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助力“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大数据观察)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3-12 05:51: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吉林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助力“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大数据观察)

本报记者  孟海鹰

助力“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大数据观察)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核心阅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

优质粮食,事关种粮农民增收,也呼应着消费升级新需求。2017年首轮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各地推进粮食优质优价,粮食供给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本期报道通过三则种粮故事,展现产粮大省吉林在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上的深入探索。

“以前没想过,咱黑土地里长出来的玉米棒这么受欢迎,都卖到国外了。”这是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刚的感慨。

“让好米变名米,让名米卖好价。”这是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返乡创业青年金君的追求。

“向土地要粮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粮是无限的。”这是吉林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的体会。

这些心声的背后,是粮食生产领域提升品质、创建品牌、依托科技的三则故事,也是吉林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缩影。

2017年,财政部与原国家粮食局共同启动优质粮食工程;2021年,《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印发,提出“十四五”时期重点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吉林和全国各地一道,努力实现粮食丰产,推动优质粮食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选好种 种好粮

玉米畅销海内外

农嫂食品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穗穗玉米经过脱皮、清洗、灭菌、蒸煮、装箱等流程,成为等待销往市场的产品。

公司成立于2012年,专注玉米生产。创立初期,规模小、没名气,玉米根本卖不上价。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也是我们发力的重点。”刘友刚说,为提升玉米品质,公司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吉林鲜食玉米优质品种试种推广”项目建设,新品种“吉农糯9”实现规模化生产。此外,统一化种植、科技化管理、精细化加工,也让玉米口感更好、产量更高。

好品质带来好口碑。“以前种植面积只有二三十公顷,每年最多能卖100万穗玉米。现在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合作社、农户共同致富,种植面积达到2000公顷,每年卖七八千万穗玉米。”刘友刚说。

农嫂食品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研、种、产、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食品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8万吨,年总产值2.5亿元。公司研发了鲜食果穗、真空果穗、速冻玉米粒、甜玉米汁、玉米面等30多类产品,解锁鲜食玉米的更多吃法。公司还不断开拓销售渠道,产品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吉林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近238万亩,产量达24亿穗。吉林省连续多年在公主岭市建设吉林省中高端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优选省内外近600个品种错峰种植,优化品种结构,筑牢发展根基。鲜食玉米团体标准、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相继出台,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提品质 创品牌

大米有了身份证

光东村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吗西达”品牌大米就从这里走出。“吗西达”在朝鲜族语中的意思是“好吃、美味”。这个美味大米的故事,要从多年前说起。

出国留学后选择回到家乡的光东村青年金君,在村里办起有机大米农场,成立了大米加工公司,尝试带领乡亲们走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耕种方式。“以前,大米基本是在本地销售,好大米卖不上好价钱。”金君说,经过思索,他们找到了突破方向——创立品牌。

品牌和品质密不可分。金君请来农技专家,改良水稻品种,米粒变得更精、更细、更香。他还申请了100万元贷款,扩建厂房、购买先进的水稻加工设备、扩大种植规模。

科技的助力不容小觑。“现在,我们用无人机施肥,精准又高效,还用上了物联网监控系统,土壤温度、湿度等数据都会实时展示在农场中控室的大屏幕上。田里有啥问题,都逃不过科技的‘火眼金睛’。”金君介绍,目前自己的家庭农场经营着300多公顷水田,统一选种、统一育苗、统一插秧、统一管理、统一收割,为本村以及周边村的许多农户提供了增收机会。

“以前每斤大米卖3元,现在村里共有7种大米出售,便宜的每斤卖6元,贵的每斤卖二三十元。农闲时节,大家还能到农场打零工。收入高了,越干越起劲!”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说,近几年来,农旅融合给村里带来了活力,不少游客都会特意买些村里产的大米。村里还和省农科院合作种植多个品种的水稻,力争让粮食更优质、卖出好价钱,也让大家吃上更美味的放心粮。

2024年,吉林省按照“突出品质,层级分明”的原则,开展吉林大米分级分类,遴选出首批100款吉林大米名录产品,授权使用“吉林大米身份证”。现在,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近1300万亩,年产量达136.4亿斤。

靠科技 促增收

盐碱地上稻花香

在吉林省西部,有片约百万公顷的盐碱带,镇赉县就坐落于此。这片曾经“种啥啥不长”的土地,现在成了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县。优质稻米靠什么种出来?靠科技。

30多年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坚持在镇赉县嘎什根乡进行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攻关研究、试验和推广,让水稻在这片盐碱地上扎根。

“我们日子好了,离不开一代代省农科院专家的付出。这些年,我们的大米越种越好,要感谢马博士。”任志国说。

马博士名叫马巍,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2014年,马巍来到嘎什根乡,推动盐碱地改造以及耐盐碱水稻品种筛选工作。

“第一代科学家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代科学家解决从低产到高产的问题。”马巍说,他们这一代科学家则聚焦“优质优价”,在保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的同时,帮助农民节本增效,让农民在“以稻致富”这条路上走得更加踏实。

近年来,镇赉县逐步推进有机水稻生产,不断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我们利用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任志国说,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合作社还承担了优质水稻新品种种子繁育工作,每年为合作社增加近100万元的额外收益。

“我们从品种和技术两方面入手,对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帮扶。”马巍说,他们将选育的优质水稻品种提供给合作社试种,筛选出适宜当地大面积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帮助合作社实现水稻品种更新换代。目前,应用新技术的水稻田平均每公顷产量提高10%以上,稻米品质也大幅提升。

