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助力“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大数据观察)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3-12 05:51: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吉林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助力“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大数据观察)

本报记者  孟海鹰

助力“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大数据观察)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核心阅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

优质粮食,事关种粮农民增收,也呼应着消费升级新需求。2017年首轮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各地推进粮食优质优价,粮食供给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本期报道通过三则种粮故事,展现产粮大省吉林在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上的深入探索。

“以前没想过,咱黑土地里长出来的玉米棒这么受欢迎,都卖到国外了。”这是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刚的感慨。

“让好米变名米,让名米卖好价。”这是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返乡创业青年金君的追求。

“向土地要粮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粮是无限的。”这是吉林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的体会。

这些心声的背后,是粮食生产领域提升品质、创建品牌、依托科技的三则故事,也是吉林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缩影。

2017年,财政部与原国家粮食局共同启动优质粮食工程;2021年,《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印发,提出“十四五”时期重点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吉林和全国各地一道,努力实现粮食丰产,推动优质粮食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选好种 种好粮

玉米畅销海内外

农嫂食品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穗穗玉米经过脱皮、清洗、灭菌、蒸煮、装箱等流程,成为等待销往市场的产品。

公司成立于2012年,专注玉米生产。创立初期,规模小、没名气,玉米根本卖不上价。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也是我们发力的重点。”刘友刚说,为提升玉米品质,公司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吉林鲜食玉米优质品种试种推广”项目建设,新品种“吉农糯9”实现规模化生产。此外,统一化种植、科技化管理、精细化加工,也让玉米口感更好、产量更高。

好品质带来好口碑。“以前种植面积只有二三十公顷,每年最多能卖100万穗玉米。现在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合作社、农户共同致富,种植面积达到2000公顷,每年卖七八千万穗玉米。”刘友刚说。

农嫂食品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研、种、产、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食品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8万吨,年总产值2.5亿元。公司研发了鲜食果穗、真空果穗、速冻玉米粒、甜玉米汁、玉米面等30多类产品,解锁鲜食玉米的更多吃法。公司还不断开拓销售渠道,产品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吉林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近238万亩,产量达24亿穗。吉林省连续多年在公主岭市建设吉林省中高端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优选省内外近600个品种错峰种植,优化品种结构,筑牢发展根基。鲜食玉米团体标准、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相继出台,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提品质 创品牌

大米有了身份证

光东村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吗西达”品牌大米就从这里走出。“吗西达”在朝鲜族语中的意思是“好吃、美味”。这个美味大米的故事,要从多年前说起。

出国留学后选择回到家乡的光东村青年金君,在村里办起有机大米农场,成立了大米加工公司,尝试带领乡亲们走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耕种方式。“以前,大米基本是在本地销售,好大米卖不上好价钱。”金君说,经过思索,他们找到了突破方向——创立品牌。

品牌和品质密不可分。金君请来农技专家,改良水稻品种,米粒变得更精、更细、更香。他还申请了100万元贷款,扩建厂房、购买先进的水稻加工设备、扩大种植规模。

科技的助力不容小觑。“现在,我们用无人机施肥,精准又高效,还用上了物联网监控系统,土壤温度、湿度等数据都会实时展示在农场中控室的大屏幕上。田里有啥问题,都逃不过科技的‘火眼金睛’。”金君介绍,目前自己的家庭农场经营着300多公顷水田,统一选种、统一育苗、统一插秧、统一管理、统一收割,为本村以及周边村的许多农户提供了增收机会。

“以前每斤大米卖3元,现在村里共有7种大米出售,便宜的每斤卖6元,贵的每斤卖二三十元。农闲时节,大家还能到农场打零工。收入高了,越干越起劲!”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说,近几年来,农旅融合给村里带来了活力,不少游客都会特意买些村里产的大米。村里还和省农科院合作种植多个品种的水稻,力争让粮食更优质、卖出好价钱,也让大家吃上更美味的放心粮。

2024年,吉林省按照“突出品质,层级分明”的原则,开展吉林大米分级分类,遴选出首批100款吉林大米名录产品,授权使用“吉林大米身份证”。现在,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近1300万亩,年产量达136.4亿斤。

靠科技 促增收

盐碱地上稻花香

在吉林省西部,有片约百万公顷的盐碱带,镇赉县就坐落于此。这片曾经“种啥啥不长”的土地,现在成了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县。优质稻米靠什么种出来?靠科技。

30多年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坚持在镇赉县嘎什根乡进行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攻关研究、试验和推广,让水稻在这片盐碱地上扎根。

“我们日子好了,离不开一代代省农科院专家的付出。这些年,我们的大米越种越好,要感谢马博士。”任志国说。

马博士名叫马巍,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2014年,马巍来到嘎什根乡,推动盐碱地改造以及耐盐碱水稻品种筛选工作。

“第一代科学家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代科学家解决从低产到高产的问题。”马巍说,他们这一代科学家则聚焦“优质优价”,在保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的同时,帮助农民节本增效,让农民在“以稻致富”这条路上走得更加踏实。

