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陕西美食探秘杨凌蘸水面:一碗蘸着汤吃的面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11-02 09:02:00 来源:康之道

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一道充满陕西风情、历史悠久的面食——杨凌蘸水面。这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一段流传千年的美食传奇,承载着陕西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蘸水面,这道美食的起源,就像许多古老的传统一样,被岁月的尘埃轻轻掩盖,史料未曾详细记载,创始人也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多年来,在杨凌、武功一带,蘸水面一直是当地人最喜爱的面食之一。杨凌,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因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而闻名,也因蘸水面而有了更多的美食故事。

据传说,在唐贞观盛世,杨凌的一位农妇李王氏,在与丈夫拌嘴后,和面做饭时,面硬加水,水多面软,又加面,结果又硬。如此反复,面和得既白又筋。因面和得无力擀开,她只好连揉带扯,结果面条又宽又长,形似“裤带”。下锅久煮后,面条熟而劲道。农妇又调制了一碗汤汁拌口,其夫吃时,因面无法在碗内搅拌,无奈蘸入汤汁中,不料吃后连说“嘹”!当地农家效仿食之,其味甚美。后传入京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微服品尝,赞不绝口,赐书“蘸水裤带面”。从此,蘸水面便名声大噪,流传至今。

陕西美食探秘杨凌蘸水面:一碗蘸着汤吃的面

夏天,天气炎热,一碗蘸水面的汤汁可以放凉,新鲜蔬菜、多样佐料相随,既清爽又解暑,是上好的防暑降温食品。冬天,寒风凛冽,蘸水面的汤汁又可以加热,鸡蛋、辣子油、姜蒜、蔬菜敷上,热气腾腾,暖身又暖心,是驱寒保暖的美味佳肴。

要说这蘸水面的特点,那可真是数不胜数。面白薄筋光,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油汪蒜辣香,那浓郁的香气,仿佛能穿透屏幕,直抵你的鼻尖;汤面分盆装,既保持了面条的筋道,又让汤汁的鲜美得以充分展现。每一口面条,都越嚼越香,让人回味无穷。

吃杨凌蘸水面,那可是有讲究的。面和汤是分开的,吃的时候,你得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吃。这不仅仅是一种吃法,更是一种仪式,一种对美食的尊重和热爱。

