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非常视点
中小学“课间圈养”亟须精准治理
老鹰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话题登上多个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此前,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也有学生表示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中小学生正处于活蹦乱跳的年龄。按说,课间10分钟,是学生们活动筋骨、放松身心、扩大社交、上厕所等活动时间,然而,不少中小学校却在课间将学生们“圈养”起来。所谓“圈养”,是指学生的“课间自由”受到种种限制,如同“笼中的小鸟”向往自由却无法获得自由。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多方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当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既缺乏体育运动,又不能晒太阳促进钙吸收,学生体质状况令人忧虑;同时,由于学生身心缺少松弛,加之学习压力大,易出现疲惫感,会影响学习效果;而且还影响学生课间交流交往,不利于学生社交,影响学生性格塑造。当家长了解到这种情况,会影响学校形象和家校关系。可以说“课间圈养”弊病多多。
造成“课间圈养”有多种原因。首先,是学校基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安全考虑,不愿“放养”,改为“圈养”。其次,部分老师上课“不守时”,不是拖堂就是提前上课,留给学生时间很少导致学生无法自由活动。另外,如今大多数学校都是多层教学楼,三四层楼及以上楼层的学生下楼活动极不方便,老师又不允许学生在楼道追逐奔跑。
对此,有关法律政策已着力消除不利因素。《民法典》已将学校尽到教育、管理责任作为一种免责情形予以明确,应该说能够打消学校的顾虑。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然而,现实中仍有部分学校规定学生课间不准出教学楼,不准在教室走廊嬉戏打闹。这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现有法律并没有打消学校顾虑,一些学校仍在担心“凡是学生受点伤,有的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者老师麻烦”。另一个问题是,一些学校只执行自己的“土政策”,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不以为意。
有鉴于此,亟待根据具体原因,进一步采取精准措施。针对学生安全因素导致的“课间圈养”,应该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安全责任和免责界线。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履行的安全责任要坚决履行,具体到课间,老师既要教育学生哪些危险行为不能有,也要亲自督导或委托班干部监督学生不安全行为。同时,学生课间受伤后,学校在哪些情形下可以免责,要进行详细规定,以切实打消学校的安全顾虑。
对于《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没有真落地,教育部门应当督导学校不打折扣地落实。同时,不妨考虑对课间10分钟进行适当延长(如延长到15分钟),并明确禁止老师拖堂或者提前上课挤占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对此项内容的督导应纳入绩效考核。鉴于高层教学楼上的学生课间无法到楼下活动,应允许学生在楼道适当活动。
总之,中小学“课间圈养”现象亟待纠正,应依法依规维护学生的课间权利和自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