近年来,镇赉县逐步推进有机水稻生产,不断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我们利用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任志国说,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合作社还承担了优质水稻新品种种子繁育工作,每年为合作社增加近100万元的额外收益。

“我们从品种和技术两方面入手,对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帮扶。”马巍说,他们将选育的优质水稻品种提供给合作社试种,筛选出适宜当地大面积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帮助合作社实现水稻品种更新换代。目前,应用新技术的水稻田平均每公顷产量提高10%以上,稻米品质也大幅提升。

(人民网记者王海跃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蔡华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12 08: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三夏”新观察:新农人、新农机、新模式夯实端稳中国饭碗底气
...代化质感饱满,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不断夯实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新农人成“兴农人”每年小满节气过后,全国“三夏”大面积机收作业由南到北渐入高潮。近年来,参与麦收作业的农机手
2024-06-18 14:42:00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新闻背景: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
2022-12-13 16:55:00
时政微观察丨粮稳天下安
“谁来养活中国?”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回应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
2024-10-16 12:24:00
这个事关中国饭碗的百分点提升,意味着什么?——从十个新数据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座②日前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显示
2024-10-02 18:24:00
...年经济托底,让我们牢牢把握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今年的夏粮丰收,也为我们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有了更足的底气,有了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对于保
2023-07-17 10:29:00
秋粮增产成定局“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挑战,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了秋粮生产,全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直接关系每个人的张嘴吃饭。作为全年最后一季粮食,涉及品种多、范围广
2023-10-25 02:05:00
...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最严密的法治、最严格的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牢牢筑起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2023-07-15 10:38:00
...比上年增加72.5亿斤,增长2.5%,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科技兴农,夯实粮安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
2024-10-16 13:12:00
年终经济观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端稳中国饭碗
...效,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增产丰收,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出品:孙志平制片:樊华统筹:秦大军主编:关桂峰编导:郭琳动画:杲均丰记者:尚昆仑
2022-12-30 16:08: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萍乡傩文化绽放全国赛场 校企携手斩获国家级荣誉
江西手机报萍乡讯 近日,2025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全国总决赛暨(新加坡)全球品牌策划大赛中国地区选拔赛传来捷报——江西省萍乡市傩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江西财经大学22级邹玲源同学领衔的“千面傩韵团队”深度合作
2025-09-09 18:26:00
河北新闻网讯(闫婷婷)近日,元氏县残联携手河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邀请石家庄美年大健康体检管理有限公司,为该县100余位残疾人进行免费体检
2025-09-09 18:29:00
2025年“人社政策进校园”活动走进西安技师学院
9月9日,由西安市人社局技校服务中心联合市人才中心、就业中心、职介中心、职鉴中心、信息中心共同举办的“政策赋能·匠心筑梦——启航新学期 职引新未来”2025年“人社政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西安技师学院拉开帷幕
2025-09-09 18:30:00
西安市2025年中华慈善日活动启动40支志愿者服务队接受授旗
空巢老人吃饭难,在家无人陪伴,总盼着有人探望,爱心志愿者们建起免费敬老互助餐厅“和乐之家”,让老年人在这个“家”有热饭吃有人聊天
2025-09-09 18:30:00
中新经纬9月9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情况
2025-09-09 18:40:00
鲁网9月9日讯(记者 徐之的 赵鹏飞 通讯员 焦新民)九月胶东,天高云淡,海风轻拂。彩旗与浪花共舞,笑语伴鸥鸣齐飞。9月8日到9月9日
2025-09-09 18:41:00
齐鲁大地上,超过1400万家民营经营主体正以创新为帆、实干为桨,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作为山东经济的"半壁江山"
2025-09-09 18:46:00
在金秋送爽的开学季,山东省公安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切实做好秋季开学校园安全工作的通知》
2025-09-09 18:46:00
互动人数超1200万!这堂“开学第一课”你看了吗?
大河网讯 “看着屏幕里的实验,我手心都攥出了汗,这堂安全课比课本上的内容更让人印象深刻!”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五年级一位蒋同学在观看河南省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特别节目后说道
2025-09-09 18:46:00
大河网讯(记者 赵汉青)9月8日起,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郑州大学2025级国际学生陆续到校报到注册。据悉,2025年秋季学期
2025-09-09 18:47:00
恒丰银行青岛分行崂山支行党支部开展金融服务进社区活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尚青龙为深入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恒丰银行青岛分行崂山支行党支部紧扣崂山区“欢乐四季 魅力青岛”2025广场周周演活动部署
2025-09-09 18:47:00
全民国防教育,是筑牢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基石。然而,当前部分地区的国防教育仍停留在“拉横幅、发传单、听报告”的传统模式,创新性较差
2025-09-09 18:47: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实习生 孙雨彤 通讯员 刘文研近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有关工作和2025年第一批政务服务基层典型案例
2025-09-09 18:47:00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值此全民国防教育月,重温这一深刻警示,对于凝聚民族共识、应对风险挑战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2025-09-09 18:47:00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名言历久弥新。全国科普月的开展,不仅是集中的科学传播活动,更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育理性思维、助力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工程
2025-09-09 18: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