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什么雍正的历史评价并不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16 22:2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雍正一生,以务实精神治天下。他刚一继位,便针对腐败衰颓之风进行了坚决地惩治与清肃。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文武百官:“朕平生最憎虚诈二字”,“最恶虚名”。一“憎”一“恶”,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虚伪、欺诈等腐败风气的批判态度。雍正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折,少则一二十件,多则三四十件,为此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他的批语甚至比奏折本身的文字还要多。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我甚至认为把之一去掉也不为过。在位13年应该说他的治理为大清的延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为什么他的历史评价并不高?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一、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官僚集团特权

雍正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官绅一体当差,就是有功名的文人官员们也要向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当差纳粮。这项改革,在实行累进税制的今天,或许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是在知识分子拥有特权的封建社会,无异于晴天霹雳。要知道,实行科举以来,国家为了表示对知识人才的尊重,给了知识分子极大的特权,其中,不用像百姓一样当差纳粮就是其中之一。雍正的此举是对千年传统的挑战,是对知识分子特权的挑战。

要知道,官绅的范围包括所有官员、有功名但不是官的文人乡绅,几乎包括了整个统治阶层,雍正这么干,就等于和整个帝国的统治阶级(除了满洲贵族)对着干,雍正为啥这么做?

实在是这项制度到了清代已经造成了极大的不平等。要知道,随着科举的普遍,庶族地主渐渐代替了士族地主,成为了中国的统治阶级,普通地主家只要有一人考上功名,那可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或许官员的俸禄微不足道,但其掌握的权势却能给整个家族带来方便。通过各种以权谋私的手段,一个官员本身往往就是当地的大地主,是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而他的亲戚们,借由他的权势,也能成为地方上数一数二的豪强,他们有钱后也会将子女送去读书,接受好的教育,然后考取功名,形成一个官绅集团。渐渐地,整个朝廷都被这种由血缘和师生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官僚集团所把控,他们不仅在朝政上呼风唤雨,而且在地方上也是兼并土地,掌握社会的主要财富。但讽刺的是,拥有巨大财富的他们不用向朝廷交一分钱,而贫苦的农民却要负担极为繁重的税赋。这种巨大的不公平持续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威胁到了王朝的延续。

▲雍正通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雍正直接向所有官僚宣战,要求他们上缴与他们财富相称的税赋,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但是此令一出,几乎所有官员都反对,就连平常道貌岸然,生活俭朴的清流也出来反对。那些贪官反对还好理解,可为啥清流也反对呢?清流反对的原因不是因为钱,而是一种有知识就应该高人一等的观念,清流们认为读书人就该和老百姓不一样,就该比老百姓高一等,如果实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那读书人岂不是和没受过教育的愚氓一样了。如果说欧洲中世纪是血缘导致的不平等,中国古代则是知识导致的不平等,在文人们的观念中,有知识的就该享受特权,统治没文化的愚民,愚民交税出血天经地义,而读书人作为精英就应该与屁民不一样。这种观念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依然如此。一个文化较低的百姓与一个文化水平高的人在人格上依然是不平等的。

▲雍正帝先农坛耕作图

二、摊丁入亩,减轻穷人负担

雍正另一项重大的改革,就是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这又是一技重磅炸弹。摊丁入亩,即将税赋中按人丁收取的丁银摊派到土地负担中的地银去,大大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要知道,清初的税收制度沿袭明朝,除了收取按照土地多少收取的地银外,还要收取按照人口多少计算的丁银,丁银的大致意思就是不管你是穷人富人,家里有几口人,就交几份钱,按人头多寡来收税。这种人头税无疑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富人养8个孩子的代价能和穷人一样吗?富人交了8个人的人头税,不过是九牛一毛,无伤大雅。而穷人交了这8份钱,可真是要活不下去了。

雍正的这项改革,直接取消了人头税,以后全都按照土地多寡来收税,这对于穷人来说是减轻了负担,但是却损害了富人的利益。本来摊丁入亩只是征那些没有功名的地主家的税,但是由于与此同时实行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结果等于一下子,富裕的官僚阶层一下丧失了两项特权。这么一来,文人们对于雍正就更加忌恨了。

