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封建王朝后期,统治者推行摊丁入亩之前,中国封建朝廷的税收模式基本都是“人头税”,因此如何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便成为了各个封建王朝的重要工作。
为了尽可能地弄清人口状况,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从西周时期开始,中国就进入了稳定的农耕社会,那时各诸侯和贵族就开始统计农户人口。
不过普通农户是没有资格被记录进“典籍”的,贵族们只是希望知道自己的“财产”有多少罢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明确人口数量,开始推行“书社”制度。
▲春秋时期的王侯贵族形象
当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里,每里有一个编制户籍的单位,即为“社”。
之后按社把各家人员数量及其土地,登记在版籍上,得到的文件就是“书社”了。
书社的推行,不但标志着春秋时期以人口为基准进行税收的开始,也是中国有明确记载的第一种户籍制度。
▲古代农户形象
在战国中后期,各国对于人口的管理更加严格,推行了变法的秦国尤其明显。
之前的书社制度是由官方进行调查登记,而秦国则使用了效率更高的个人申报制度,并且要求成年男子在户籍册上登记年龄,以便国家安排徭役等任务。
这让秦国统治者对于国力,有了更直观的印象,也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做出了极大贡献。
为了防止出现瞒报等现象,秦国采用了十分严苛的人口流动控制手段,基本做到了“民众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商君书》”的水平。
▲影视剧中的秦国军队
汉代几乎继承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便是每年八月份的“案户比民”,即所有百姓都要到县城接受县官的检查,以防止有人冒用身份。
为此,在汉代户籍册中还加入了百姓体貌特征的描述,这一做法也被之后的历朝历代所继承。
不过随着汉代地主阶级的不断发展,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汉代农民耕作图
不少百姓失去耕地后成为了地主的佃户,地主们为了少交税便将他们隐匿起来,这让东汉时期的政府税收大幅减少,户籍制度也濒临崩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让户籍制度难以推行,部分割据政权甚至无法弄清楚自己实际控制的人口数量。
无奈之下,南梁甚至鼓励用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登记,这样得来的人口数据,自然是不可信的。
▲南北朝时期的佛塔
而且随着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高速发展,南北政权都推出了全新的“僧籍”。
那些皈依佛门的百姓便可以免除徭役和田赋,这让许多人都涌向寺院求取僧人的身份,这对于国家的税收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在唐代重新统一中国之后,他们必须要采取全新的户籍管理模式,而随着府兵制的推出,这一切也有了答案。
在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再次归于一统,中央政府再次拥有了进行大规模户籍调查备案的基础。
隋文帝为了重新将流民和假僧人纳入税收体系,在统一后便开展了“大索貌阅”工作。
他命令各地地方官重新整理户籍名单,凡是有人瞒报漏报的,不但其家属,就连负责的官员都要被处以重罪。
在隋文帝的努力下,隋朝的在籍人口数量,相较于南北朝时期有了明显上升,这也是隋朝财政收入迅速增加的关键原因。
▲隋文帝杨坚画像
隋唐时期推行的府兵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户籍制度的完善。
相较于普通民户,由于兵户需要为国家提供兵源,因此朝廷对于兵户的户籍管理更加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人口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不过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再一次达到高峰,全国各地又出现了大量流民,这导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在籍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流民图
为此唐玄宗派宇文融到各地完成“扩户”工作,即授予流民新的身份并规劝他们重新恢复生产。
但由于政府土地资源紧缺,“扩户”工作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同时唐朝也迎来了安史之乱这一大危机。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始终没有恢复权威,在户籍管理方面,也变得无能为力。
直到北宋重新统一中原之后,户籍管理制度才又一次得到落实。
▲宋代街市
宋代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由于宋代商品经济更加发达,因此人口流动也比之前的朝代更为频繁。
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况,宋代推出了“户牌制”。
即以街道为基础,进行“人户登记”,街两侧居民住户,依次排列,每户门前墙上置一户牌,上面书写本户户主姓名,主妇、子女、奴仆及暂住亲友姓名、年龄等,成员如有变动,必须及时更改。
宋代严谨的户籍制度,让社会治安上了一个层次。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管理,宋朝官府还单独登记了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的信息,如“茶户、盐户、船户、茧户、灶户、机户、匠户”等等。
▲绘画中的宋朝工匠
这些人平日里经常需要外出做生意,对他们的特别关照,也可以减轻其他地方官府的工作负担。
但是在这些专业户中,存在一些乐户之类的“贱民户”,这极大地损害了从事相关行业百姓的尊严。
而且这些身份在当时是世袭的,这对于部分民间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打击。
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朝廷才出台法令,将贱民户列为平民户籍,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才终于挺直了腰杆。
▲雍正剧照
到宋代时,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便已经趋于完善,但百姓们却始终没有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这一情况直到明清才有所改善。
由于元朝统治者采取了人口等级制,这让传统的户籍制度被废除,人口信息管理也显得十分混乱。
因此朱元璋在统一天下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处理户籍统计工作,为了能够更快地完成这项国之大计,他还要求没有战斗任务的士兵回归乡里,协助地方官员统计户籍信息。
▲影视剧中的明军形象
和宋代的户籍制度相比,明代推出了全新的“户帖”制度。
这一制度和唐宋时期的户籍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将户籍登记册改为一式两份。
在填写完成后,官府会将其中的一份带走作为档案,另一份则交到民户手中保管,这就是所谓的“户帖”。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户帖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中国百姓第一次有了能够用来自证身份的材料。
虽然其使用和查验的流程十分繁琐,但这依然是户籍管理史上的一大进步。
随着明朝国力的发展,“黄册制度”取代了明初的户帖制度。
相较于户帖,黄册每十年才更新一次,其中记录的信息也更加详尽。
▲博物院中的皇册样本
除此之外,明朝中期对于流民的管理也逐渐放开,在查到流民后,他们可以选择回到原籍生活,或者在当地取得新的户籍信息。
这也体现了明王朝对于地主阶级土地兼并活动的妥协。
到了清朝初期,朝廷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户籍制度,但很快“人丁编审”就取代了黄册制度。
到了雍正年间,随着摊丁入亩改革的落实,人口不再是税收的主体。
因此清政府也放弃了之前的户籍制度,开始采用曾经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短暂出现的“保甲制度”来进行基层人口管理。
▲清末基层官员形象
按照清朝的规定,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
保长会给每户人家发一个牌子,上面需要写清楚家中人丁数量、年龄等信息。
之后这些信息会被登记在两本册子上,其中被政府收走保存的叫做“循册”,另一本放在保长手中以备不时之需的,叫做“环册”。
当时的百姓在需要证明身份的时候,就要找到保长查验环册的内容,官府在寻找特定人物的时候,一般也会在环册中搜寻。
之所以清政府要重启当年王安石提出的保甲制度,主要是因为从清朝中期开始,各地就出现了大量的“反清势力”。
▲清末百姓
为了更好地管理基层百姓,防止出现大规模的民变,清政府决定使用更高强度的地方自治体系,进行户籍制度的变革,也是为了增强保长在当地的政治影响力。
从我国封建时期户籍制度的变迁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户籍制度都是作为税收制度的附庸存在的。
封建统治者并不关心百姓的信息,他们只想着朝廷的税收和徭役以及兵役的来源。
▲辛勤的古代农户
这让户籍制度几乎没有给古代百姓的生活,带来任何的便利,反而像是被套上了一道枷锁,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制度下,平民百姓的无力与挣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7 1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