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自古以来,皇位继承都是极为重要的。储君制度是古代皇权能够稳定继承的重要约束,自商周时期产生的嫡长子继承制,该制度所具有的稳定能力,能够很好地稳定皇权的传递,减少皇子之间争夺权力的事件发生,是故为西汉所沿用。
但是自从这一制度实行以来,“立嫡”还是“立贤”成为亘古不变的争议。在古代,皇帝立了太子后,经过时间的考验对太子产生不满,产生废黜这一想法也是历朝历代都有。
比如历史上的西汉,许多皇帝都起了废黜太子的心思。但都没有如意,除景帝以外,大部分皇帝的废黜计划都没有成功,诸帝“欲废太子而不能”现象在西汉一朝较普遍。而这一局面是如何造成的,需要我们走进那段历史,从各个方面探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立太子这一储君制度是怎么来的呢?
从史料来看,储君制度大多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秦始皇宣称可以世世代代坐稳江山,但是始皇未立太子,叔孙通所言:“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秦帝国的迅速灭亡,使西汉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意识到早立储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早早的确立储君对政权的延续、消除内乱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西汉皇位继承制度,学者们的研究颇为丰富,在《中国皇帝制度》中认为汉高祖时预立太子、立嫡长制已被确立起来,而且已成为一种公认的皇位继承原则。并且西汉遵从了从西周继承而来的立嫡长制,但有一个形成和确立的过程,其大体形成于西汉初年。
二、西汉诸帝为什么“欲废皇太子”?
1、“子”不孝父
这个“子”主要指的是太子,太子与皇帝性格不同或政见不合是废太子的主要原因。秦汉时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皇权下,国家的发展对君主的个人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西汉诸帝在嫡长子原则下,以嫡长子为皇储,当“立子以嫡”的原则和皇帝对太子的“重贤”原则发生矛盾时,便会产生皇帝想废黜太子的现象。
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立六岁的嫡长子刘盈为王太子,高祖五年立为皇太子,但是随着太子年龄的增加,刘盈仁弱的性格越发突出。《汉书,惠帝纪》中评价惠帝:“赞:惠孝惠内修亲亲,……可谓宽仁之主。”
这类史料比较客观地评价了惠帝宽仁,仁弱的性格特征。但是这与其父刘邦的性格迥异,因此刘邦数叹太子的不类己,多次举行廷议废黜太子。
除此以外,刘据、刘骜等西汉太子也是因为成长过程中没有达到皇帝的期待,认为“子”不孝父,才让皇帝起了废黜的念头。
2、庶子更类己
西汉皇帝大多能以嫡长子继承制来立太子,凭借皇后的身份高低来判断其是否具备太子的资格。因此,是否具备皇太子身份是以生母地位尊卑来进行判断的。皇帝确立太子后,随着皇帝宠幸别的嫔妃,渐渐疏远皇后母子,想另立别的嫔妃之子为太子。
皇帝对别的嫔妃和皇子的宠爱日盛,难免会使这些皇子和嫔妃对太子之位产生觊觎之心,皇帝本人也数次表露过想更换太子的心思。因此增加了庶子和受宠的嫔妃争夺皇位的动力。
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下,汉高祖、武帝、宣帝、元帝所立的太子仅仅是凭借嫡长子身份而被立为皇太子的,而且四帝立皇太子时太子年龄较幼:刘盈七岁、刘据七岁,刘骜四岁。太子长大后,没有达到皇帝心中预期的培养目标和才识水平,难免让皇帝心中产生巨大的落差。
随着皇帝个人喜好的变化和太子的不断成长使得皇帝与太子矛盾逐渐增多,皇帝遂产生更立太子的念头,皇帝认为自己所立太子和自己相差甚远,在性格和处事能力方面完全不符合作皇帝的标准,甚至有的行为背道而驰,高祖、武帝、宣帝认为所立的太子“不类己”,而庶子中却有更加优秀的“类己”者。
高祖倾向于将皇位传于“类已”的赵王刘如意、宜帝喜爱淮阳王刘钦、武帝偏爱少子刘弗陵、元帝屡次欲以定陶共王代太子,四位皇帝根据个人情感偏好都欲以更合适、优秀的呈子来更换已立的太子。
三、又为什么“欲废太子而不能”
1、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束缚
首先,西汉继承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制度在西汉一朝得到了很好的维护。拿刘盈举例,他是进入帝制时代以来首位被确立的皇太子,其地位的稳固对西汉政治意义深重。因此皇权初期,西汉君臣对储君制度持异常谨慎的态度。
