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福建屏南:党建领航,让古村留住诗和远方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05-29 12:11: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甘叶斌 詹妙珠

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低矮的古屋错落分布于溪流两侧,青石巷里各色的花朵竞相绽放,精致的咖啡屋、小酒馆、客栈掩映其中……龙潭,这个把艺术的浪漫融入生活的古村,每年吸引着超过30万名的游客前来“打卡”。

然而,就在几年前,龙潭村还是一个“空心村”,村内颓垣败壁,巷陌芳草凄凄。

昔日的“空心村”如何逆袭成如今的“网红村”?近年来,屏南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不断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以高效党建引领凝聚高质量人才,以高质量人才驱动乡村创新性发展,让古村在振兴的路上既有人间烟火,又有诗和远方。

群凤来栖 古村重焕生机

龙潭村隶属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坐落于鹫峰山脉中段的山岭间,村庄于明朝肇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曾经茶盐古道的必经地,龙潭村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明清古建筑120多栋,并孕育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红粬黄酒酿造技艺”和“四平戏”。

闭塞的环境、落后的生产,使得龙潭村村民陆续外出打工或举家搬迁,原本户籍人口1400多的村庄仅剩百余名老弱幼童留守。

人口流失,古屋破败,文化式微,传统村落面临着凋零的危机与考验,农耕文明的赓续延绵亟需新的思路与机遇。

“空心化”的古村谁来振兴?如何振兴?

屏南县把文创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破题”的切入点,率先在龙潭、漈下、双溪等传统村落启动文创计划,制定出台《文化名家和文化创意人才遴选办法》等引才措施,请来文创“高人”策划主持文创项目,推行老屋“认租15年”“工料法”等运作模式对古屋修旧如故,引进时代“新人”来屏驻创,实施“文创种子”“屏智回归”等工程,召回本土“亲人”留村兴业,构建起“三创三引”的人才政策体系。

在人才政策的牵引下,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集聚龙潭,他们将村里闲置废弃的古屋打造成图书室、咖啡厅、音乐吧、小酒馆、客栈等文创空间,运用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向外推介龙潭的生活与生态,组织开展油画教学、歌曲创作、影视拍摄、艺术展览等各类活动,并通过设计外包装、网上营销等手段赋予农产品新价值,用自身“爆点”引流增量,催生出文创旅游、研学康养、直播带货、餐饮住宿等新型业态,将龙潭村带入了数字时代的潮流之中,让沉寂许久的古村走出落寞、重现生机。

“2017年,我们第一次来屏南考察时,就对屏南的人才政策和龙潭古村的美景‘动心’了。”胡文亮是最早一批入驻龙潭创业的新村民,同时也是宁德市“天湖人才”、屏南县特支文创人才,如今他和妻子经营的酒馆生意蒸蒸日上。

“高人”助力、“新人”到来、“亲人”回归,短短几年,龙潭村新老村民数量增至800多人,120多栋古屋全部活化利用,各类艺术共享空间多达30来个,民宿餐馆共有50多家。

组织优化 汇聚发展合力

文创的“火种”成功点燃。人来了,村活了,但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

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居环境治理难度增大、基层矛盾纠纷增多、旅游秩序维护任务重等问题日渐凸显,龙潭古村的发展亟须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来掌舵领航,新老村民的福祉亟待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来谋划推进。

2021年,屏南县以换届为契机,大力引导外出经商人员、致富能手、本土大学生等回村竞选任职,并在龙潭村创新成立新村民小组、增设新村民副主任专岗,为龙潭村选配了一支有能力、想作为、敢担当的领头雁。同时,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职、同类归并、减员增效”的原则,将龙潭村“六大员”由原来分散的20个“小岗”整合成6个“大岗”,人均月工资从原来的319元提高至2266元,队伍平均年龄从46岁降至37岁,使“六大员”真正成为村主干的左膀右臂。

“我们这届班子里既有致富带头人,又有大学生,整体战斗力变强了,特别是新村民的加入,对村庄治理起到了重要的‘调和’作用,同时,整合后的‘六大员’也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强劲的助力。”连任两届龙潭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孝镇深有感触地说。

此外,为了解决龙潭及周边村庄存在的发展不平衡、资源整合利用难、承载能力有限等瓶颈,屏南县打破农村行政壁垒,按照“组织一体设置、工作一体谋划、制度一体完善、活动一体开展”的原则,联合龙潭、三峰、四坪、墘头4个村成立了龙潭片区党委,让文创的“火种”加速蔓延至其他村庄。

