奇胜”。只有这样,韩信才敢直接走过井陉道,安全地来到微水镇;只有这样,韩信才能调动起自己那三万人的军队,倾巢而出,而不怕后路被断;只有这样,韩信、张耳这样的军事统帅才敢亲临战场,而不是留守大后方。

另外,韩信极其重视情报,每战必用间谍。他能知道李左车的“上策”,敢直接率军过井陉道,敢派两千名骑兵偷渡绵蔓水,都是有间谍在这其中起到了作用。反观陈馀,此人极其不重视情报工作。当他和李左车在讨论的时候,居然说“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由此看来,陈馀甚至很有可能根本就没有搜集任何有关汉军的情报。

另外,汉军两千轻骑渡过绵蔓水,赵军一开始竟然没有发觉,而且从绵蔓水赶到草山是有一段距离的,两干人骑马行军移动,竟然没人发觉。可见陈馀有多么不重视情报搜集工作,不仅不重视间谍,甚至连己方的巡哨也不甚重视。

在井陉战前的准备中,陈馀的军事指挥风格和对情报的关注度,都极大地限制了他个人水平的发挥。从这一角度上看,在战争开始前陈馀就已经有一点儿战败的迹象了。不过,我们要知道,如果仅仅只是这个样子,陈馀根本不可能战败。韩信只有再创造一些新的条件,才有可能击败陈馀。韩信明白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他也明白陈馀对故友张耳恨之入骨。因此韩信故意把自己和张耳置于前线,吸引陈馀的火力,让陈馀尝到甜头。而自己在这个时候就要见好就收,佯装溃败,一溃千里,并且是要溃败得跑到绵蔓水。如果韩信不这么做,则不能够让陈馀这只老狐狸相信韩信已经战败了。如果韩信、张耳不肯以身犯险,那么就不能够吸引陈馀把全部的军队征调出来,使得陈馀大后方彻底空虚。

但是要知道,假溃败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变成真溃败。为了防止这个,必须加上三重保险,才能够保证不会变成真溃败。第一层保险是军事统帅的卓越指挥能力;第二层保险是平时练兵,军纪必须严明,必须做到令行禁止;第三层保险是必须有一万名汉军背水列阵,让假装败退的汉军看到自己还有获胜的希望。当然,如果韩信自身的指挥能力不够,或者平时练兵比较宽松,那这么一做,极大的概率就是把那一万名汉军先赶到水里面去。

当然,这一万名汉军也是相当特殊。首先,他一定不能是韩信、张耳亲自指挥。否则在布阵的当天晚上,陈馀估计不会等汉军布阵,就先派大军擒获韩信、张耳二人。这一万名汉军应当是由一位在汉军中地位比较普通的将领所率领,因此陈馀不仅不会加以戒备,反而还会哈哈大笑,认为汉军是自入死地。在前一天晚上,这支军队的作用就是负责骄敌人的兵。在战斗当天,这支军队给汉军打上一剂强心针,同时成为最佳预备队,在战役的最后阶段与赵军交战而不落败。如果这支军队是一触即溃,那么就算陈馀的营垒被偷袭,也是无济于事。

最后,最重要的当然就是那两千名骑兵。如果在战役最后阶段,那两千名骑兵对战机的判断出现失误,在赵军主力刚出城,或者即将返回的时候才出击,那么必败无疑。可以说,如果不是这两千名骑兵抢占陈馀的营垒,那么井陉之战事实上陈馀已经获胜了(毕竟这场战争到赵军溃败前夕唯一的不足就是没有全歼韩信的军队)。

这两千名骑兵实在是居功至伟。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大致就能够清楚了,为什么背水一战这么特殊。特殊的原因就在于整场战役的胜负手不在于军队到底是不是背水,并不是因为韩信背水了,所以陈馀才会打败仗。史书往往挂一漏万,如果不仔细探究战役的各个细节,我们不仅完全无从探知这场战役究竟精妙在哪个地方,而且还会被带偏,重演王伥子的悲剧。