杨凌蘸水面之所以能成为陕西的美食名片,离不开杨凌这片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杨凌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耕种小麦,这为蘸水面的制作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同时,杨凌还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为蘸水面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注入了科技原动力。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你坐在杨凌的某个小店里,面前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蘸水面,面条宽厚筋道,汤汁鲜美浓郁,你夹起面条,轻轻地蘸入汤汁中,然后大口咬下,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剩下你、面和汤,还有那无尽的陕西风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2 11: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杨凌举办小麦文化节 多位专家为小麦抢收支招
...日报客户端龚仕建6月6日芒种节气,第八届小麦文化节在杨凌良科小麦基地举办,多位专家就应对小麦收获季遇到连阴雨,从育种、管理等方面为群众支招,首发了歌曲《中国饭碗中国粮》。专家
2023-06-09 11:57:00
陕西5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线路详情公布
...行程路线西安市→龙泉公社→郑国渠旅游景区→袁家村→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西安市三、最佳旅游时间4月—10月四、主要乡村旅游点(项目)介绍1.龙泉公社:位于全
2023-08-04 06:37:00
马拉松赛,“沸腾”的不只是赛道
...文转自:陕西日报马拉松赛,“沸腾”的不只是赛道——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发展观察4月14日,2024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鸣枪开赛。西安龙卷风跑团的跑步爱好者参加2024杨凌农科城马
2024-04-19 05:19:00
451支“机器人天团”8月21日相聚陕西杨凌展绝技
...文转自:农业科技报451支“机器人天团”8月21日相聚陕西杨凌展绝技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杨凌)全国总决赛将在陕西杨凌举行扫码阅享全文本报杨凌讯(农业科技报记者 郭媛媛)8月21至22日
2023-08-15 09:26:00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杨凌)全国总决赛 在陕西杨凌开赛
...打擂台 智能装备“慧”丰收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杨凌)全国总决赛 在陕西杨凌开赛在 分“苗”必争比赛区,参赛选手正控制机器人进行移苗、栽苗作业。 扫描二维码了解大赛详
2023-08-22 09:16:00
陕西210项农业科技成果和农特产品 获评“三秦名优土特产”
...自:农业科技报扫码获取三秦名优土特产获奖名单 本报杨凌讯(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梁方方 仵佳伟)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乡村振兴地方
2023-09-22 00:11:00
农高会赋能杨凌新质生产力发展
...转自:人民网-陕西频道吴德锋10月25日至29日,第31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在陕西杨凌示范区举行,会期将举办展览展示、会议活动、投资贸易、新
2024-10-26 10:35:00
杨凌预制菜产业发展迎来广阔前景
本文转自:农业科技报乘“风”破浪正当时杨凌预制菜产业发展迎来广阔前景 签约仪式现场 本报杨凌讯(焦盼 马骏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谷幸 余瞳)9月21日下午,由陕西省商
2023-09-23 00:13:00
本文转自:农业科技报本报杨凌讯(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赵桃子 张仕博)9月19日,以“南南合作:发展·创新·共享”为主题的第十七届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在陕西杨凌开幕,来
2023-09-22 00:11: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患帕金森手抖得拿不了碗写不了字,中药调理一个月就不抖了
中风后腿脚无力,吃了两个月中药行走自如有40年临床经验的脑病专家李军主任中医师: 头痛、中风、帕金森,越早中药治疗效果越好上周二一早
2025-04-18 08:17:00
孕期白带增多是妇科病吗?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
怀孕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但是一些孕妈比较烦心的是,内裤上的阴道分泌物却多了起来,白带增多了,伴有时不时的外阴瘙痒,有时候阴道还有火辣的灼痛感
2025-04-18 08:39:00
河北阳原:免息贷款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近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井儿沟乡上八角村,00后创业者闫彩莲的蝎子养殖基地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2025-04-18 08:40:00
春天喝点玫瑰陈皮茶,疏肝理气健脾胃(服务窗)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潘俊强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复苏,人体的脾胃功能随之活跃,但也易受外界影响而出现问题。在中医理论中
2025-04-18 08:48:00
直播预告:深藏在盆腔的“隐形刺客” 专家带你认识卵巢癌
本文转自:人民网在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为传播科学防癌治癌理念,增强公众的防癌抗癌意识,“人民好医生”客户端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特别推出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专场系列科普直播
2025-04-18 08:56:00
鱼的这个部位千万别吃 有人连吃3天住进ICU
前几天,81岁檀奶奶有点“上火”,听信了“鱼胆能清肝明目”的偏方,于是连续3天食用青鱼胆汁。起初出现腹痛、呕吐等不适,家人误以为是“排毒反应”未重视
2025-04-18 09:19:00
一般备孕几个月才能顺利怀孕?如何才能快速怀孕?
很多姐妹结婚后就开始了备孕,但是不一定能一次就怀上,那么一般备孕几个月才能顺利怀孕?这个问题应该是一直想要孩子,却总是怀不上的姐妹都想知道的问题
2025-04-18 09:26:00
山城卤味不止一个荣昌卤鹅!《重庆卤味地图》来了
这段时间,重庆荣昌“卤鹅哥”林江非常火。他自掏腰包追随国际网红“甲亢哥”中国行的脚步,一路不辞辛苦见机热情“投喂”。他的坚持感动了成千上万的网友
2025-04-18 09:29:00
00后也开始\
我国25岁以下女性不孕症就诊量在上升,输卵管问题、多囊甚至出现在刚达法定婚龄的女孩身上。这代喝着奶茶熬夜刷手机的年轻人
2025-04-18 09:47:00
女性结扎后科学备孕指南:让“生命通道”重启快人一步
输卵管结扎本质是阻断精卵相遇,而非摧毁生育功能!只要卵巢正常排卵、子宫环境良好,通过复通手术完全可能自然怀孕。关键指标✅结扎方式(抽芯包埋法复通率>
2025-04-18 09:47:00
东南网4月17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体育中考正如火如荼地分批次进行,不少考生为了取得理想成绩仍在加码苦练。福州市第二总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孙裕提醒
2025-04-18 09:48:00
春季最后一个节点来了 春末夏初重平衡之道
4月20日将迎来谷雨,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点。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雨水丰盈,万物生长进入加速期
2025-04-18 09:50:00
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肿瘤预防公众健康咨询宣传活动
鲁网4月18日讯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公敌。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周主题是“科学防癌
2025-04-18 10:20:00
当涂:新农人引领 “耕”出保护新天地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近日,安徽省下达2025年耕地保护补偿激励资金,总额高达1.3亿元,对在耕地保护工作中表现卓越的130个乡镇予以奖励
2025-04-18 10:20:00
如何进行精索静脉曲张的日常护理
孔伟琳 广西灵山县第二人民医院精索静脉曲张,简单来讲就是阴囊内精索区域里原本好好的血管出了问题,变得像蚯蚓一样又弯又鼓
2025-04-18 1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