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他不毁乡校铸刑书,被称为春秋第一人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22 07:15:00 来源:戏说三国

子产成为郑国执政,在外交上和晋国、楚国等大国交好,为郑国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又开始了对内政的治理。

子产认为: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墨守成规者将被困境所困,顺应世界变化的才能更好地生存。

因此,子产顺应时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旧有的有很大不同,甚至许多都是前无古人的首创。

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加强国防,子产“作丘赋”,让人依据丘陵、水沟的走向将大块的田地划分为“丘”,规定每“丘”每年上缴固定的军赋,余下的归百姓自己支配。

这样百姓要想减轻军赋,只有在“丘”里多开垦新田来分摊军赋。此举自然鼓励了耕种,但客观上也加重了郑国百姓的税负。

他不毁乡校铸刑书,被称为春秋第一人

亩丘

改革触动了许多郑国人的利益,郑国人民普遍不高兴,因此子产的政策在国内遇到激烈反对,一些大族甚至要发动政变推翻他,而许多老百姓也开始了激烈的抵制。

但子产不改初心,他认为没有国哪有家,没有整体哪有部分,他执行的一系列政策正是为了让国家更好、更有尊严地生存下来,只有这样做,才是保障全体族人长远利益的根本。

因此子产毫不犹豫地坚决推行,即使被骂被杀也不退缩。

他不毁乡校铸刑书,被称为春秋第一人

国和家

执政一年,他就被老百姓作歌咒骂说:“子产取走了我的衣冠啊,子产取走了我的田地啊,他的父亲(被杀)死在了路上啊,谁要杀子产可别忘了叫上我啊!”

大夫子宽将这些议论告诉子产,子产无奈地说:“晋、楚两国像强盗一样索取无度,我们给他们贡赋的同时,必须得加强我们的防务。现在虽然难过一点,但是如果不这样做,郑国就要灭亡了。可惜大多数郑国人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恨我、咒骂我,我早就预料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

只要有利于国家的事,即使面对死亡,我也要去做。

子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和人民利益冲突时,他认为,只要有利于国家,那么人民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他自己都把生死抛之度外了。

这时候,许多大夫包括子皮都建议限制乡校,不许百姓非议国家的政策和法令。

所谓乡校是春秋时期人们游玩聚会的场所,也是国人议论国家政事的场所。

虽然遭受国人的非议,子产却大力反对禁锢言论,他为乡校辩护说:“人们劳累了一天,到乡校去游玩,顺便议论政事的好坏,不是挺好的事儿吗,这可是真实的民意啊。人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它,人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及时补救,这样我们才能得民心啊,为什么要毁弃呢?如果依靠权力压制言论,让百姓积累的怨气无处发泄,对国家的伤害会更大。”

郑国大夫们听了都由衷地佩服子产,说:“您是可以成就大事的人啊,您的做法,不是只对个别人有利,而是有利于国家啊。”

因此,即使非议满天,子产始终保留着乡校,不加干涉。

鲁国的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有人说子产是不仁不义的人,从他不毁乡校这事儿来看,我不信。”

他不毁乡校铸刑书,被称为春秋第一人

春秋时的乡校(配图)

子产的举措得到了时间的验证,外交内政硕果累累。

国外没有了大国的祸乱,国内也治安稳定,百姓富足,郑国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时候,人们又“千里农桑歌子产”,作歌称颂子产说:“我家的子弟全靠子产谆谆教诲啊,我家的衣食全靠子产鼓励种植啊,假如子产不幸死了啊,还有谁能来替代他呢?”

当局者迷,有些东西只有交给时间,交给实践,交给人民来检验才能证明真伪。

他不毁乡校铸刑书,被称为春秋第一人

千里农桑歌子产

此时,需要时间验证的还有另外一项重大的举措,那应该是子产一生中最被人铭记的一件事,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意义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子产“铸刑书”一事。

公元前536年3月的一天,郑国都城发生了一件异常轰动的大事。人们一大早发现宗庙的广场上放着一口硕大的金鼎,金光闪闪余音袅袅,上面竟然刻着郑国的法律条文和惩治罪犯的刑罚。

人们围着金鼎细细观看,震惊不已。

因为直到看见这个,老百姓才豁然开朗,终于明白对与错、是与非的界限,才知道犯了什么错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

而原本这一切,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完全被随意滥用,不同的人、不同的是非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上层贵族认为刑律不能公之于众,这样人们不知深浅,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保证贵族的权威和神秘,保证尊卑贵贱的社会秩序。

他不毁乡校铸刑书,被称为春秋第一人

铸刑书

将法律条文公之于众,让一切行为有法可依,这在现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在当时,这样的做法确是对传统“礼”的一种挑战和否定,因此一经颁布,马上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不止郑国,也引起了当世所有国家、所有贵族的激烈反对。

其中有个激烈的反对声,来自于“古之遗直”的叔向。

叔向是晋国的权臣,是晋君的老师,也是子产的好朋友,他在信中对子产说:“从前先王以衡量事情的轻重来断定罪行,不制定刑法,就是害怕百姓有争夺之心。百姓知道了刑罚的依据,将会丢弃礼仪而争用刑书,刑书的一字一句,都要争个明白。你现在把它公之于众,礼会随着消亡,贵贱等级也会随着消亡。这还怎么治理国家呢,我看,用不了多久,郑国就要灭亡了!”