片区党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实行组织共建、产业联兴、治理联抓的工作模式,以龙潭村为核心区和承载区、其余村为配套发展区推动文创产业抱团发展,整合资源实施村道改造、文化广场修建、小学复办、卫生所整合、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统筹力量举办片区开酒节、戏曲节、文创集市、原创音乐会等文艺活动,进一步优化片区公共服务供给,让各村更加宜业宜居。

有了片区党委的引领和保障,村民们守着田园风光过上了现代都市的诗意日子,扎根村里的念头更坚定了。“春节期间,我靠卖油饼,日收入最高能达2000多元。”村民张礼球笑得合不拢嘴,75岁的她从未想过有一天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人气”足了、“文气”盛了,龙潭片区的“财气”也更旺了。2022年,龙潭片区共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创收2000多万元,片区各村平均集体经济突破45.5万元,其中,龙潭村村财收入达65.2万元。

人才特聘 积蓄创新动能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唤醒古村,龙潭片区因人才创新而“复兴”,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继续保持领跑?必须持续加载人才“引擎”,不断打造人才高地,努力积蓄片区创新发展的动能和优势。

2022年以来,屏南县秉持“实用即人才”的理念,打破部门、行业、体制等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开展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面向社会各界公开招募首批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61名,其中服务龙潭片区16人,并通过精准匹配其服务项目,为驱动片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智库类特聘指导员挑起乡村振兴“参谋长”的担子,以龙潭片区为策源地和先行区,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策划生成“屏南800”生态公共品牌并衍生出“我在屏南有亩田”子项目,推动农村“三变”改革落地实施,启动全国首个“云村民”计划促进城乡要素“破圈”流动,立体开发空间生态资源发展“暗夜经济”,有效唤醒了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将“绿水青山”变现成“金山银山”,为古村现代化开辟了新方向新途径,推动龙潭片区跃上乡村振兴2.0版本。

特聘指导员还积极链接高校院所、社会组织、企业团队、行业协会等各方资源,依托片区内党校、众创空间、乡村振兴研究院等阵地,组织发起全国首个“乡村访问学者计划”,成立首个县域新农人联盟,筹办乡村振兴大讲堂、硕博研习营、研修班、沙龙等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能人巧匠关注并参与乡村建设,将龙潭片区打造成屏南乡村振兴实践的展示窗口,成了各类人才的聚集地。

在特聘指导员的助力下,龙潭片区发展硕果累累,片区各村分别荣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第三届小镇美学榜样”、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等多项称号,并被中央广电总台农业农村频道选定为“乡村振兴观察点”。

