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75年·75人 | 厦门作家何况:军营走出的作家为厦门立传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9-19 08:00:00 来源:厦门日报

75年·75人 | 厦门作家何况:军营走出的作家为厦门立传

何况与女儿何无痕。(记者 林铭鸿 摄)

75年·75人 | 厦门作家何况:军营走出的作家为厦门立传

何况因为入伍当兵来到厦门,并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作家之路。图为年轻时的何况。(受访者 供图)

75年·75人 | 厦门作家何况:军营走出的作家为厦门立传

何况与人合著的《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75年·75人 | 厦门作家何况:军营走出的作家为厦门立传

何况与厦门文史学者李启宇合作,撰写了首部厦门城市传记《厦门传》。

何光喜(何况)

何光喜,笔名何况,原籍江西婺源,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第十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已出版《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拥抱阿里山》《火柴大王刘鸿生》《把名字写在水上》《文园读书记》《在书香中呼吸》《厦门传》《婺源传》等著作二十余种。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文艺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厦门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走进历史,我们会发现厦门人从来都是开放的,拥有鲜明的海洋性格。”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郭睿)何光喜,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书写着时代的印记,也寄托着父母的期望:光喜不忧、光喜不愁。

这是一个朴素的愿望,但对于那个出生在江西婺源深山里的孩子而言,没有忧愁是最大的祝福。然而何光喜想要的不仅只有这些,他努力走出大山,幸运地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他亲身参与厦门的建设进程,伴随厦门经济特区一同成长,与时代一同“光喜”。

何光喜出人意料地成了作家“何况”,并以合著的纪实文学作品《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何光喜是迄今为止厦门唯一的获奖作家。2022年,他与厦门文史学者李启宇合作,精心撰写了首部厦门城市传记《厦门传》。这部35万字的纪实作品在外文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得到各方好评,为宣传推介厦门起到积极作用。何光喜说,这是他们对厦门这座城市的感恩之作。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到对文字的热爱

何光喜的老家是江西婺源一个叫泽山的小村庄,藏在崇山峻岭间,村口有一棵600多岁的大樟树和蜿蜒清澈的小溪,村民放牛、养猪、喂鸡、收割稻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

这种被人称为桃花源的景象,曾是他当时所能想象的全部人生图景。他想挣脱命运的枷锁,在学校努力读书,但因家中贫穷,身体瘦弱的父母努力劳作,仅能勉强养活7个儿女。初中毕业时,当老师在课堂上宣布完升入高中的同学名单,何光喜在掌声响起的时候嚎啕大哭——交不起学费,成绩优异的他只能就此告别课堂与书本。

浑浑噩噩过了两三年后,1979年,何光喜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从梦中惊醒,他梦到了已逝的父亲。在梦里,父亲对他说:当兵去,离开这座山。当年何光喜便报名应征,体检、政审顺利通过,在一个有月亮照耀的晚上,他被一列闷罐车拉到厦门部队当了一名炮兵。

那一晚,外面的世界向这个农村孩子打开了一扇窗,何光喜决心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留下来。当何光喜走进重启人生的旋转门时,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也正徐徐拉开帷幕。

军营生活比较封闭,当何光喜在一个周末第一次走进厦门新华书店中山路店,看到满架的书籍排山倒海般扑进眼帘时,他的大脑顿时一片空白——他从未见过这么多的书!那一天,他买回了《现代汉语词典》,也唤醒了他对文字的敏感。在训练之余,他一心一意读词典,当读到成语“马革裹尸”时,他想到勇士们正横刀立马、驰骋疆场;当读到“莺歌燕舞”时,他仿佛身临厦门植物园的天然画卷中……就这样寒来暑往,春秋几度,词典里面的字、词、成语不再与他这个初中毕业生形同陌路,这也成了何光喜写作最基础的材料。他为部队写经验材料,写新闻报道,宣传“鼓浪屿好八连”“青屿四连”等重大典型,先后荣立了1次二等功和5次三等功。

从《百年孤独》中开启文学创作之旅

当文学创作的念头从一种模模糊糊的欲望中脱壳而出,是从那个看见冰块的午后开始。他翻开拉美文学巨著《百年孤独》,突然意识到自己能成为一个作家。

他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何况。他说,这是因为自己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是二兄,故名为况。

1988年1月号的大型文学杂志《昆仑》刊发了何况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夜半敲门声》。此后,他接连写了一批小说,与战友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鼓浪世界》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严肃文学的神秘之门就这样被叩开了。1993年9月,何况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仅有初中文凭的他靠一本词典打下的扎实文字基础,学习并不感到吃力,创作也不落人后。他与人合著的60万字纪实文学作品《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发表时占用了《昆仑》杂志整整一期的篇幅,后来出版单行本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央视《读书时间》栏目专门为它做了一期节目。