他不毁乡校铸刑书,被称为春秋第一人

配图

子产无法争辩,只是在回信中说:“我没有才能,不能考虑到子孙后代,我是用它来挽救当世的。虽然对你我不利,但这却是必须要做的。如若不然,将再也无法维持郑国的秩序了。”信的结尾仍然是那句“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子产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觉得这件事对国家有利,自己的生死他都可以不顾。子产开启了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结果如何呢?我们照样把它交给时间来检验吧。

时空遥感:穿越春秋改历史

先来看郑国铸刑书后的效果吧。

由于法制的透明,贵族不能随意处置百姓,特权也受到了限制。人们敬畏法律而不敢犯罪,使得当时的郑国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23年后,晋国正卿赵鞅(赵武之孙,也称赵简子)仿效子产铸刑书,将晋国的法度铸在鼎上,公布于众,晋国大振,再次称霸诸侯。

110年后,李悝在魏国颁布《法经》,让初出茅庐、寂寂无闻的魏国,一跃成为天下霸主。

180年后,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从此秦人不再寂寂无闻,开始了富国强兵、合并天下的序幕。

300年后,韩非子将刑法理论系统化,让这一思想成为后世王朝统治的基础。

他不毁乡校铸刑书,被称为春秋第一人

商鞅(剧照)

再一次,子产得到了时间的验证。

因此,子产也被后世认为“法家思想之始”,开创依法治国的先例,是创立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有人说他是春秋第一人。

后世的评价很高,事实上也正是他,让饱受战火和内乱摧残的郑国,在那乱世中取得喘息之机,活得有了尊严。而自他后,郑国衰退之势不可阻挡,最终走向覆亡。

公元前522年,子产病逝,死讯传开,郑国人民嚎啕大哭,老人也都哭得像孩子一般。

千里之外,孔子也忍不住落泪说:“子产,古之遗爱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22 09: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从秦穆公的用人之道,浅析他成就霸业之旅
...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曰有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傲慢自负是罪恶之源,独断专行是亡国之根,但是从谏如流非易事,责备他人是常态。若一位没有什么才能
2023-05-31 11:17:00
郑成公是什么样的人
...公给拘禁起来,想要送给楚国。本来晋国以为自己掌握了郑国的君主,就掌握了这个国家的大权,可以随他操纵,但是没想到郑国的人们非常聪明,立马又立了一个新的国君。后来晋国没办法,于是
2022-12-23 17:04:00
郑国在投靠了晋国后,为何又偷偷和楚国眉来眼去的
...就班师回朝了。这就是“弦高犒师”的故事。烛之武,以一人之智敌一师;弦高,以匹夫之智救一国。千载不息,流传至今,现在想来,犹心向往之。从弦高救国这件事来说,郑国的国君虽然昏庸无
2022-12-20 16:56
郑国的地理位置:优势与劣势并存,导致其兴盛与衰落
郑国在周天子东迁后,凭借优势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天子的关系,迅速强大起来,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原第一个小霸主。郑国在强大过后,却面临衰落,是什么导致这一局面的发生?除了特殊的地理位
2024-01-04 18:00:00
诸侯们不朝奉天子,而朝奉晋悼公,羊舌肸怎么看待此事?
...。变革已经是诸侯列国们公认的趋势,临近晋国的诸侯国郑国此时正在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也便是海叔曾经说过的子产铸刑书,子产在王权象征礼器鼎上将法制颁布全国,意图重新振兴郑国。
2022-12-30 23:12:00
聊聊历史上的春秋霸主之一晋文公
...当时的周天子周襄王被自己的胞弟背叛并且击败,逃到了郑国,并向各诸侯国求援。晋文公则是很快行动,带领晋军护送周襄王回到周都,并且平定了叛乱。对此,周襄王非常感激,赐给了晋国一些
2023-05-10 20:39:00
他位居相位四十多年,死后老百姓哭丧
...子产如兄弟云。”子产在世的时候,孔子周游列国曾路过郑国,跟子产相处亲如兄弟。“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听闻子产去世的消息,孔子失声痛哭,“子产的仁爱,真是古代
2023-05-21 13:50:00
雄主楚穆王杀父继位,谋求楚国霸业
...、宋成公、郑穆公、卫成公、陈共公、许僖公、曹共公在郑国的扈地会盟,史称扈之盟。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卿大夫来主持诸侯会盟,这标志着晋国大权已经彻底旁落,而臣子的权力过大,将来晋国
2023-04-28 11:31:00
三生三世的秦晋之好,三对翁婿的相爱相杀
...东出之路埋下棋子公元前630年,秦国跟着晋国一起去攻打郑国。小小的郑国哪里扛得住这两位大佬联手,眼瞅着要完蛋。关键时刻,郑国派出一个人去游说秦穆公,这就是课本上那篇著名的文章
2022-12-29 19:0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