因此,井陉之战汉胜赵败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陈馀的军事指挥风格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并且这一局限性被韩信给把握住了;

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为何能赢?张耳受封代王,燕国望风而降

(二)韩信个人天才般的军事指挥水平,也是这场战役获胜的关键原因;

(三)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驱市人为战”的军事统帅,治军严明,其军队能做到令行禁止;

(四)韩信的军队作战意志较为顽强,不会一触即溃;

(五)韩信作战,极其重视情报,加上有张耳的人脉网,大大便利韩信搜集情报,至于陈馀,则严重忽视军事情报的重要性;

(六)万人背水军阵在战前起到了迷惑赵军的作用,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成了最佳预备队,挡住了赵军主力部队的冲击;

(七)韩信、张耳作为军事统帅,亲自离开大本营,选择到前线与赵军交锋;

(八)韩信佯装溃败,并且溃败得极其逼真,以至于彻底骗过了陈馀;

(九)陈馀利令智昏,把赵军主力全部调出营垒;

(十)陈馀平时并不注重治军,赵军本质上是一支乌合之众,以至于到最后关头不战自溃;

(十一)两千名汉军骑兵在事前未被赵军发现,在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准确抓住战机,立即占领陈馀营垒。

这十一点,正是韩信能打败陈馀的原因。可以说,这十一点要是其中少了一点,井陉之战,汉军都必败无疑。而这十一点中,韩信最不能把握的就是第九点。如果当日陈馀一改常态,不肯把主力全部调集出去,那么韩信的作战方针将无法实现。

由此可见,井陉之战既是经典战例,又是特例。这一战役是完全无法复制的,它的限制性条件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后世有人想要轻易复制韩信在井陉之战的作战方针,那么往往会遭到失败,最严重的情况就是王伥子的朱雀航之战。

井陉之战标志着韩信的军事指挥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这场战役不仅是楚汉战争中最为经典的战役(其经典程度甚至远超后面的楚汉荥阳之战与垓下之战),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军史乃至世界军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

这一年,韩信才25岁。

赵国之亡

在韩信与陈馀在井陉展开巅峰对决的时刻,刘邦也率领一支偏师,出平阴津,渡过黄河,来到赵国统辖的河内郡。

抵达河内郡后,刘邦立即向东北方向行军,直逼故股国首都朝歌。赵将贲郝组织车兵、骑兵与汉军交战。汉将靳歙大破贲郝,其部俘获赵国两员骑将和二百五十匹车马。

朝歌被攻下后,河内郡的战事基本全部解决。刘邦继续率领大军北上,攻打邯郸郡。在安阳(今河南安阳东南)以东的广袤地区,刘邦再次击破赵军的反抗。汉军一直向东攻至棘蒲(今河北魏县南),共攻下七座县城。刘邦另派靳歙独率一支军队在附近扫荡残余的赵军。这一次扫荡,靳歙俘获赵国两位司马、四位候,招降赵国吏卒共计二千四百人。这是刘邦北上至今取得的最大规模的胜利。

接下来,刘邦对赵国军事重镇邯郸发起了猛烈攻击,克之。赵军残余势力向南逃至邺县(今河北磁县东南)固守。刘邦一路向南追击赵军,派靳歙攻下邺县内的平阳城(这个平阳不是西魏国都城),亲自斩杀邺城守相。靳歙麾下将士斩杀邯郸郡的兵守、郡守。邺县守城将士大惊,开城投降汉军。至此,赵国南部残余抵抗势力基本被平定。刘邦下一步就准备攻打赵国的都城——襄国。

井陉之战后,韩信继续追击陈馀、赵歇的残兵。陈馀、赵歇败逃后,一直逃至鄗县。在鄗县,陈馀遇上韩信的追兵,双方遂在鄗县城下展开激战。这两位大将军之间的对决,史书并没有再次详细记载,我们只知道,陈馀又败了。

