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
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下,贵州正以高质量教育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推动地区稳定繁荣发展、增进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加强语言文化交流
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通,语言文化是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石,加强语言文化交流互鉴,能搭建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国际化人才培育的桥梁。
“我们要以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开放互惠、公平正义的态度,培育年轻一代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依托年轻人之间语言沟通上的能力,促成文化的共存理念。”老挝驻华使馆教育文化参赞靳达望介绍,近年来,老中双方在教育领域持续开展文化交流和青年语言相通、青年互访等工作,促进青年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提升。截至目前,老挝共有2所大学、2所孔子学院、5所孔子课堂开设汉语专业,中国共有9所本科院校开设老挝语专业,并对老挝来华留学生设立相应奖学金。
2018年,贵州民族大学泰语老师、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在读博士赵瑾带领贵州民族大学的留学生到望谟县考察调研。泰国、老挝留学生用本国语言可以和当地布依族群众进行简单交流。赵瑾说“泰、老语系和壮、侗语系是同源的,有些词汇发音几乎相同,就连生活习惯上也有共通性。贵州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8月29日,以“数字时代的语言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东盟语言文化论坛在贵阳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时代的语言多样性、“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合作、数字化时代的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语言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等议题进行分享,旨在发挥语言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数字化赋能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语言文化沟通与合作,促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
在本届交流周“第二届中国—东盟语言文化论坛”上,发布了《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倡议》、语言文化合作项目标志性成果《越喃汉英四文对照新辞典》,启动《南洋华语文献分类丛刊》编纂项目,将中国—东盟语言文化合作交流常态化、机制化进一步推向深入。
职业教育联盟发展
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贵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开花结果。
“学院2019年招收的第一批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培训,于今年6月份毕业。这批学生既懂汉语,又懂专业,大幅度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部分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中资企业工作。”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部办公室主任余丹丹介绍。
2019年,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将丝路学院办到了柬埔寨,这是贵州省第一家“走出去”办学的高职院校,学院由当地马德望省理工学院提供教学场地,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师资力量。进入丝路学院的学生先进行汉语学习,达到相应的汉语水平后,再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
“学院作为贵州省首家‘中文+职业教育’线上培训的实践者,在老挝、柬埔寨开展了2000多人次短期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为贵州道路与桥梁施工企业‘走出去’精准培养了人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有富表示,借助交流周平台,学院充分发挥喀斯特地形地貌高墩大跨度桥梁建设、管理、检测、维护等方面专业优势,开展国际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服务贵州先进交通技术标准走出国门。
中国和东盟国家辛勤耕耘,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双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职业教育方面,“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自2018年起开展了“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搭建双方职业教育领域长期、稳固的结对合作平台,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5年来,计划共遴选出5批100个特色合作项目,建立起职教领域长期稳固的机制化合作平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数字化”让教育更智慧
如何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助力人才教育发展已成为中国和东盟“一带一路”各方共同关注的话题。
8月29日,由贵州省教育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主题展亮相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展示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成果。
“学院驾驶舱”展区,通过互动大屏直观呈现了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教育合作、数字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据显示,平台已支持东盟11国访问,首批已有62所院校入驻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其中有3所海外院校正式入驻,省内院校有43所,其他省份16所,共有9300余名师生注册使用,其中海外师生有50余名。同时通过多彩会议子系统召开20余次线上研讨,开展了140余个项目的申报和评审。
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作为上一届交流周的重要成果,是一个致力于推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线合作和数字资源共享共建,教育数字化实施合作方式及数字技术应用的验证平台,体现了贵州大数据示范区的建设成效。
“中国—东盟教育联盟可以为马来西亚带来新的数字教育和开放远程教育技术,提升竞争优势,实现高新知识技术的转移。”马来西亚开放大学校长艾哈迈德·伊扎尼·阿旺教授说。据悉,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中国—东盟数字教育联盟正式成立,首批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在内的近60家机构加入联盟,为各方人才培育搭建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据介绍,联盟下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三个工作组,以及政策、研究、技术三个专业委员会。联盟秘书处机构中国—东盟数字教育合作中心设立在中国国家开放大学,为各类合作项目提供技术、资源等方面支撑。
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启明表示,将通过中国—东盟数字教育联盟的建设,逐步打造一个跨国的数字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与合作网络,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学习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灵活的手段获得高质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终身学习机会,助力各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教育范式创新。
教育桥梁连接 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今年8月28日至9月2日,以“教育合作新愿景‘一带一路’共繁荣”为主题的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在贵阳举办。围绕中国—东盟数字教育合作、持续推动与中外高水平大学合作、持续深化职业教育合作、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举办了122项活动。
