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长势正旺的杞柳一望无垠,不远处几台柳条收割机与数十名工人齐上阵,一刻不停地收割。这几天,在东营区龙居镇西史村,杞柳正迎来收割的“好日子”,小小杞柳不仅为西史村筑就了生态屏障,也让村民们端上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龙居镇西史村依托毗邻黄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新发展杞柳种植50余亩,实现了“杞柳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眼下正值杞柳采收期,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打捆、加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咱村种杞柳已经有三年了,以前种植棉花收入低,改种杞柳后平均每亩产量能达4500斤,今年的市场价格在每亩3000多元,比传统农作物一亩高了1500元左右,为村民和集体都带来了很多收入。”西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永瑞介绍道。
杞柳的丰收也带动了当地杞柳编产业的发展,那一边杞柳基地陆续丰收,这一边柳编基地就开始了手工编织。收割后的柳枝只需要去皮、晒干,保持原生的状态就可以用在工艺品编制中。
“70年代,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柳编,多的是编织能手,每天都会有城里来收货的,编出来的筐子还出口到外国去呢!”柳编工作室内正忙碌着的杨汝针骄傲地说。
据悉,龙居镇杞柳编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当时人们就有用当地杞柳条编简单生活用品的习惯。在西史村杞柳编工作基地,工人们飞针走线,熟练编织,制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或绿色环保的家居用品。近些年国家支持建设“龙居湾西史洼民俗文化村”,西史村将原来的旧村委大院改建为“西史村杞柳编工作基地”,供村民们杞柳编织用,龙居镇当地非遗工坊也联合村委会为村民提供免费编织课程的培训,让村里闲散劳动力真正实现“家门口”创收。
“金杞柳”圆了致富梦,龙居镇现代农业发展也“蒸蒸日上”。围绕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近年来,西史村结合农地优势,大力发展杞柳种植产业,同时结合龙居镇“草柳编”非遗制作技艺,为村民打开第二道“致富大门”,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从单纯的杞柳种植,再到授人以渔的思路转变,更大、更完整的产业链正在黄河岸边的西史村逐渐展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5 05: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