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博物馆里的圈圈圆圆圈圈,玉璧、玉环、玉瑗、玉玦、玉琮、玉璇玑怎么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4 17:09:00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在暑期热映的电影《封神第一部》里,西伯侯姬昌曾送给小儿姬发一枚玉环,这枚玉环成为代表西岐父子之间深厚眷恋的重要道具,也是影片结尾处,姬发拼尽全力回到父亲身边,触发观众泪点的点睛之物。

玉环,在博物馆里不难见到。而你或许还曾见过玉玦、玉璧、玉瑗、玉琮、玉璇玑等文物。它们不仅名字让人眼花缭乱,长相也颇为相似。

你知道怎么区分吗?

本期《文博艺览》为你翻阅《沈从文讲文物》找门道,书中,著名作家、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研究馆员沈从文先生为我们支招;此外,极目新闻记者还走进随州市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带你一睹古老玉器的时光之美。

博物馆里的圈圈圆圆圈圈,玉璧、玉环、玉瑗、玉玦、玉琮、玉璇玑怎么分?

玉璧(随州市博物馆图)

孔小边大叫璧,孔边相等叫环

为我们在《边城》中,描写过善良与纯洁的沈从文,后半生致力于文物研究,对鉴赏多类别文物的门道如数家珍。如果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去过中国历史博物馆,或许可有幸在展厅遇到“主动为观众讲解”的先生。

2022年11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沈从文讲文物》,该书收录了中国文物研究先驱之一沈从文,关于“玉”等研究主题的主要作品。沈从文提到,玉的应用从石器应用挑选而来,而圆形石斧到玉器上发展为三种,即璧、环、瑗(yuàn)。它们的区别为——玉璧的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玉环的中心孔径等于边宽,玉瑗的中心孔径大于边宽。

博物馆里的圈圈圆圆圈圈,玉璧、玉环、玉瑗、玉玦、玉琮、玉璇玑怎么分?

青玉瑗(河南博物院图)

沈从文说猜不透的是璇玑

随州市博物馆馆藏有玉壁为青色玉质,局部褐、黄色沁。壁饰六组同心圆阴线,中央有穿孔且孔径明显小于边宽,孔边凸起领部。随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后白石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这件玉璧为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这种大型的同心圆有领玉璧是晚商时期的典型器物,其制作年代也应在晚商。

同样出土于随州叶家山墓地,现藏于随州市博物馆的这件玉琮,看起来与璧、环、瑗的模样存在较明显差异,并非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而是内圆外方。“西周时期玉琮体形较新石器时代矮小而光素,其发展已近尾声。”后白石介绍。

博物馆里的圈圈圆圆圈圈,玉璧、玉环、玉瑗、玉玦、玉琮、玉璇玑怎么分?

玉琮(随州市博物馆图)

《沈从文讲文物》一书中,沈从文表示“内圆外方”有象征,有说与井田制有关,也用于殉葬,而“和琮同样不易理解的是璇玑。”

璇玑如一个齿轮,照例有三角圭。曾有学者推测为古代一种玉质观测天象的天文仪器;有学者倾向于其具有某种礼仪性质,非实用器;还有学者推测为纺织工具等。众说纷纭。

博物馆里的圈圈圆圆圈圈,玉璧、玉环、玉瑗、玉玦、玉琮、玉璇玑怎么分?

新石器时代玉璇玑(开封博物馆图)

玉玦有一缺口,项羽看懂其意却不回应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河南博物院曾在其原创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中介绍过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玉瑗。并提到玉璧、玉瑗、玉环、玉玦古时有严格的使用场合和用途——《荀子大略》记载有“ 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沈从文也曾介绍,古时凡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使者会持瑗作为凭证,即“召人以瑗”。而环与瑗相同,象征“还”。因此,我们在电影《封神第一部》中看到,当镜头对准远离父兄,独自入商为质子的姬发时,导演也毫不吝啬地对玉环多次特写。

“玉环,身处其中是家,外出是乡。”如果说玉环是异乡人的牵挂,那么玦则为此生不复相见,代表着“绝”。

博物馆里的圈圈圆圆圈圈,玉璧、玉环、玉瑗、玉玦、玉琮、玉璇玑怎么分?

《封神第一部》中回家的姬发(电影公开剧照)

博物馆里的圈圈圆圆圈圈,玉璧、玉环、玉瑗、玉玦、玉琮、玉璇玑怎么分?

玉玦(随州市博物馆图)

玉玦与玉环形制相仿,是周边有一个缺口的圆玉。

或许你曾先于走进博物馆而在中学课本中“接触”过玉玦。

还记得《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吗?其实在项庄拔剑,欲刺杀刘邦之前,项羽的谋士范增已“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即多次举玉玦,提醒项羽要下决心。只是西楚霸王项羽心软了,“默然不应”。

(来源:极目新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4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展出当时最为珍贵的白璧、雷纹玉环等。徐天进教授带良渚博物院团队等,克服万难,终于借得175件/组全品类、高规格玉器,其中58件/组文物是国家一级文物,包
2025-01-06 14:14:00
听文物讲故事·解码三星堆丨三星堆玉器:绚丽文化长河中的相同“密码”
...摄玉璋、玉璧、玉琮、玉戈、玉凿、玉斧、玉瑗、玉刀、玉环、玉珠、玉管……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美玉让人目不暇接,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美不胜收。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
2023-08-06 18:42:00
七千年前一颗稻,如何长成“江南”
...礼天地四方”的记载。展览还展出了玉璜、玉玦、玉镯、玉环、冠状器、锥形器、半圆牌饰等精美饰玉,展现了江南先民对玉器的多元运用。长干古城,勾勒3100年前南京城最初模样值得关注的
2025-08-13 07:45:00
《琉璃美人煞》——剧情很流畅,男女主演技好评
...十四郎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天生“六识”残缺的少女褚璇玑和离泽宫弟子禹司凤在面临爱情与前世阴谋的双重压力下,携手共对百般腥风血雨,缔造了一段极具色彩的仙侠传奇的故事。剧本创新的
2024-05-12 23:04:00
沂南文物将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展出
...莲蓬纹,三兽足支撑;底盘与炉身粘连,起承托作用。汉玉璧汉玉璧,直径18.5cm,厚0.5cm,重0.3kg,汉代,1996年11月出土于葛沟镇崔家庄村
2023-11-06 10:36:00
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带来启示:遇见良渚 共享美好
...一位穿着南半球“特产”凉鞋的“良渚王”,他身旁的一圈圈木质螺纹,正是取材于良渚玉器的花纹。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无论是探源良渚的采风、各具特色的创作,还是观点鲜明的发言……“良
2023-12-05 12:03:00
龙在武当系列报道之一:武当博物馆镇馆之宝
...的,要数存放于仙山名人展厅的国家一级文物“金龙”“玉璧”“山简”。这条金龙长12.5厘米,宽5.5厘米,身宽1.2厘米,重15克,为纯黄金制品。状若行龙,欲腾欲奔,形象十分逼
2024-02-10 13:08:00
...别是红陶兽形壶、蛋壳黑陶杯、亚醜钺、甲骨文、鲁国大玉璧、颂簋、《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东平汉墓壁画、九旒冕、郑燮《双松图》。这十大镇馆之宝,6件属于先秦时期,其余四件
2022-12-29 14:04:00
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凭什么
...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为海内外孤本;东汉“宜子孙”玉璧是罕见的玉器珍品;1996年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佛教造像,数量多、品种全,雕刻精美、贴金彩绘保存完好,先后被评为“1996
2024-05-09 11: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