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临沂大学推进社会服务实现校地双向奔赴
院长进企业 农民上大学□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本报通讯员 王焕全 谢成才
11月20日,看着自己倾注心血的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在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蓄势待发,临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临沂大学鑫海新能源材料研究院院长李法强总能回想起那23次外出考察的经历。
2021年,为了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李法强来到山东鑫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当时企业的主营业务是生产不锈钢材料,年产值已经做到了200多亿元。但经过我们的深入分析发现,如果企业依托现有资源发展新能源材料业务,年产值还能再增加140多亿元,更上一个台阶。”李法强说。产业结构契合,市场前景广阔,转型之路本应顺理成章。但要想说服企业负责人转动发展方向盘,并不容易。为了让企业负责人打消顾虑,李法强带领企业高管用两个多月时间奔赴6省,先后考察了23家新能源材料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才终于让企业负责人下定决心,在临沂市陆续新增4个新能源材料项目。“目前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已完成立项,仅这一个项目,就能为企业新增年产值20多亿元。”李法强说。
近年来,临沂大学推进社会服务,助力实现校地双向奔赴。不仅积极组织一批院长、教授进企业共谋转型发展,还向农民敞开校门,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活力。
临沂大学积极响应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开发了果品、粮食和畜牧三个产业方向的培训课程,为208名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产业带头人提供技能培训。
据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魏元栋介绍,为了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临沂大学采取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培训模式。线下集中培训实行定制化、沉浸体验式和孵化型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员们走进实验室亲手操作,面对面与导师探讨,实现了“农民上大学”的梦想。费县学员胡勇就在培训期间听取老师建议,在村内投资建设保鲜库,发展果品加工项目,实现农副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延长,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科技带头人。
近年来,临沂大学牢固树立校地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融入临沂、依靠临沂、服务临沂、贡献临沂,紧密对接临沂现代化强市八大战略,为推动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提供科技动力,在服务和贡献中实现突破发展。
目前,该校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在招校企共建专业39个,“四新”专业达到41个,重点建设了7个产业学院。其中,与山东顺和商贸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的智慧物流产业学院,与山东鑫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共建的金属材料智能成型产业学院,先后获批山东省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产学研合作取得新突破,与兰陵县、临沂高新技术开发区等8个县(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先后与顺和物流、鑫海科技、华强集团、奥德集团、鲁南制药等10余家龙头骨干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在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17个,获批临沂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10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4 1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