▲清朝的官员

三、开豁贱籍,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如果说前两项还仅仅是在经济上促进社会公平,那么开豁贱籍就是从法律上促进人人平等,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在雍正以前,法律上一直将百姓分为良民和贱民,良民理论上拥有人身上的自由,可以自由从事职业。而贱民则从一开始就被限定了职业,永远不得摆脱身份。雍正五年,皇帝指出:为了移风易俗,应该取消山西的乐户,浙江的惰民,徽州府的伴当,宁国府的世仆的贱籍,使他们成为良民,按照雍正自己的话说就是:“应予开豁为良,俾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雍正所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各地的贱民,他们世代没有人身自由,只能充当固定的职业。比如山西的乐户,就被编入乐籍,代代只能从事歌舞吹打,世代为乡绅服务。再比如浙江的惰民,只能从事卑微的职业,男人只能充当婚礼中的帮手,女人则只能充当喜婆,且被禁止与良民通婚。还有伴当世仆则是世代给富贵人家做仆从,没有人身自由,只能任劳任怨,永远为他人效力。

雍正的改革,彻底废除了这项类似于奴隶制的残留,保障了底层人民的利益,给了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不得不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清朝版图

四、被官绅阶层抹黑的雍正

雍正的几项改革虽然件件利于底层民众,促进了社会公平,但是却得罪了所有的官绅阶层,而遗憾的是,把握笔杆子,去记录历史恰恰是这些有知识的文人。他们一方面用藏头诗的方式来暗讽雍正,一方面大作野史小说,嘲笑诅咒雍正。雍正之所以开启文字狱,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你总不能以反对改革的名义处罚官员,那只好以这种反清复明、形同谋反的大罪来治人。

其实想一想就可以推出,文人们所谓的反清复明绝不是真话,当年满清入关逼他们剃发易服,他们都认了,服从了这么多年的统治,怎么突然又怀念起明朝来了?你要是这么有骨气,早就反了,对于那些文人来说,反清复明是假,不满雍正削弱官绅特权才是真,他们只是借怀念明朝来表达对雍正的不满。

讽刺的是,虽然雍正的改革最受益的就是底层民众,但由于底层民众文化水平较低,而且并不团结,所以并没有什么大的支持,更没有将雍正的改革记录下来。而官绅阶层们作为有知识的阶层,则始终掌握着话语权,在之后的野史和艺术作品中,雍正要么被吕四娘砍了头,要么被甄嬛气死,总之都是不得好死。而无知的百姓也不断传播着文人们制造的谎言,将雍正视为最大的暴君。一代少有的替民做主,厉行改革的君主就这样被无知的人民扔进了垃圾堆里,成为了皇帝的反面典型,不知雍正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雍正帝书法

不过另一方面,雍正的名声虽然臭了,但是清朝却因为他的改革而又延续了很多年。雍正死时,国库存银达到6000万两之多,清朝的国力空前强大。乾隆继位后,除了废除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外,其他的改革基本予以保留,而清中后期的盛世和人口暴增也都和雍正摊丁入亩的政策有关,如果没有雍正留下的这些改革成果,估计清朝的国力,早就被乾隆他老人家败光了。

