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75年·75人 | 厦门作家何况:军营走出的作家为厦门立传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9-19 08:00:00 来源:厦门日报

75年·75人 | 厦门作家何况:军营走出的作家为厦门立传

何况与女儿何无痕。(记者 林铭鸿 摄)

75年·75人 | 厦门作家何况:军营走出的作家为厦门立传

何况因为入伍当兵来到厦门,并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作家之路。图为年轻时的何况。(受访者 供图)

75年·75人 | 厦门作家何况:军营走出的作家为厦门立传

何况与人合著的《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75年·75人 | 厦门作家何况:军营走出的作家为厦门立传

何况与厦门文史学者李启宇合作,撰写了首部厦门城市传记《厦门传》。

何光喜(何况)

何光喜,笔名何况,原籍江西婺源,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第十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已出版《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拥抱阿里山》《火柴大王刘鸿生》《把名字写在水上》《文园读书记》《在书香中呼吸》《厦门传》《婺源传》等著作二十余种。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文艺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厦门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走进历史,我们会发现厦门人从来都是开放的,拥有鲜明的海洋性格。”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郭睿)何光喜,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书写着时代的印记,也寄托着父母的期望:光喜不忧、光喜不愁。

这是一个朴素的愿望,但对于那个出生在江西婺源深山里的孩子而言,没有忧愁是最大的祝福。然而何光喜想要的不仅只有这些,他努力走出大山,幸运地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他亲身参与厦门的建设进程,伴随厦门经济特区一同成长,与时代一同“光喜”。

何光喜出人意料地成了作家“何况”,并以合著的纪实文学作品《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何光喜是迄今为止厦门唯一的获奖作家。2022年,他与厦门文史学者李启宇合作,精心撰写了首部厦门城市传记《厦门传》。这部35万字的纪实作品在外文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得到各方好评,为宣传推介厦门起到积极作用。何光喜说,这是他们对厦门这座城市的感恩之作。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到对文字的热爱

何光喜的老家是江西婺源一个叫泽山的小村庄,藏在崇山峻岭间,村口有一棵600多岁的大樟树和蜿蜒清澈的小溪,村民放牛、养猪、喂鸡、收割稻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

这种被人称为桃花源的景象,曾是他当时所能想象的全部人生图景。他想挣脱命运的枷锁,在学校努力读书,但因家中贫穷,身体瘦弱的父母努力劳作,仅能勉强养活7个儿女。初中毕业时,当老师在课堂上宣布完升入高中的同学名单,何光喜在掌声响起的时候嚎啕大哭——交不起学费,成绩优异的他只能就此告别课堂与书本。

浑浑噩噩过了两三年后,1979年,何光喜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从梦中惊醒,他梦到了已逝的父亲。在梦里,父亲对他说:当兵去,离开这座山。当年何光喜便报名应征,体检、政审顺利通过,在一个有月亮照耀的晚上,他被一列闷罐车拉到厦门部队当了一名炮兵。

那一晚,外面的世界向这个农村孩子打开了一扇窗,何光喜决心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留下来。当何光喜走进重启人生的旋转门时,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也正徐徐拉开帷幕。

军营生活比较封闭,当何光喜在一个周末第一次走进厦门新华书店中山路店,看到满架的书籍排山倒海般扑进眼帘时,他的大脑顿时一片空白——他从未见过这么多的书!那一天,他买回了《现代汉语词典》,也唤醒了他对文字的敏感。在训练之余,他一心一意读词典,当读到成语“马革裹尸”时,他想到勇士们正横刀立马、驰骋疆场;当读到“莺歌燕舞”时,他仿佛身临厦门植物园的天然画卷中……就这样寒来暑往,春秋几度,词典里面的字、词、成语不再与他这个初中毕业生形同陌路,这也成了何光喜写作最基础的材料。他为部队写经验材料,写新闻报道,宣传“鼓浪屿好八连”“青屿四连”等重大典型,先后荣立了1次二等功和5次三等功。

从《百年孤独》中开启文学创作之旅

当文学创作的念头从一种模模糊糊的欲望中脱壳而出,是从那个看见冰块的午后开始。他翻开拉美文学巨著《百年孤独》,突然意识到自己能成为一个作家。

他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何况。他说,这是因为自己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是二兄,故名为况。