穷途末路的陈馀和赵歇继续向南逃跑,一直逃到了泜水。在这里,韩信的部将、常山郡守张苍俘获了代王陈馀。赵王赵歇侥幸捡了一条命,向南逃至襄国。

陈馀、张耳当年虽然是刎颈之交,但是现在情义早已不再。在张耳掌权的时候,先与陈馀断交,然后又夺其兵权。在陈馀掌权的时候,陈馀又迫使刘邦杀死张耳。现在,时移世易,陈馀被俘,韩信、张耳不可能像对待魏豹那样,放陈馀一条生路。韩信、张耳遂下令:处死陈馀!一代枭雄,至此殒命。

陈馀死后,韩信、张耳继续率兵南下,赶往襄国。此时,刘邦的大军也来到了襄国,两路汉兵成功会师,随后开始攻打襄国。

陈馀这等枭雄,尚且不能击败韩信,更何况是赵歇这种庸碌无为之人?在汉军的猛烈攻击下,襄国城破,赵歇被俘。刘邦下令,处死赵歇。至此,楚汉时期第三强国—赵国,彻底灭亡。

项羽听闻,韩信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灭亡了赵国,立即派遣一支别军,北上渡过黄河,进入赵国地界,与汉军交战。大概就是在这时,之前被刘邦攻下的朝歌、邯郸等地再次反叛。

刘邦率靳歙等人,重新攻下了朝歌、邯郸等地,大致收复了失地,然后率军南渡黄河,来到敖仓,继续和项羽对峙。韩信、张耳则继续留在赵地,负责消灭在赵地的西楚军队,以及平定赵国残余势力。当然,在刘邦走之前,他还要再做一件事,那就是继续抽调韩信的兵马,其中也包括曹参的军队。当时曹参大概已经平定了代国的残余势力,来到赵国与刘邦、韩信会师。刘邦便让曹参率本部兵马南下敖仓,参与荥阳之战。

张耳受封代王

张耳在井陉之战中功勋卓著,他协助韩信指挥汉军作战,又利用自已在赵国的人际关系,为汉军收集到一些重要情报。现在陈馀、赵歇虽死,但是在西楚游兵的骚扰下,赵地依旧动荡不安。韩信认识到,要想让赵地安定下来,必须要在此处再设一个诸侯王,安抚人心(这其实是符合刘邦的“捐关以东”战略的)。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韩信请封张耳为赵王,刘邦批准。但是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张耳是在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才被册封为赵王的。陈馀、赵歇在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俱已被杀。为何请封张耳这件事拖了整整一年之久呢?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赵地尚未稳定。一直到汉四年左右,赵地稳定下来,刘邦才册封张耳为王。

探究张耳受封为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史记·张丞相列传》的记载:“陈馀击走常山王张耳,耳归汉,汉乃以张苍为常山守。从淮阴侯击赵,苍得陈馀。赵地已平,汉王以苍为代相,备边寇。已而徙为赵相,相赵王耳。”

从张苍的仕宦履历中,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张苍在楚汉时期所任的官职先后为:常山郡守——代相——赵相。张苍相赵王张耳,则其任赵相的时间无疑是在汉四年十一月。那么张苍是何时当上常山郡守和代相这两个职务的呢?

查阅严耕望先生《两汉太守刺史表》一书,严氏在西汉的冀州部郡国守相表中的常山郡一表中写道:“张苍——河南阳武人。盖高祖三年或四年时任。获陈馀。”在赵国一表中写道:“张苍——河南阳武人。高帝初年为代相,旋徙赵相,相张耳、张敖。复还代相,六年为计相。”

审此二文,严氏也无法考证张苍究竟是何时当上常山郡守和代相的。不过,张苍任常山郡守的时间不会是严氏所说的汉三年或是汉四年。张耳归汉事在汉二年十月,而韩信伐赵事在汉三年十月。《史记》把张苍任常山守这件事放在二年十月至三年十月间,看来张苍应该是在汉二年当上常山郡守的(注意,当时是以十月作为岁首,而非正月)。