军艺毕业,何况义无反顾地回到他热爱的厦门,回到书籍排山倒海闯进他人生的厦门。在这里,他见证了泥泞小路变宽敞大道的厦门速度,感受到城市建设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的厦门之美,并始终在这方日新月异的土地上笔耕不辍,创作出版了《拥抱阿里山》《火柴大王刘鸿生》《把名字写在水上》《在书香中呼吸》等二十多部著作,收获多项大奖,先后被推选为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而厦门,始终是作家何况的精神故乡。在他的写作生涯中,厦门的影子无处不在。他写散文,写下厦门的人、景、物,他笔下的街巷皆盛满了故事。因为家住文园路一带,他索性写了一本《文园读书记》。他在散文《奔向大海》里写——陪一个来厦门的北方朋友去看海。他站在曾厝垵的沙滩上,两眼直愣愣地盯着正在涨潮的海,突然冲进海浪里,弯腰掬起一捧浮着白沫的海水,舔了舔,挥手朝我大喊:“海水是咸的!海水真是咸的!”

写下《厦门传》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厦门

2023年3月28日,第一部采用非虚构纪实性文学创作手法、融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厦门历史研究成果的传记作品《厦门传》在厦首发。业界评价其将文学的生动与史学的严谨巧妙结合,向世界展示了这座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的风采。何况,是该书两位作者之一。

“外文出版社‘丝路百城传’项目找到我的时候,我觉得给城市写传记这个创意很好,但真要做这件事,压力很大。”但何况还是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在他看来,能为生活多年的城市写传记,非常有意义。

何况找到厦门地方史研究者李启宇合作。这对作家与文史学者的组合随即开启长达数月的案头工作——阅读大量和厦门文史有关的书籍、文本。除了翻遍两人本就丰富的藏书,他们还根据写作需要购买了大量读物,包括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来的厦门旧志书、古籍复印本等,沿着不同排列组合的汉字,重新认识厦门了解厦门,一点点形成创作《厦门传》的逻辑,通过描述厦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对厦门的历史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慢慢铺陈出有血肉有温度的厦门故事:“开漳圣王”陈元光策马奔来;嘉禾屿考生金榜题名;郑氏父子经营厦门;大厦门湾时代来临……两位作者也在书中提出了看厦门的新视角,比如,明确回答了“厦门岛自宋以上无史吗”“厦门岛‘南陈北薛’指的是谁”“朱熹登上过古厦门岛吗”等一系列问题。

《厦门传》长达一年多的创作过程,带给何况一个强烈的感受:“走进历史,我们会发现厦门人从来都是开放的,拥有鲜明的海洋性格。”两位作者把这种感触融在笔尖,在书中呈现了这座城市敢闯敢拼、包容并蓄的品格。何况说,人到了一定年龄,会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答案,而他希望通过书写厦门历史风貌,让每一个爱厦门的人,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19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散文著作《古老的月亮》 厦门归侨女作家陈慧瑛再出新书
...,汇集了荣获“1919—1989中国70年新时期散文集大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的文学经典。陈慧瑛是民族英雄陈化成将军嫡系五代孙,她的创作
2025-07-07 07:57:00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本报讯 (记者 吴君宁)日前,“书香满城 文明同行”全民阅读活动暨“乡遇莲花 阅来悦美”快乐阅读进农村读书沙龙活动在同安区军营村举行。来自同安区莲花中心小学的2
2024-04-25 07:37:00
2024书香鹭岛全民阅读活动启动 四大亮点精彩纷呈
...今年为期两天的鹭岛书市,主办方还邀请当代知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王跃文现场分享并签名售书。昨日下午3点,在书市现场,很多市民读者早早等候在分享会现场。王跃文分享的主题是“中国
2024-10-21 08:21:00
烟台作家衣向东、王月鹏再获百花文学奖
...小说、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及影视剧作品五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百花文学奖等。王月鹏,山东海阳人,中国作
2025-09-21 16:46:00
九位本土知名作家将签名售书 在读者嘉年华与您交流互动
9位厦门本土知名作家将带着他们的佳作,亮相读者嘉年华。扫码了解详情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图/受访者 提供)本土知名作家,将再度结伴现身白鹭洲!10
2025-10-22 08:57:00
《文起京华:新北京作家群作品精选》出版发行
...杂光谱折射为十一则寓言。徐则臣,《人民文学》主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中国好书奖等多个奖项的获得者,以他的作品作为开篇重器——《紫晶洞》引发了思想风暴,叩击人心。故事讲述
2025-07-07 11:30:00
作家评论家齐聚厦门 共话两岸文学发展
张晓风展示牛骨。(主办方 供图)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昨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文学笔会暨文学名家厦门采风活动举办。60余名来自台湾、香港及福建省内外的作家、文艺评论家齐聚
2025-10-18 08:59: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 通讯员 林海哨)昨日上午,第25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暨著名作家走进厦门采风活动启动,在厦门华侨大厦(大酒店)举办开幕式,50多位作家齐聚厦门,
2024-07-07 07:55: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记者 许舒昕)昨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文学笔会在厦举行。来自台湾、香港及福建省内外的作家和评论家齐聚一堂,共话两岸文学未来发展。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作
2024-12-01 08: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