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如今,桃和桃花会经常与桃色新闻、桃花运等负面词联系在一起,但在古代,桃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桃的衍生品产生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象征美丽与爱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如象征长寿,把桃称为:寿桃、仙桃、蟠桃、玉桃。《神农本草经》就这样描述桃:“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而且桃还认为能驱邪等。可见,中国人民对桃的情感非同一般。那么,中华民族借助桃表现某种愿望、理想、情感、精神的文化内涵是怎样形成的呢,以唐宋元明清为例,深入分析,就能加深我们的认识。
一、在食用方面的喜爱
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文化中,吃文化是其他文化的基础。桃在中国古代有崇高的地位,首先与它的食用是分不开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了蟠桃,越吃越觉得好吃,为了蟠桃不惜大闹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可想而知这蟠桃的味道是有多美味了。南宋时还有记载南宋人用蟠桃做蟠桃饭的事--“采山桃用米泔煮熟,漉置水中,去核,候饭涌同煮顷之,如合饭法”。
桃在我国至少有3000年的栽培历史,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懂得使用嫁接法种植桃树,柳宗元在《郭橐驼种树书》中就记载了桃树分别嫁接在李树、柿树、梅树、杏树时分别结出不一样桃子的事。桃树不仅果实可以食用,连叶子等其他部位也可以食用,明朝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里对桃能服用医治疾病做了总结,桃实、桃仁、桃花、桃叶、桃茎等无不可以当成药物。桃的果实既美味又能治病,声誉想不好都难,难怪那么深受老百姓喜欢,被奉为“寿桃”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宗教信仰方面
唐宋时期,人民对桃的宗教信仰意识依然活跃,人们会把桃的异常生长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新唐书五行志》就写有:有毛桃树生李子,国主殃。认为唐朝皇室姓李,木生异实,这个国家就要完蛋。他们认为桃子的不正常生长是对天子的警告,遂利用桃子不正常的生长现象,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来劝诫统治者实行仁政。唐朝时盛行佛教,人们认为桃为仙物,与佛门有缘,不管何人何身份只要吃了桃子都能成仙成佛。这就使得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加崇高。
桃能驱鬼避邪、长寿的观念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在唐宋元明清更在民间传承下来,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文人用小说的形式描述传播,更是让老百姓对这种观念深信不疑。明朝《蟠桃会》、《西游记》更是把桃作为仙果、寿桃的喻义深深植入老百姓心中。桃能辟邪的观念还体现在饮食习惯上,在古代认为用桃子煮成汤,饮用可以驱邪,祈求身体健康。
唐诗宋词里经常提到的“桃符”就是被认为能辟邪的东西。桃树被宗教信仰神化后,在民间还产生了许多禁忌,如:房屋附近不能栽桃树、合婚避免犯桃花等。从桃枝到桃人,再到桃板,再到刻有神茶的桃子符号,再到春节对联,这是一个由形象化向抽象化、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演变过程,一个春联本身并不是桃木做的,但人们仍然把桃符当作春联的昵称,这说明春联和桃符在避邪的抽象意义上是一脉相承的。桃在宗教礼仪中的神权地位,使得桃从一种水果慢慢衍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内涵。
三、受文学作品的影响
桃花在文学作品中可作为美人、美好春光的意象。唐代,桃花以其繁盛、生命力无穷的特点,与唐代人审美情感达到了高度的一致。这就引起了一些满怀信心立志建功立业的文人在满足对桃花感性审美享受的同时,更多地进行了理性的审视。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从此,桃花便象征着爱情,人面桃花成了固定搭配。而吴融《桃花》“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则写出了桃花的青春靓丽、生机盎然,暗寓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把桃花的寓意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寓意远离纷扰、与世隔绝的乌托邦的意象。试想一下,桃花源那里生活富足,民风淳朴,没有战乱,没有苛捐杂税,没有世俗的纷纷扰扰,这是多少文人墨客神往之处啊。
明代唐寅自己在一座坞上种植了大片桃花,在其诗《桃花庵歌》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更是把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日常生活的描述提炼到精神层面上。桃花与“逃”同音,具有隐逸之意,更体现了追求自由、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宝贵精神。
四、结语
桃文化是中华民族对桃从其生物特征的认识、归纳、总结,升华到民族的某种情感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探索的过程决定,另一方面是由特定的社会风尚赋予其特定的精神层面决定的。桃代表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今天研究桃文化,应该吸收它可取的东西,造福人类。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应防止封建迷信抬头。研究、传播桃文化时就是要分清其良俗陋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桃文化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传统风俗上还是文学中,中国人对桃树、桃花都有着特殊的感情,相信这种传承了数千年的感情还会一直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金宝忱《浅析中国桃文化》
徐茜、周武忠《桃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16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