但问题出现来了,张苍由常山郡守迁为代相是因为“赵地已平”,而“赵地已平”事在汉三年十月至十一月间。看来,张苍大概是在汉三年十一月后当上代相的。可是张苍这个好好的常山郡守为什么会成为代相呢?要知道,当时的代国已经被韩信灭了。既然没有代国,为什么张苍会当代相。看来在汉三年代王陈馀死后,汉王国很可能复立代国,可惜史官并未记录下来。

但是有代相就一定要有代国和代王吗?考之史书,好像也未必。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曾封四个人为诸侯国相国:韩信曾任汉相国、彭越曾任魏相国、张苍先后任代相国和赵相国、郦商曾任梁相国。我们来看看除张苍外的另外三人。

当时有汉王国和汉王的存在,韩信当汉相国,乃是实至名归的一件事情。至于彭越这个魏相国,是刘邦在汉二年四月所封。当时西魏王魏豹还在刘邦阵营内,彭越任魏相国,很明显是做魏豹的相国。至于郦商这个梁相国,我们就要仔细考究一番了。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说:“(郦商)以陇西都尉从击项籍军五月,出巨野,与钟离战,疾斗,受梁相国印,益食邑四千户。以梁相国将从击项羽二岁三月,攻胡陵。项羽既已死,汉王为帝。”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郦商任梁相国的具体时间,只能从这段记载的一些蛛丝马迹进行推断。按,刘邦正式讨伐项羽是在汉二年三月。如果我们假定郦商在汉二年三月以陇西都尉的身份随刘邦征战。那么五个月后便是汉二年八月。如果郦商在汉二年八月受封为梁相国,那么过了两年又三个月,则是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一月。而项羽是在汉五年十二月自刎的。由此可见,这一推断尚属合理。

可是在汉二年八月,当时既没有梁王,也没有梁国,郦商为何能当上梁相国呢?我们还是可以钩沉史海,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汉二年四月,彭越加入刘邦集团后,刘邦“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这里的“梁地”指的正是东郡和砀郡。

按照彭越此人的地位,虽然只是魏相国,但是实际上已经是一方诸侯。在后来的楚汉固陵之战中,张良就劝刘邦册封彭越为王,把梁地正式封给彭越。怀疑刘邦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许诺封彭越为梁王,但是东郡、砀郡数次易手,一直没有稳定下来,故刘邦迟迟不肯册封彭越为王。如果此说为真,那么郦商被册封为梁相国一事,我们就可以看成是刘邦许诺册封彭越为梁王的一种举措。

看来,刘邦封某人为相国,一定是那个国家存在或者是刘邦许诺要分封那个国家。这么一来,张苍的这个“代相”就值得我们推敲推敲了。难道在陈馀死后,张耳称赵王前,历史上还存在着一个代国吗?

幸好,史书尚有只言片语给我们提供了一丝新的线索。《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载:“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注解道:“《括地志》云:‘大陵县城在并州文水县北十二里。’按:代王耳时都中都,大陵属焉,故言代大陵人也。”

“代王耳”一词,历来都有不少解释,笔者认为这个词指的当是一个名叫耳的代王。可是翻遍史书,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哪位代王的名字叫作“耳”。那有可能是张守节记载错了吗?

张守节在《史记正义序》中这么回忆他的治学、写书历程:“守节涉学三十余年,六籍九流地里苍雅锐心观採,评《史》《汉》诠众训释而作《正义》,郡国城邑委曲申明,古典幽微窃探其美,索理允惬,次旧书之旨,兼音解注,引致旁通,凡成三十卷,名曰《史记正义》。”从张守节的回忆来看,他潜心治学三十余年,而且他的治学重心是在地理这一方面,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证据,不应该忽略张守节的这一条记载。

如果张守节这条记载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哪个“耳”才能当上代王呢?考之汉代时事,只有张耳一人才有称代王的资格。这样一来,只要我们把代王耳认定是张耳,不仅《史记正义》的这条记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而且我们前面考究的张苍的仕宦履历也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张耳在汉元年二月被封为常山王,二年十月去王位。汉四年十一月为赵王,一直到汉五年九月薨。张耳要想当代王,只有可能是在汉二年十月至汉四年十一月期间。前面说过,在汉三年十一月后,张苍被任命为代相。看来,张耳很有可能在汉三年十一月被任命为代王,一直到汉四年的十一月才被刘邦改封为赵王。