已走过十六个年头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为教育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因为从小家境贫寒,原本要辍学的我在华人学校的帮助下,考上大学就读汉语专业,并毅然选择到中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泰国留学生彭文彬回想起选择到中国留学的原因,感激万分地说,一个囊中羞涩、没钱交学费的孩子,到成为能字正腔圆地讲汉语,研习汉语文化的博士生,离不开华人学校的帮助。他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展示了双方广阔的合作空间,希望未来能为中国与东盟的共同进步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东盟政府间唯一以教育为主题的交流合作平台,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员交流和资源共享,疏通了贵州与东盟国家及其他“一带一路”特邀伙伴国等教育合作的渠道,引进了更多优质资源,为更进一步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服务贵州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2021至2022学年,东盟国家留学生约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30%。贵州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的院校共32所(本科17所、专科15所),来黔留学生累计达到23177人次,留学生国别累计覆盖7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占比超过70%。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跨越山与海的阻隔,来到贵州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另一方面,贵州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也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走向东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近年来,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旅游联盟等十大联盟工作机制成立,大力推动了贵州省高校在人才培训、师生交流、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以教育为桥梁,共筑“一带一路”新愿景。从2008年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举办以来,贵州正能量和好声音正不断扩大。未来,贵州将持续做实各类项目,让教育交流周成为长期性、制度性、可持续性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
交通技能人才助力 “黄金运输通道”建设
不久前,载着一批汽车配件的列车从泰国出发,通过中老铁路在磨憨口岸入境云南,一路向北直抵四川成都转乘中欧班列到达匈牙利,节约物流时间15—20天,节省运费成本20%以上。与此同时,很多中国商品也通过陆运转运到泰国、缅甸、柬埔寨、新加坡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正式开通;2023年4月,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正式发车……作为中老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老铁路安全稳定运营22个月,发送旅客超20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2600万吨,打开了共建共赢经济发展的新通道。
中老铁路的运营不仅满足了沿线地区的运输需要,更为中国和周边国家间的贸易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打通这条意义非凡、成果丰硕的“黄金运输通道”背后,有一份贵州职业教育贡献的力量。
“学校打造了国家级轨道交通人才培训培养基地,每一个学员都能在这里学到轨道交通相关的真本事。”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吴焱说。
2019年,在中老铁路建设筹备之际,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动跟中国铁路局昆明铁路分公司签订了订单培训计划,开始为中老铁路输送人才,目前,已有60多名高技能人才从这里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之中既有中国学生,也有老挝籍学生。
“有一位来自老挝的学生灵芳,曾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轨道交通与汉语言课程。4年的学习生涯,不仅让她专业技能成绩优异,还顺利考过了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最高等级6级,毕业后进入到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任职,在中老铁路老挝段从事铁路安保方面的工作。”吴焱介绍,学校的教师团队是由专业技术老师和国际汉语教师一同组成,方便给外国学生授课。
据悉,2016年,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在贵阳揭牌成立,旨在为中国和东盟地区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2018年,经中国外交部、教育部批准,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了澜湄合作专项基金项目,负责为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提供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凭借着良好的平台与项目,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逐步建成国际化课程体系,开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中文国际化培训课程,编制国际化培训教材,在老挝建立了职业技术学院海外技能培训站。并且“因材施教”,打造两种培训模式,一是三年专业教育加一年语言的长期培训模式,二是短期定制班培训。五年来,学院开展了三期培训,培训学员上万人次。
2019年,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将丝路学院办到了柬埔寨,这是贵州省第一家“走出去”办学的高职院校。
贵州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培养、输送人才到“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及共建国家,贵州职业教育在海外办学上也取得了突破。
大数据推动高水平 开放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贵阳市白云区贵阳软件基地的致愿(贵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大屏幕上,“人才培养”“人才申请”“人才服务”“人才需求”四个部分,实时显示着今日用户数据服务数量人次、“一带一路”工作岗位人才数量需求等各项指标数据。
“这是致愿‘一带一路’人才发展大数据中心项目最核心的后台系统。”致愿(贵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明说,希望通过大数据赋能,打造数字化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为学生家庭、学校、企业提供全平台、全流程、全数据的个性化综合服务。
致愿(贵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1月成立,是贵阳市白云区积极谋划数字经济新业态产业布局引进的重点企业,作为一家服务于高考综合改革的大数据教育企业,目前已为全国逾20个省市、1600余所高中、超过500万用户提供教育科技及数据服务。
“我们在白云区主要打造致愿‘一带一路’人才发展大数据中心、致愿‘一带一路’国品数字化展销网络等两个项目。”李明说,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合作项目日益增多,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公司在教育数字化领域,探索构建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数据发展网络。
“经过十个月的研发、筹备,致愿‘一带一路’人才发展大数据平台总部基地于去年11月完成建设。”李明介绍,致愿“一带一路”人才发展大数据中心将通过整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搭建学业互通数据体系、标准数据化申请体系,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申请平台,链接企业的多向就业岗位,助力学生获得更优质、更开放、更多元的学业成长机会与职业发展机会,也让更多国家的人才来中国、来贵阳交流合作、共享共赢。
致愿“一带一路”国品数字化展销网络则将依托人才发展大数据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展示销售贵州文化类、生态类、旅游类产品,提升相关商品的品牌影响力,助力黔货出山、黔货出海。
李明表示,致愿“一带一路”人才发展数据中心将为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提供人才服务保障,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助力贵阳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枢纽,推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7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