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合肥日报
从合工大的西门走出时,正是华灯初上,西门的这条不宽的路一下子变得车水马龙,校门口挤满了拖着行李箱报到的新生——又是一个开学季到来。
这条不宽的路就是宁国路,它最北面与芜湖路相连,尽头就是安徽省图书馆。
好吧,让我们从这里出发,在宁国路上南行,找寻深刻的印记。
走过的第一站一定是宁国新村。这个看起来与其他小区类似的小区里,居然和一位著名的合肥乡贤——包拯有关。
至今,在合肥的包拯后裔中还有这样的说法:不要庐州府一转,只取护城河一段。
据说,当年包拯告老还乡时,宋仁宗见包拯居官清廉,家境贫寒,为解决包拯一家的生计,宋仁宗欲将整个庐州城封赏给他,但包拯坚辞不受。最后在宋仁宗的坚持下,包拯才接受了庐州城郊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这便是“只取护城河一段”的来历。包拯请人清理杂草、淤泥,并叮嘱包家人在护城河中种藕、养鱼,将这段污泥淤塞的护城河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段护城河就是如今的包河。
从那以后,包拯的长房子孙便在这里生活,他们担负着守祠护墓的重大责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攻进合肥,为保住包家的血脉香火,包公后裔不得不“跑反”逃难,许多长房子孙流离失所,造成现在包氏家族散居全国甚至海外的现状。
1954年合肥发大水时,居住在护城河一带的这支长房子孙又一次集体搬移,这一次他们搬到了旗杆郢,位置就在今天的宁国新村一带。
《合肥市地名录》记载:“解放前此村有座庙,庙前有旗杆,故名旗杆郢。”旗杆郢在合肥城改中被拆迁了,新建的包河区宁国新村里特意为旗杆郢23户包拯后裔盖了一幢楼房,这栋楼也被大家习惯称之为包家楼。随着包氏后裔人数越来越多,全部留在这里已经不现实,一些支系离开合肥到全国各地谋生,还有一些包氏后人去往海外发展。
1984年《合肥晚报》记者赵泉老师率先披露了包公遗骨迁葬的往事,那次报道,引起了高度关注,最终促成了包公墓的修建。
2008年清明前夕,我在《合肥晚报》策划了一场清明公祭包公的倡议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经过媒体动员报道,清明这天,由包公后裔、媒体记者以及热爱包公文化的合肥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在包公墓前举行了一场清明公祭包公的盛大活动。这以后,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顺利成立,开始系统地发掘、搜集、整理包公资料……合肥包公精神的研究开启了新局面。两代媒体人为传承包公精神、弘扬包公文化尽力尽责。
再一次路过包家楼,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五年。我依然无法忘记与包公后裔接触的点点滴滴,忘不了曾发誓要将自己的下半辈子贡献给传承包公精神事业的包训安会长……也就是在包家楼这里,我看见了包公后裔保存的完全不同的清秀、儒雅的包公画像——据说,这是最接近包公真面目的包公像。
从一环路天桥横穿马路,就进入了有着醒目标识的宁国路龙虾一条街。在这条街诞生前,小龙虾只是大排档上的廉价食品。龙虾一条街集中了合肥最有名的龙虾品牌,在这里,你可以尝到各种烹饪方法制作的美味龙虾。红烧、十三香、清蒸、蒜蓉……相似的烹饪方法,由于独特的卤料,口味千差万别,然而都是一样的美味。合肥龙虾名气之大也出乎我的意料。一次,我们承办了一场全国性的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来宾居然大都知道合肥龙虾,真是大名鼎鼎。
如今,一进入5月,红彤彤的龙虾就骄傲地在美食排档竖起硕大的钳子,成了自带流量的网红。有人说合肥美食的招牌是臭鳜鱼,其实,对合肥人而言,这来自皖南的河鲜不及龙虾的认可度高。
沿着热闹的龙虾街继续前行,一座名叫罍街的美食集中区以另一种形式带来惊艳。罍,据说是古代的一种盛酒的容器。当朋友聚会酒喝到一定氛围时,合肥人会说“炸罍子”。取这样的名字,用意自然清楚了。
宁国路,这条普普通通的南北走向的路,在初秋中与我再一次邂逅。在璀璨的灯火中,感受小龙虾的美味诱惑,在包家楼寻一段过往的历史,然后就这样悄悄地融入芜湖路的繁华,仿佛一本翻看的书页又被轻轻合上——城市的夜色早已阑珊。
■文/胡晓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7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