1988年1月号的大型文学杂志《昆仑》刊发了何况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夜半敲门声》。此后,他接连写了一批小说,与战友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鼓浪世界》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严肃文学的神秘之门就这样被叩开了。1993年9月,何况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仅有初中文凭的他靠一本词典打下的扎实文字基础,学习并不感到吃力,创作也不落人后。他与人合著的60万字纪实文学作品《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发表时占用了《昆仑》杂志整整一期的篇幅,后来出版单行本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央视《读书时间》栏目专门为它做了一期节目。

军艺毕业,何况义无反顾地回到他热爱的厦门,回到书籍排山倒海闯进他人生的厦门。在这里,他见证了泥泞小路变宽敞大道的厦门速度,感受到城市建设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的厦门之美,并始终在这方日新月异的土地上笔耕不辍,创作出版了《拥抱阿里山》《火柴大王刘鸿生》《把名字写在水上》《在书香中呼吸》等二十多部著作,收获多项大奖,先后被推选为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而厦门,始终是作家何况的精神故乡。在他的写作生涯中,厦门的影子无处不在。他写散文,写下厦门的人、景、物,他笔下的街巷皆盛满了故事。因为家住文园路一带,他索性写了一本《文园读书记》。他在散文《奔向大海》里写——陪一个来厦门的北方朋友去看海。他站在曾厝垵的沙滩上,两眼直愣愣地盯着正在涨潮的海,突然冲进海浪里,弯腰掬起一捧浮着白沫的海水,舔了舔,挥手朝我大喊:“海水是咸的!海水真是咸的!”

写下《厦门传》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厦门

2023年3月28日,第一部采用非虚构纪实性文学创作手法、融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厦门历史研究成果的传记作品《厦门传》在厦首发。业界评价其将文学的生动与史学的严谨巧妙结合,向世界展示了这座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的风采。何况,是该书两位作者之一。

“外文出版社‘丝路百城传’项目找到我的时候,我觉得给城市写传记这个创意很好,但真要做这件事,压力很大。”但何况还是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在他看来,能为生活多年的城市写传记,非常有意义。

何况找到厦门地方史研究者李启宇合作。这对作家与文史学者的组合随即开启长达数月的案头工作——阅读大量和厦门文史有关的书籍、文本。除了翻遍两人本就丰富的藏书,他们还根据写作需要购买了大量读物,包括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来的厦门旧志书、古籍复印本等,沿着不同排列组合的汉字,重新认识厦门了解厦门,一点点形成创作《厦门传》的逻辑,通过描述厦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对厦门的历史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慢慢铺陈出有血肉有温度的厦门故事:“开漳圣王”陈元光策马奔来;嘉禾屿考生金榜题名;郑氏父子经营厦门;大厦门湾时代来临……两位作者也在书中提出了看厦门的新视角,比如,明确回答了“厦门岛自宋以上无史吗”“厦门岛‘南陈北薛’指的是谁”“朱熹登上过古厦门岛吗”等一系列问题。