但是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张庆路认为,刘邦册封张耳为代王上限在汉三年六月。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刘邦夺韩信、张耳兵权,令韩信东击齐,张耳守赵。但是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淮阴侯列传》把“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一事放在刘邦夺韩、张二人兵权之前。《列传》又言:“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看来在夺兵权事件之前,张耳已经被册封为王,故张耳称代王应该不会发生在汉三年六月。结合汉三年十一月,赵地就已经“属汉,为郡”的记载,张耳应该在当时就被册封为代王,都城定在中都(今山西平遥),张苍任代相。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张耳受封为代王后,还是和韩信一同在赵地活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赵地还有不少残余势力和西楚援军在组织反抗活动,导致张耳不能前往代地就国。既然张耳不能就国,那么刘邦只能效陈馀故智,让代相张苍管理整个代国的政务,同时防备北方的匈奴。

燕国附汉

在井陉之战前,韩信已经从赵国间谍的口中得知广武君李左车。韩信爱才,在井陉之战后,立即下令:士兵们不得杀死广武君,如果有人能生擒他,可赏千金。

重赏之下,谁能不动心?果然,有人便抓住了李左车,并把他送到了韩信的军帐内。韩信看见李左车后,亲自为他松绑,并且以对待老师的礼仪来对待李左车。李左车既不得志于陈馀,见韩信真心相待,便决心为韩信出谋划策。

韩信在灭赵以后,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消灭北方最后两个国家——燕国、齐国。但是韩信在这三个月内千里行军,虽然已经连灭三国,但是军队也已经疲惫不堪。韩信决定看看李左车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韩信问李左车:“我正准备北攻燕国,东讨齐国,我该怎么做才能成功呢?”

李左车毕竟是降臣,不免辞谢道:“臣听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现在臣战败被擒有什么资格和您共商大计呢?”

韩信说:“我听闻,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并非是因为百里奚在虞国愚钝而在秦国明智,而是在于其君主任不任用他,采不采纳他的建议呀。如果陈馀听了您的计策,像我韩信也早就被俘虏了。正因为陈馀不任用你,所以我现在才能求教于您呀。”“我倾心听从您的谋划,希望您不要推辞。”

李左车听着韩信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着实被感动了,决定为韩信献上平定燕、齐之策。李左车说:“臣听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因此俗语才说‘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只怕臣的计谋未必能够被您采用,只是表达我的一番愚忠之情罢了。”

“陈馀有百战百胜之计,可是一朝失算,兵败鄗下,身死泜上。现在将军您过黄河、虏魏豹,在阏与擒获夏说,一举攻下井陉,不到一个早晨就大破二十万赵军,诛杀陈馀。您的名声传遍海内,威名震动天下。农民们感到战争将至,没有不停止农耕的,赶紧吃好喝好,打发日子,仔细探听战争的消息。像这些,是将军您的长处。

“但是当前,士兵们极其疲惫,恐怕难以任用。现在将军打算率疲敝之军,停留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下。到时候想要攻打城池,却是力不能拔。这时候我们的军情就会被敌人了解,而且我们的军粮也会逐渐耗尽。弱燕尚且不能服从我们,齐国必然据守边境险要自守。我军久攻燕、齐二国不下,则刘、项双方的胜负就不能够判定。像这些,是将军您的短处。

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为何能赢?张耳受封代王,燕国望风而降

“臣虽然愚昧,但是私以为讨伐燕、齐实在是失策啊!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

李左车这一番话确实说到韩信的心里去了,现在如果再率疲敝之师讨伐燕、齐,难免会遭到失败。因此韩信问道:“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