“党建引领下的人才创新和顶层设计下的组织优化,不仅是龙潭片区,更是一个个屏南传统村落的‘蝶变密码’,我们将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越来越多的村庄乡愁可寄、振兴可期,留住诗和远方。”屏南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29 13:45:2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乡村行·看振兴)正“柿”好时节  福建屏南乡村旅游持续升温
...屋后,随处可见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映衬着黄墙黛瓦的古村落,分外喜庆可人,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初冬的乡村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柿”情画意。喜“柿”成群美如画的四坪村。叶陈芬 摄
2023-11-22 17:01:00
梧林村的“新生”是一个缩影
青山环绕,山涧淙淙;古村新韵,文脉悠悠。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自2012年起,我国先后分6批将8155座村落列入“中国
2023-05-29 00:05:00
...里人“返乡”,喜欢乡村生活的人“赶来”,许多沉寂的古村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助推乡村振兴新路。转变发展理念,古村旧厝由
2023-11-14 18:07:00
...县传统村落龙潭村、漈下村进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当地古村落保护、“文创+”产业发展情况,旨在挖掘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和人物故事,推出一批网友喜闻乐见的网络作品,以微观
2023-02-23 06:55:00
福建屏南“拼经济”:建设三个产业发展基地
...建首个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屏南加强自然生态、古镇古村、特色农业、红色文化等资源整合,构建以“白水洋·鸳鸯溪”为核心,双溪、龙潭、仙山牧场等为支点的“1+N”多元融合发展格局
2022-12-22 16:33:00
...制创新助推屏南乡村“新”振兴福建屏南县在乡村治理、古村落保护利用和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有效激活乡村活力、兴旺农村业态、推动人口回流□ 甘叶斌福建屏南县山清水秀,散
2023-08-07 00:15:00
【发现最美 你评我论】福建宁德:乡村振兴新样板 “破木屋”变成了“黄金屋”
...王杰臣):福建宁德的大山中,有座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龙潭村。一段时间以来,因为交通闭塞,人均耕地少,这里的村民只能选择外出打拼或举家外迁,原有1400多人口的龙潭村,
2023-02-19 07:01:00
福建宁德:引凤筑巢 “弱鸟”如此腾飞
...四坪村的柿子树带着老村“火”了一把。土墙黛瓦,老树古村,暮霭沉沉,炊烟袅袅,成片柿子树上挂满红果,如诗如画。“四坪喜柿”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最高峰时古村单日车次8000辆左右
2024-08-20 17:07:00
福建屏南:黄酒文化引游客来
...承为主线,通过“黄酒文化+”的多业态组合,大力融合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和黄酒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北墘黄酒产业品牌,做精做优乡村旅游,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
2023-04-21 19:27: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菏泽职业学院雷泽湖校区正式揭牌启用
大众网记者 刘震亚 菏泽报道9月7日上午,菏泽职业学院雷泽湖校区正式揭牌启用。菏泽市政协副主席、菏泽鲁西新区党工委书记朱中华
2025-09-07 19:06:00
【天眼问政】贵阳城区盲道“难行”,市政部门:核实后整改
近期,“天眼问政”栏目收到网友留言,贵阳市老城区多处盲道存在问题,如盲道被占用、盲道建设不完全、盲道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2025-09-07 23:23:00
酒博会,快来遵义馆解锁酱香味
9月9日,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将在贵阳开幕在酒博会期间遵义市商务局会同遵义综保区于9月9日至9月13日在贵阳市国际会展中心4号馆开展遵义市“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宣
2025-09-07 23:54:00
【天眼镜像】秋日限定!遵义各地栾树进入最佳观赏期
9月,遵义各地栾树迎来最佳观赏期,枝头花果交织成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拍照,定格这份秋日限定美景
2025-09-07 23:55:00
全国影响力媒体齐聚怀化,共探五溪大地文旅发展新篇章
9月7日,“福地怀化 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正式启幕。来自北京、济南、杭州、广州以及香港等地的主流媒体总编辑
2025-09-07 23:58:00
亳州举办中医药养生文化集市
大皖新闻讯 夜幕初垂,亳州建安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欢笑声和草药香,推拿师傅的掌根在市民肩颈间游走,刮痧板下泛出点点红痕
2025-09-08 00:03:00
一条江,穿过贵州重峦叠嶂间藏着的无尽宝藏,浩荡东行,汇聚粤西粤北的庞杂河网,冲刷出经济繁荣的珠江三角洲。一段路,连接贵阳与广州
2025-09-08 00:25:00
80余件贵州残疾人非遗文创作品将在故宫展出
记者从贵州省残联获悉,“积善贵州 非遗之光”贵州省残疾人非遗文创作品展将于9月12日在北京故宫开展,84件出自贵州残疾人绣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之手的文创作品将进入故宫展出
2025-09-08 00:26:00
元氏县司法局开展妇女合法权益法治宣传活动
河北新闻网讯(闫婷婷)近日,元氏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在槐阳公园开展妇女合法权益法治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热情地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资料
2025-09-07 14:36:00
石榴花开任城暖 团结枝繁代代传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日,南苑街道南新街社区开展“石榴花开任城暖 团结枝繁代代传”宣讲活动。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用通俗语言阐释“平等
2025-09-07 15:04:00
菏泽市举办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
大众网记者 张迪 菏泽报道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之际,为深入弘扬慈善文化,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的热情,9月7日,菏泽市在市慈善文化主题公园以“汇聚向善力量
2025-09-07 16:19:00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周媛 罗慧)九月伊始,56名干部参加茅箭区委党校“2025年中青班”培训。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优秀人才带着各自的经验和思考
2025-09-07 17:29:00
河北新闻网讯(苏保旭、翁靖楠)9月3日上午,秦皇岛市海港区党员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2025-09-07 17:35:00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8月28日至29日,秦皇岛市邀请冀东抗日名将后代,先后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和市文化广场举办了两场报告会
2025-09-07 17:36:00
黔西:晒秋图景美如画
时下,正值贵州省黔西市种植的玉米、高粱、辣椒等农作物丰收的时节,当地农民抢抓农时和晴好天气抢收、抢晒,乡村处处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晒秋图景
2025-09-07 1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