汉初,刘邦及其大臣重新确立了周代以来立长立嫡的古制,刘邦很早就确立嫡长子刘盈为皇太子。“太子者,君之贰,国之本。”
皇权建立之初,皇太子地位的稳定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刘邦廷议废太子时,周昌和太傅叔孙通进行死谏,认为国家的存亡和太子地位的稳定密不可分。因此在刘邦废黜刘盈时,刘盈的嫡长子身份成为废太子的强大阻力。
2、外戚势力的阻挠
西汉皇帝确立太子呈现早期化趋势,确立的太子岁数都较小,但是太子任期都长达十年以上,固定的皇太子身份和较久的时间为太子形成和培养自己的政治集团提供了条件。
西汉时期,外戚辅政很明显,凭借与皇帝的血缘关系、从正统出发又无篡权的外戚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强盛的外戚势力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太子集团的强大。
西汉的外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由外戚之助焉。”汉武帝时开始有内外朝之分,尚书台逐渐由原来一般收发文书职事发展为处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武帝后总是由外戚出任内朝官领袖。
当皇帝的母亲妻子成为外戚权力中心的核心人物后,她们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自然会提拔自己家里的人担任重要职务,掌握实权,外戚与皇权是密不可分的,与皇权是共同体。外戚作为皇亲国戚,在皇帝眼中更为亲近,自然比那些非亲非故的大臣受重用。
其中吕氏家族就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外戚家族,刘盈的舅舅是刘邦建国时的功勋大将,吕后的妹夫樊哙更是刘邦的得力助手。
因此在高祖欲废太子的时候,吕氏家族想方设法的阻止。武帝时期的卫氏家族和霍氏家族也与吕氏家族一样,权倾一时。所以后来武帝毅然消灭卫霍氏外戚,为废太子扫清障碍。
3、朝中大臣的干预
西汉皇帝欲废太子而又不能成功现象涉及高层权力集团的切身利益和政治前途,存在着很大的利益分配。为了保全太子之位,围绕在太子身边的人员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和力量来阻挠皇帝废黜太子,最终迫使皇帝放弃废太子的想法。
皇帝想废黜太子会牵涉出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涉及当时贵族集团的切身利益和政治前途,无论是朝中方面还是皇帝身边的近臣,都会为了所支持的太子候选人而使尽浑身解数。从皇帝想废皇太子而又不能现象可以看出西汉朝廷中复杂的政治斗争。
总结
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皇权确立之后,国家的发展和君王的素质紧密相关,对君主的要求水平提高。西汉统治者在“立子以嫡”约束下,当太子的确立与专制主义皇权下的“立贤”原则产生矛盾时,西汉诸帝对自己立下的太子产生诸多不满。
而皇帝又大权在握,受诸侯、礼制的束缚较小,并且部分宠妃外戚为庶子夺嫡添加了新的因素,使皇帝废黜嫡长子存在可能性,这些因素加剧了欲废皇太子的普遍性。
皇帝想要废黜太子时会面对来自各种不同方面的阻碍,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嫔妃为核心的外戚,外戚凭借与皇帝的亲情关系,从正统性上又无篡权的可能性,获得了帝王信任,外戚势力的强大,助长了太子势力的增长,给皇帝废黜太子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完善,嫡长子继承制度被秘密立储制取代。相比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秘密立储制度有其优势,不仅不再局限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身份限制,突破了“立嫡以贵”的原则,使诸皇子都有成为下一任皇帝的可能性。
而且由于皇储身份是不对外公布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子间为储位的相互残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局的稳定,另外,由皇帝一人决定储君,避免了外戚和朝臣等其他因素对皇储人选的干涉,有利于对继承人进行长期观察和考验。至此,延续了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到了清雍正时期才划上句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2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