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这几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年癌症的发病人数高达450多万,死亡人数高达300多万。引发癌症的因素有很多,在网上有一些人觉得我国癌症高发是因为接触了太多的化学物质,比如我们平时所用的洗涤用品,像洗洁精,沐浴露,洗发水等等。
现在基本家家户户都会使用洗洁精刷碗,那么关于洗洁精致癌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还有很多人在使用洗洁精的时候,会使用海绵刷碗,有人说海绵当中也含有有毒物质,这些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01中国癌症高发,和滥用洗洁精有关?
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这种说法还要追溯到2014年的一次洗涤剂产品质量检验中。
当时国家专项抽查,在这一次抽查当中涵盖了28个省份,产品的合格率高达93.6%,其余不合格的产品是因为甲醛超标。
所以关于洗洁精致癌的说法,多半是因为甲醛超标,不合格的洗洁精致癌所导致的。
甲醛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的,这种物质的毒性是非常强的,会直接刺激人体的肌肤和黏膜,增加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但是甲醛致癌也需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规定,A类洗涤剂中添加的甲醛含量必须<0.05%,只要甲醛的含量不超过这个标准是不会致癌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其实目前市面上洗洁精这类产品的研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这些年来市场抽查合格率也是非常高的,几乎达到100%,所以我们只要是从正规渠道购买的合格的产品都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02洗碗的海绵也有有毒物质?
我们在使用洗洁精洗碗的时候,大多都会配上专门的海绵进行洗碗,这样洗碗更加方便,但是有人说这种海绵擦是由甲醛、三氯氰胺等制作而成,如果长期使用的话也会有致癌风险。
其实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甲醛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所不在,最关键的是接触的剂量,我们经常吃的果蔬当中含有的甲醛约为3~60mg/kg,这比海绵擦当中的甲醛含量还要高。
如果大家需要注意,海绵擦虽然经常使用不会致癌,但是长期使用因为残留大量的水分,很容易残留不少细菌。
德国吉森大学和慕尼黑赫尔姆茨研究所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用过的海绵擦容易滋生细菌,当中可能残留的细菌种类高达362种,且一半左右可诱导疾病的产生,而且这些细菌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即便经过清洗消毒,也很难根除。
所以如果大家使用海绵擦或者洗碗布洗碗的话,一定要勤换,一个月左右就要更换新的,如果有明显异味就要及时换掉。
03提醒:请及早远离这3种洗涤剂
1、高化学成分的洗洁精
其实每个品牌的洗洁精所含有的成分都是不一样的,虽然情节程度较好,意味着化学成分比较高,但是这种洗洁精与皮肤接触之后容易出现脱皮和瘙痒的症状,主要是化学成分刺激所导致的。
大家在购买洗洁精的时候,不要使用这种高清洁成分的洗洁精,使用之后对皮肤的伤害性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有一些女性的肤质比较敏感,在洗碗的时候最好戴上手套。
2、散装洗洁精
散装的洗洁精价格要更加便宜一些,就是以这种性价比高来打动人心的,有很多老年朋友他们就会购买这种散装的洗洁精,但是这种散装的洗洁精是没有标明具体的厂家的,也没有国家经营许可证以及标准指标。
洗洁精的质量很难保证,也许甲醛含量会超标,长期使用的话就会诱发化学毒素深入毛孔,化学污染从口中渗入,从皮肤渗入,最后会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堆积,诱发人体的各种病变和疾病的产生。
3、味道刺鼻,过于浓密的洗洁精
大医院抗过敏科的医生表示接诊过很多因为洗洁精晕倒的患者,这一类患者本身可能会对洗洁精的香味比较敏感,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洗涤剂的质量太差。
如果大家在打开洗洁精的时候闻到香味扑鼻,这并不是一种好现象,说明里面添加了三分色素等成分,如果闻到这种气味之后,会感觉头晕胸闷,呼吸不畅,这可能是洗洁精的气味过于浓烈,影响到了呼吸系统这种洗洁精大家就不要再继续购买了。
04如何正确使用洗洁精?
不直接涂抹
很多人在使用洗洁精刷碗的时候,会将洗洁精直接涂抹在碗上,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大家需要将洗洁精放入水中稀释均匀之后,再将餐具清洗干净。
剂量要控制好
洗洁精的外包装上都会有相应的使用标准,很多人觉得洗洁精多放一点去,油污的能力会更强一些,其实没有必要符合标准的用量就可以了,可能会导致洗洁精残留比较多。
多冲洗几遍
如果我们平时使用洗洁精量比较大的话,大家一定要多冲洗几遍,这样才能去掉洗洁精残留,不会出现遗漏的问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1 23: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