李左车说道:“现在我为将军考虑,不如暂时休整军队,镇抚赵国。将军您抚恤阵亡将士们的遗孤。方圆百里之内,日日征集牛、酒,用来犒劳军队,同时做出北征燕国的态势。然后将军您派遣一位辩士挟信前往燕国,把我军的长处展示给燕国,到时燕国不敢不听从您的号令。燕国顺从后,再派一个辩士到齐国,齐国必然望风而从。这时候就齐国就算有智者,也不知道该怎么替齐国谋划了。如此一来,天下皆可以被谋求了。用兵向来就是先虚张声势,然后再见机采取行动。我现在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韩信听完李左车的这一番谋划后,顿时醍醐灌顶。韩信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连灭西魏、代、赵三国。尤其是井陉之战,一战就消灭了当时的第三强国赵国。燕王臧茶在听闻韩信的种种战绩后,一定是惊骇无比。声威,就是目前韩信最大的优势,只要能够利用好这一优势,燕国就可以不战而定。

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为何能赢?张耳受封代王,燕国望风而降

果然,韩信派使者前往燕国后,燕王臧茶立即宣布加入反楚联盟,支持刘邦。燕国虽下,可齐国的田广、田横坚决不从汉国。虽然齐国不愿归附,但是士兵确实太过疲敝,韩信也就没有打算立即讨伐齐国,而是选择继续停留在赵国,稳定局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5 2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韩信为何会被人逼到背水一战这个地步
...王申阳;赵国的故土,被分给了代王赵歇与常山王张耳;燕国的故土,则是被分给了燕王臧荼和辽东王韩广。按照项羽的策略,因为各国的旧贵族,都想恢复自己的故土。所以,这次分封之后,各国
2024-04-26 20:47:00
韩信伐赵以寡敌众却主动进攻,一招致胜到底有啥奥秘
...魏国后,向汉王刘邦请求增兵三万。计划先去攻打赵国、燕国,然后向东攻打曾经的盟友齐国。最后向南切断楚军的粮道,前后夹击,共同对付楚霸王项羽。刘邦同意并派张耳和他一起向北攻打赵国
2023-05-30 16:30:00
韩信是如何用用3万士兵打败20万赵军的
...时的赵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韩信能轻易拿下,就可直逼燕国,从东西两面夹击敌国。三、赵军自满轻敌误失良机然而,想要直抵赵都,韩信必须先破解他去路的井陉口。井陉口位于河北省井陉县
2023-11-09 11:28:00
聊聊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李左车
...宜攻燕、齐。应抚恤百姓,犒劳将士,同时以优势兵力向燕国进发,以造声势,迫使燕国顺从。一旦燕王顺从,齐国就会闻风而服。这就是兵书上说的先虚后实之法。”韩信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不
2023-06-07 17:00:00
李左车,让“兵仙”韩信尊为师长
...左车时,韩信仍然表现得十分谦卑、客气。“我打算北攻燕国,东战齐国,用什么办法才能成功呢?”作为俘虏,李左车不愿意多谈,“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策划)大事乎!”韩信以百里奚类
2023-05-21 13:52:00
韩信师傅到底是谁,是谁教出了这么杰出的弟子
...不堪,战斗力大减,不能与燕齐硬碰硬,最好先以兵威压燕国,然后派遣说客,降服燕国之后再如此威逼齐国。事后,韩信依次行计,果然达成战略目的。从史料上看,李左车是韩信唯一的参谋,对
2023-05-23 10:17:00
韩信:楚汉战争的英雄与军事奇才
...还参加过很多其他战役,例如安邑之战、平定赵国、平定燕国、平定齐国等。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在许多战斗中都得到了展现,为刘邦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以
2024-01-30 20:57:00
李左车:战国名将之后,汉初的军事智囊
...仓促出击,而应当先将赵国管理好。至于如何平定齐国、燕国,只需先向较弱的燕国展现实力,规劝其投降,再晓谕孤掌难鸣的齐国,便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达成目的。韩信依李左车之言行事,燕国果
2023-10-09 00:20:00
井陉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羽为首的复辟大军。汉军:韩信率领的汉军与项羽作战。井陉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公元前206年8月(汉朝元年),齐、赵诸侯叛乱。项羽率军平定叛乱。当他听说刘邦已经定关了,他很生气。封
2024-05-01 19: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