雍正被抹黑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人,一个事件,一定要有着自己的判断,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否则,就只能在恶意的引导下误杀好人,将伟大的政治家贬为无恶不作的暴君,进而沦为自我麻痹的笑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7 00:46:3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乾隆对雍正政策的推翻,清朝衰落的隐忧
...嫡,康熙为了稳定朝局,对朝廷之上诸多问题进行妥协。雍正登基后,立即改革时弊,其中,雍正在3个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成就:第一、清缴户部亏空;第二、治理贪腐,第三、实施官绅一体当差
2023-10-03 15:52:00
《雍正王朝》中雍正是个憋屈的好皇帝,那历史上雍正到底如何?
对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来说,雍正在中国历史上二百余位皇帝当中,他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若以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眼光来看,中国历史上没有绝对的明君,像唐太宗、宋仁宗
2024-02-24 08:04:00
...途。他几乎和鄂尔泰一样,在康熙朝为官默默无闻,直到雍正登基后,田文镜才开始显露他的才干,并很快成为“模范督抚”之一。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受命告祭西岳华山,途经山西时
2023-11-27 04:04:00
邬思道如果放弃“半隐”,而选择当官,结局会如何
...如果放弃“半隐”,选择当官,哪怕是选择继续在幕后给雍正当谋士,就会这样:第一,科场舞弊,邬思道一分析,雍正就知道幕后主谋是弘时了。第二,整顿旗务,八旗不愿意自力更生,把分的地
2023-10-15 16:06:00
康熙乾隆都爱“下江南”,为何雍正却没有?
...道喜欢历史剧的剧迷是否曾好奇,任期夹在这两人中间的雍正,为什么几乎没有“下江南”的故事呢?背后或许与他的性格有所关联。▲雍正在历史剧中的形象。(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摊开雍
2022-12-19 15:41:00
雍正皇帝一心为江山图治,哪管身后的骂名
康乾盛世的133年里,雍正十三年被两个存在感极强的帝王夹在中间,就像盛世画卷里的一段阴影。在1999年的历史大剧《雍正王朝》之前,各大影视作品中的雍正基本都是反面人物。阴晦、狡诈
2023-01-17 23:16:00
雍正登基为何有那么多人恨他?
雍正,仅仅从一个帝国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他是一位帝国时代最具管理才能的,也是最勤奋的帝王,没有之一。如果不是雍正的一系列改革,满清早就亡了。就是这样一位,承上启下,对老百姓来说是很
2023-07-10 07:54:00
雍正花10年做了3件事,乾隆登基后全部推翻
...胤禛确实很有能力,这也是康熙最后选择他继位的原因。雍正帝登基后,他的第一任务就是收拾康熙留下来的烂摊子。如果收拾不好,清朝怕是要提前走下坡路。雍正是个勤劳的皇帝,这一点毋庸置
2023-03-01 19:31:00
清代的雍正帝为何被某些人认为是清代最出色的皇帝
雍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个皇帝,他在清朝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他在担任皇帝期间有两件事是最让人称道的,一个就是他对于处理政务的勤奋,一个是他实行的
2023-06-29 21: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谓“山水精神”?如何领会“象外之意”?山水,远超自然景观的有形之身,蕴藏中国文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何谓中国人的“山水精神”
2025-04-03 11:23:00
菏泽,这座镌刻着千年牡丹魂的芳华之城,自唐宋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牡丹王国。当春风唤醒百亩花田,姚黄魏紫次第绽放,菏泽便成了流动的国色天香诗卷
2025-04-03 11:47:00
历史上的今天 | 中国近代女画家陆小曼逝世
陆小曼(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名眉,江苏常州人,出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女画家、社交名媛。陆小曼师从刘海粟
2025-04-03 12:39:00
描摹,另一种祭奠
大众网记者 孙顺科 邓慧慧 宁晓洁 威海报道清明节前,走进背倚青山的荣成市革命烈士陵园,百余级台阶引向肃穆的纪念场馆与烈士陵墓
2025-04-03 10:53:00
曾国藩给咸丰帝上了一道折子,惹恼了皇帝,肃顺却告诉他好事将近
爱新觉罗·肃顺,此人在道光,咸丰帝在位期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臣,尤其是到了咸丰皇帝的时候,对于肃顺更是信赖有加,每每有军国大事之时
2025-04-03 10:55:00
重温英雄故事 缅怀革命先烈丨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初级中学举行《热血》情景剧展演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4月2日上午,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初级中学举行《热血》情景剧展演,借清明之际重温英雄历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2025-04-03 08:59:00
徐则臣:大运河勾连了历史、现在和未来
近日,根据徐则臣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落下帷幕。也是从3月起,徐则臣正式升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2025-04-03 09:53:00
南宋孝宗赵眘的精彩人生
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赵伯琮,后改名赵瑗,赐名赵玮,字元永,籍贯秀州(今浙江嘉兴)
2025-04-02 21:57:00
曹操临终前的遗憾,竟然是没有把这四个女人收入自己的后宫
曹操一生喜好人妇寡妻,这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事情;为了秦宜禄的老婆杜氏,还惹得关羽极不开心最后离曹而去;为了张绣的婶娘坑死典韦和曹昂
2025-04-02 22:20:00
家训:内外兼修的智慧(读书有味)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韩 昇《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清明时节,人们在缅怀与追思中
2025-04-03 06:12:00
冲冠一怒为红颜:得知初恋女友被人强奸,男子愤怒之下杀死强奸犯
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事情,当年李自成起兵,从吴三桂手上抢走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2025-04-02 14:20:00
传世名剑“七星龙渊”:持有者皆王孙贵胄,唐朝后便下落不明
引言宝剑,是中国古代尚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曾写下了关于宝剑的名篇,譬如郭震的《宝剑篇》:“昆吾铁冶飞炎烟
2025-04-02 14:27:00
北宋有八十万禁军,为啥却被几万金兵灭掉?原因让人尴尬
在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林冲曾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宋禁军人数众多。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北宋军力如此雄厚
2025-04-02 14:37:00
菏泽,这座镌刻着千年牡丹魂的芳华之城,自唐宋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牡丹王国。当春风唤醒百亩花田,姚黄魏紫次第绽放,菏泽便成了流动的国色天香诗卷
2025-04-02 17:15:00
鲁网4月2日讯清明节前夕,74岁的莫洪文在家人的期盼目光中,整理着装,自重庆市梁平区出发,准备去“看望”四伯。目的地是1400多公里外的泰安市宁阳烈士陵园
2025-04-02 19: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