(人民网记者王海跃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蔡华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12 08: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三夏”新观察:新农人、新农机、新模式夯实端稳中国饭碗底气
...代化质感饱满,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不断夯实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新农人成“兴农人”每年小满节气过后,全国“三夏”大面积机收作业由南到北渐入高潮。近年来,参与麦收作业的农机手
2024-06-18 14:42:00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新闻背景: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
2022-12-13 16:55:00
时政微观察丨粮稳天下安
“谁来养活中国?”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回应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
2024-10-16 12:24:00
这个事关中国饭碗的百分点提升,意味着什么?——从十个新数据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座②日前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显示
2024-10-02 18:24:00
...年经济托底,让我们牢牢把握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今年的夏粮丰收,也为我们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有了更足的底气,有了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对于保
2023-07-17 10:29:00
秋粮增产成定局“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挑战,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了秋粮生产,全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直接关系每个人的张嘴吃饭。作为全年最后一季粮食,涉及品种多、范围广
2023-10-25 02:05:00
...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最严密的法治、最严格的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牢牢筑起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2023-07-15 10:38:00
...比上年增加72.5亿斤,增长2.5%,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科技兴农,夯实粮安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
2024-10-16 13:12:00
年终经济观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端稳中国饭碗
...效,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增产丰收,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出品:孙志平制片:樊华统筹:秦大军主编:关桂峰编导:郭琳动画:杲均丰记者:尚昆仑
2022-12-30 16:08: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中新经纬9月10日 针对热门博物馆“预约难”的问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10日表示,积极指导各地文物部门和热门博物馆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
2025-09-10 16:39:00
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妇联开展低收入适龄妇女两癌保险救助项目宣传活动
鲁网9月10日讯为切实落实2025年山东省重点民生实事,推动“健康中国母亲行动”走深走实,有效降低低收入妇女家庭因疾病致贫返贫风险
2025-09-10 16:39:00
脸谱映余晖 古韵入画来 —— 德州天衢新区抬头寺镇董庄村文明实践站活动侧记
鲁网9月10日讯(记者 逯广宇 实习记者 费书慧 通讯员 梁晓彤)近日,德州天衢新区抬头寺镇董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热闹非凡
2025-09-10 16:40:00
山东欣悦健康:构建“医康养居”融合的生态体系
鲁网9月10日讯为生动展现滨州“5210N”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品质滨州建设行稳致远,9月9日,滨州市召开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滨州“5210N”产业集群记者见面会第五场
2025-09-10 16:41:00
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社工站携手莱芜慈善总会共筑山区教育温暖防线
鲁网9月10日讯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向山区教师致以崇高敬意与节日祝福,近日,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社工站联合莱芜慈善总会
2025-09-10 16:41:00
【文明乡风】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柳行沟村开展“光影筑梦 文明家园”公益电影放映活动
鲁网9月10日讯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文明乡风,近日,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柳行沟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开展“光影筑梦·文明家园”公益电影放映活动
2025-09-10 16:41:00
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督查运输企业 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鲁网9月10日讯为切实做好方下街道运输企业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确保道路安全畅通,防止道路交通事故发生,9月9日上午,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党工委委员
2025-09-10 16:41:00
笔落生花处 作业展风华——济南市莱芜区方下中心中学开展2025—2026学年度暑假“十佳作业”评选活动
鲁网9月10日讯为进一步规范学生作业书写习惯,激发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近日,济南市莱芜区方下中心中学成功举办暑假“十佳作业”评选活动
2025-09-10 16:42:00
荣成市城乡建设集团:纳凉时光学分类 绿色习惯带回家
鲁网9月10日讯为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提升全体员工垃圾分类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近日,城建集团积极组织开展“纳凉时光学分类 绿色习惯带回家”主题宣传志愿活动
2025-09-10 16:42:00
【一年四季·泉在济南】创文明窗口 树文明新风——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开展“文明窗口”宣传活动
鲁网9月10日讯近日,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宣传岗工作人员在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开展了以“创文明窗口 树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宣传引导活动
2025-09-10 16:43:00
3金4银4铜!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在2025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中获佳绩
鲁网9月10日讯(记者 陈珊珊 通讯员 李建刚 刘超)9月8日,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落下帷幕,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代表队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出色的团队协作斩获3项金奖
2025-09-10 16:43:00
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总工会开展“岗位绽芳华·慧心育家风”主题阅读活动 共筑书香阵地赋能成长
鲁网9月10日讯为推动职工在岗位建功中传承优良家风,近日,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总工会联合机关第五支部在街道职工书屋共同开展“岗位绽芳华·慧心育家风”主题阅读活动
2025-09-10 16:44:00
交通执法精准发力 黔南多部门联合整治都匀高铁东站交通运营秩序
多彩贵州网讯 今年7月起,黔南州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联合都匀市交通运输局、匀东派出所、都匀市公安交管局等多个部门,开展高铁东站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
2025-09-10 16:45:00
村两委换届,是广袤乡村大地上的头等政治大事,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的航向,深刻影响着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落地生根。当前,换届工作正蹄疾步稳向前推进
2025-09-10 16:49:00
“学习强国”红色旅游故事征集展示活动获奖名单公布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吕鉴蕾 通讯员黄旺宣、戴鼎、王虎涛)9月10日,“学习强国”红色旅游故事展演活动在黄石落幕
2025-09-10 1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