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黄巢的坎坷科举路:长得丑对人生的影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7 14:58:00 来源:戏说三国

长得好看真是一件占大便宜的事。长得难看呢,有时候真的挺吃亏的。小编有一个学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学姐呢,研究生笔试分不是很高,面试呢,也是马马虎虎。和她一样成绩的,还有两三个人。导师最后却选择要了她。原因就是,在看几个人的档案时,这个学姐的证件照是最好看的!学姐因为长得好看,去念了心仪学校的研究生。

黄巢的坎坷科举路:长得丑对人生的影响

下面小编讲的那个人,可就很倒霉了。那个人的名字叫做黄巢。估计你没印象。但你肯定听过这句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他,黄巢。话说黄巢是个苦逼的娃。

他们家是卖盐的。盐这种东西不管是放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你能不吃盐吗?所以说,黄巢家的家庭条件那是相当不错。但是,那时候商人的地位比较低。大家主流的追求就是做官。要想做官就要考科举。按理说,科举是一个相当先进的制度。毕竟在这之前,权利都掌握在世家和门阀手中。普通人想做官,那是十分艰难。有了这个制度,只要你考得好,你就能做官。

黄巢的坎坷科举路:长得丑对人生的影响

有些人能考得很好,有些人就考的不好,比如范进,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黄巢先生。这位黄先生考了好几回,没考上,于是他决定灵活一点,去考武举。这次,他表现得很好,本来应该能得到很好的成绩。但是,皇帝见了他之后,觉得他本人长得有点抱歉,俗称,丑,于是黄巢又又又一次落榜了。黄巢决定再也不考了,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有万贯家财要继承啊!像范进这样家里穷的,只能接着考了。

黄巢的坎坷科举路:长得丑对人生的影响

到了公元874年,河南地区发生了旱灾。但因为朝廷要用兵四处打击各地的起义军,所以还是不断地征税。百姓们马上连树皮都没得啃了,哪里有钱去交税呢?于是一来二去的,大家都闹腾起来。一个叫王仙芝的带领灾民起义,反抗朝廷的武装。这个王仙芝也是个卖盐的。黄巢就参加了他的队伍。

黄巢学了大半辈子东西,考科举没用上,造反倒是用上了。后来,他和王仙芝分家,自己单干,占领了广西和洛阳,最后打进了长安。当时嫌他长得丑的皇帝早就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和家当跑了。黄巢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黄巢的坎坷科举路:长得丑对人生的影响

到了长安以后,黄巢并没有像其他起义兵那样,烧杀抢掠,而是严格管理自己的队伍。并且,他对百姓们说,我的敌人是那个嫌我长得丑的皇帝,不是你们这些老百姓。你们不用怕,把心放在肚子里好好过日子吧。

黄巢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试考试真是害死人!看脸也会害死人!不过黄巢也是出了一口恶气,狠狠打了严控皇帝的脸。你们因为长得美或丑,得到了什么好处?或者失去了什么机会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奇怪,从军是武将的事,文官为何要投身军旅呢?唐朝有科举,他们为何不走文人的“正途”呢?秘密就在唐朝的特殊政治环境,那时候虽然有了科举制度,但科举仅仅是进入官场的补充,主题依然
2024-06-01 21:04:00
秀才科举多次落榜,怒题反诗后亲手毁掉一个帝国
...孙山。这个自负五岁就能作诗的落魄秀才,开始仇恨起了科举制度,对唐太宗李世民都赞叹不已的“长策”有了深深地愤恨。唐末的黄巢起义后世评价很复杂:年长人们的教科书中他是大英雄,中年
2023-05-15 16:01:00
从科举落榜到历史巨擘:黄巢、洪秀全、袁世凯的非凡之路
提起我国封建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绝对算得上是一项划时代的制度,为国家选拔出了无数人才,也让寒门子弟能够在朝堂上获取一席之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有
2024-02-14 19:38:00
从科举失败到起义领袖,黄巢的崛起与唐朝的覆灭
...。他更满怀希望地去参加了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考试——科举。只可惜天妒英才,黄巢屡战屡败。 如果换作是一般富家子弟,可能就放弃了,或者豁达地开解自己,大不了从头再来。但黄巢不一
2023-09-16 18:45:00
黄巢起义虽杀人无数,却意外为铲除一项传承千年的制度
...量的钱财供他使用,但是寒来暑往过后,黄巢参加了数次科举,却始终没有中举。黄巢长期的失败经历,让黄巢非常不满,他开始认为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封建统治者没有眼光,才造成了自己的
2023-01-07 16:23:00
韩愈的坎坷功名路:一路坎坷考上功名,致仕同样充满磨难
...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却遭遇了接二连三的失败。韩愈三次科举不中,这是否说明他的才学不够出众呢?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唐代的进士科考试录取人数非常少,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2023-01-27 14:10:00
王霸黄巢有多残暴?看看他做的这些事就知道
...读取功名,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他读圣贤书,他参加科举,他吟诗作对,他做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为了出人头地该做的事——科举。可屡次的名落孙山,考场失意,让他迷茫、痛苦、绝望……换
2024-02-12 06:13:00
历史上这三个科举不第,仕途失意但名气却很大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炀帝杨广开始,唐太宗推行成为定制,此后成为历代王朝的定式,成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也给寒门子弟一个上升的机会,打破士族门阀势力对于官僚阶层的把控。是
2023-04-27 18:53:00
黄巢起义为什么形成那么大的规模,他的结局如何?
...不希望黄巢将来也卖盐,自然重视对他的教育。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得个一官半职,光耀门庭。但黄巢多次参加科考,却屡试不第,山东人火爆脾气,老不中,老子不干了,一次在长安再次落第后,
2023-02-08 14: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
抗战有多拼?贵州“草鞋兵”浴血出征
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矗立的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巍然矗立
2025-09-13 17:27:00
9月12日,唱经楼文化激励暨“开笔礼”活动在太原市唱经楼举办。进入新学期的学子们在这座古建中,完成人生“第一笔”,开启求知问道新旅程
2025-09-13 19:06:00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