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劳动报
三年送出一万多碗面
——长桥这家小面馆与环卫工人的“月末之约”
早上六点的面馆已经坐满了环卫工。
■劳动报记者 梁嘉蕾 文/摄
清晨六点,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罗香路上的“西北红”拉面馆里,坐满了环卫工人。这是1月的最后一天,按照面馆的惯例,每逢月末,环卫工人免费吃牛肉拉面。六点,是一天中顾客最少、环卫工人最多的时候。
“一碗面下去,整个人都暖和了。”长桥环卫工人黄国会负责的路段就是面馆旁的一条街,五点上岗,扫完第一圈到了吃饭时间,她和几个环卫工默契地共同走进面馆,不用点单无需招呼,只要穿着工服坐下,不一会儿就有热腾腾的面条上桌。
坐在黄国会对面的阚绪珍是第一批知道面馆免费的环卫工人,她清扫的就是“西北红”所在的罗香路。三年前春节后的一天,面馆在门口贴了张告示——“环卫工人每月末免费吃面”。她将信将疑地走进门,忐忑地吃了面,直到发现真不用付钱才松了口气,往后的每个月末,她都会来。一传十,十传百,月底来吃面的环卫工人越来越多,如今,长桥片区的环卫工人几乎无人不知这里的免费爱心餐。
关爱环卫工人,社会各界都在行动,免费爱心餐也常见,但不同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限定”动作,这家小小的街边面馆,已经自发坚持了三年。
“钱要赚,也要回报社会,人要多做善事。”免费吃面是面馆老板郑永校的主意。他是河南许昌人,家乡襄城县是个面食小城,祖祖辈辈都好面食。20多年前,襄城县曾掀起一股来上海开面馆的风潮,从部队退役回到老家后,郑永校跟着风潮而来,在长桥罗香路上开了一间小小的“西北红拉面”,由于价格公道、味道实在,“西北红”也成了长桥片区的老店。
为谋求生计,面馆24小时通宵营业,早晨四五点的时段顾客少,面馆又是沿街商铺,寂静的清晨,在店里常能听到环卫工人“刷刷刷”扫帚划过台阶的声音,这也成了郑永校为环卫工人做公益的初衷,“大家伙都在睡觉,他们已经开始工作了,不容易。”
牛肉面馆能生存下来,其实不容易,一条罗香路上,街边大大小小的商铺都有过更替,唯独这家小店坚挺了21年。和面馆的稳定一样,环卫工人阚绪珍、黄国会都是工作多年的老面孔,“郑老板很客气,每次路过看到都会和我们点点头打招呼。”2021年,面馆经历第三次装修扩张,从最初的五张桌子到目前的桌数翻倍,面馆生意很好,一天大概能卖出1000多碗面,郑永校说:“面馆开在长桥,也要回报长桥。”
一天下来,面馆大约要送出300碗牛肉拉面,一碗面在店里的售价是14元。每份爱心都是真金白银,“每个月底送面这天,我们百分百是亏本的。”郑永校坦然,“既然欢迎大家来免费吃,我们就不会在乎这个钱。”从2021年送出的第一碗面至今,“西北红”面馆已向环卫工人送出一万多碗牛肉拉面。
三年来,环卫工人也和“西北红”达成了默契,中午面馆生意好、客人多,环卫工人们能早上来就不中午去,有人吃完会向老板打声招呼,说声谢谢;有人吃完默默用纸巾擦干净桌子,起身离开;6名上日班的环卫女工每月底都固定围坐一桌,吃完面趁着休息时间闲聊一会儿,平常回家吃中饭的她们鲜少有机会坐在一起……郑永校是个和气的生意人,总是笑脸迎客,他很在意“西北红”在长桥的口碑,“你在长桥问‘西北红’在哪里,人家都知道的。”他格外地骄傲地说,“好多小孩读小学的时候就在我们店里吃面,现在上班了还会来吃。”
值得一提的是,郑永校店里还给65岁以上的老人每碗面便宜1元,长桥社区老年人多,1元优惠看似微不足道,细水长流,每天也成了上百元的公益。做这些事儿对郑永校也有“影响”,他笃定地说:“做到现在,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爱心覆盖面正在扩大,今年腊八,开在“西北红”附近的一家店也开始跟着做公益,给环卫工人送上腊八粥。
龙年春节将至,郑永校不打算回老家,“西北红”20多年始终保持24小时营业,大门几乎没上过锁,“店开着,所有优惠不变,2月29号照常欢迎环卫工吃面, 3月底、4月底……我会一直做下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3 08: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