《厦门传》长达一年多的创作过程,带给何况一个强烈的感受:“走进历史,我们会发现厦门人从来都是开放的,拥有鲜明的海洋性格。”两位作者把这种感触融在笔尖,在书中呈现了这座城市敢闯敢拼、包容并蓄的品格。何况说,人到了一定年龄,会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答案,而他希望通过书写厦门历史风貌,让每一个爱厦门的人,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19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散文著作《古老的月亮》 厦门归侨女作家陈慧瑛再出新书
...,汇集了荣获“1919—1989中国70年新时期散文集大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的文学经典。陈慧瑛是民族英雄陈化成将军嫡系五代孙,她的创作
2025-07-07 07:57:00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本报讯 (记者 吴君宁)日前,“书香满城 文明同行”全民阅读活动暨“乡遇莲花 阅来悦美”快乐阅读进农村读书沙龙活动在同安区军营村举行。来自同安区莲花中心小学的2
2024-04-25 07:37:00
2024书香鹭岛全民阅读活动启动 四大亮点精彩纷呈
...今年为期两天的鹭岛书市,主办方还邀请当代知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王跃文现场分享并签名售书。昨日下午3点,在书市现场,很多市民读者早早等候在分享会现场。王跃文分享的主题是“中国
2024-10-21 08:21:00
烟台作家衣向东、王月鹏再获百花文学奖
...小说、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及影视剧作品五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百花文学奖等。王月鹏,山东海阳人,中国作
2025-09-21 16:46:00
《文起京华:新北京作家群作品精选》出版发行
...杂光谱折射为十一则寓言。徐则臣,《人民文学》主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中国好书奖等多个奖项的获得者,以他的作品作为开篇重器——《紫晶洞》引发了思想风暴,叩击人心。故事讲述
2025-07-07 11:30: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 通讯员 林海哨)昨日上午,第25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暨著名作家走进厦门采风活动启动,在厦门华侨大厦(大酒店)举办开幕式,50多位作家齐聚厦门,
2024-07-07 07:55: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记者 许舒昕)昨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文学笔会在厦举行。来自台湾、香港及福建省内外的作家和评论家齐聚一堂,共话两岸文学未来发展。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作
2024-12-01 08:32:00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张谢池)昨日,厦门市妇联携手嘉禾良库妇联等单位举办第三届“儿童友好·厦门更好”厦门儿童文学&儿童友好城市嘉年华活动。活动以“让文
2025-06-02 09:37:00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文学爱好者现场“追星”八位知名作家在读者节上与读者见面交流、签名售书 8位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作家与读者见面互动、签名售书。图为作家刘岸(左一)与
2023-10-29 07: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哈尔滨文庙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2025年9月28日,黑龙江孔子研究会部分文化志愿者、孔子后裔联合发起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系列活动。9月28日9点28分
2025-09-29 10:50:00
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鲁网9月29日讯(记者 卜宪国)9月28日上午,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2025-09-29 14:33:00
白衣传薪火,盛世谱华章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张宁
2025-09-29 17:01:00
“仁礼天下 和合大同”临沂孔庙2025祭孔大典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益千雪9月28日上午,临沂孔庙举行2025乙巳年祭孔大典,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周年
2025-09-29 22:29:00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两砖两印“有故事”,“三国迷”大饱眼福张昭墓出土印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报网讯(记者朱彦)去年年底发掘出的东吴“首席文臣”张昭的金印
2025-09-29 07:07:00
重识孔子丨自称无人理解的孔子,到底有多少“粉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9月27日晚,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曲阜尼山举行
2025-09-28 10:56:00
【舌尖上的魏集】“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
“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中秋夜,一家人吃团圆饭才是人间至味,这个中秋,跟着这份食单,让每一口美味都盛满吉祥,每一次举杯都映着圆满
2025-09-28 15:01:00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百善兄长我十多岁,祖居棣花街 道。我的祖母也是棣花贾塬人,加之我的叔伯姑父李成群又是百善兄的叔父。说起来 ,我和百善兄还有一层亲戚关系
2025-09-28 17:14:00
文明中国看河南丨打卡河南宝藏书院!《岳阳楼记》的诞生地藏不住了
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你,或许没听说过花洲书院,但你一定听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就是从花洲书院走出的著名诗词之一
2025-09-27 11:26: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祝圣桥:“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历史见证
㵲阳河潺潺流水之上,镇远古城祝圣桥连接山水、沟通往来,犹如一道飞虹,横跨数百年的沧桑。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青石大桥,不仅是古城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
2025-09-27 16:02: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北盘江铁索桥:贵州第一座铁索桥
“北盘江波涛汹涌,两岸峭壁对峙,铁索桥36根铁链横跨江面,这座明代开始的‘滇黔锁钥’见证了西南400年来的历史变迁。”晴隆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陈亚林站在北盘江畔感慨
2025-09-27 16:02:00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李文豪鲁网9月2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举办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白光》新书发布和座谈会
2025-09-27 17:53:00
古人做的紫禁城圆明园纸质建筑模型,能有多精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9月26日,“始作以成——从烫样说起”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开幕
2025-09-27 18:19: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人秋游玩啥?都在吉林这件扇面里
国庆将至,又到了秋游好时节。古人对秋日出游的喜爱,丝毫不逊于现代人。从流传千古的诗文到传世的书画,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秋日赏景的身影
2025-09-27 23:06:00
【抗战亲历者口述史】【人物小传】钟国楚,1912年生,1938年2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团东进至江南后在江宁
2025-09-26 08: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