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拦马墙的历史回音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22 06:0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寻访

拦马墙的历史回音

□章夫

1

我终于来到了拦马墙。

数年前,当喜欢游历故地的马恒健先生告诉我,“一定得去广元拦马墙看看”。我便默默记下了这个特殊的名字,走南闯北的他,知道我喜欢陈年老物。

所谓拦马墙,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古时拦马用的墙。我这里所说的拦马墙,地处广元剑阁县凉山乡。因为整个古蜀道上仅剩这一处,就显得尤为难得。

四川的古道,以位于其北部山区的蜀道最为有名,其中金牛古道名气尤甚。此古道建于先秦,是连接秦蜀的唯一陆上通道,又称“先秦国道”。

自秦以来,这条道上车水马龙,军队征战,商贾喧嚣,学人穿梭。吕不韦、李冰、卓文君……拥挤在熙熙攘攘的古蜀道上,他们从广元进入蜀道,经梓潼、白马关,最后抵达成都。

只因庶务缠身,一直未能成行。这次来到广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看看拦马墙。

2

古蜀道,于我而言,最为难忘的莫过于地面上铺陈的石板路。之前在成都郊外蒲江走过一段茶马古道,又走过诸葛亮南征时的越西古道,还走过梓潼翠云廊……感觉均不一样。拦马墙蜀道的石板,镶嵌得错落有致,随着时光的雕刻,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两千多年人踩马踏,石板早已没有了棱角,从里到外透露出的,是一种亘古的沧桑美。

青石铺地,翠云夹道,一步一景,浑然天成。

漫步金牛道,人成画中景。一棵棵古柏,列阵一般耸立于蜀道两旁,有的老态龙钟,却皮若铠甲;有的枝繁叶茂,却苍劲挺拔;有的枯枝横剑,却冠刺蓝天……遒劲而有力,沧桑而威严。形如一道道哲学命题,考问世间。

幽幽绿色,遮天蔽日。突然间,我像是被抛入古老的时空隧道,匍匐在这些默不作声的先贤脚下,让人陡生敬意。

3

置身于古柏丛中,我有一种不解,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而言,那些数量众多屹立于天地间的古柏,何以能存活千年?官方给出的“故事版本”,归结于历代的保护机制,说每一任地方长官在办理去留手续时,都会清点这些柏树。

问题又来了,偌大个四川,为什么只有一个翠云廊?

史载,自秦以来,剑门古蜀道共经历过八次大规模驿道整治。第一次发生在秦代,始皇帝大兴土木建阿房宫,“蜀山兀,阿房出”,秦令蜀道旁补植柏树,这批古树又称“皇柏”。后来陆续有三国时的“张飞柏”,东晋时的“晋柏”,以及后来的“李公柏”(史载,从剑阁,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官道,古柏数十万株,为明代剑州知州李璧所植)。正所谓“官民相禁翦伐”。自李璧大规模植树后,已成制度,并沿袭至清。

历朝历代统治者眼里,接力棒一般的政府行为,使长长古驿道的古柏,蜿蜒成一条绿色长廊,早已与山间曲折的古驿道融为一体。

体制的教化固然重要。实话说,这些故事却不能完全说服我。即使你地方官威望再高也鞭长莫及,乡野间的百姓为了生存,要盗伐几棵树,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

4

行进在古蜀道上,在一棵状元柏身上的红绸带上,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敬畏使然。可以说,神一般的敬畏,是古树能够“活下来”的终极密码。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有祖先崇拜的观念。祠堂神龛里高高在上的祖宗,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成百上千年的古树也如祖宗一般,人们便不会也不敢去“动”它。

一旦老百姓有了这样的自觉行为(当然不排除历代地方官员立下的保护规制),官方的管理也就容易多了。

各种因素杂糅在一起,老百姓便形成了一种“保护自觉”。比如梓潼县贡生潘渤见演武至水观音一段柏树稀疏,便带领祖孙三代及邻近乡民,十年间栽树两万余株。更多的,是民间“行善捐栽”行为,据说总共有数十万株,每捐栽一处,立碑文记载,以光耀祖宗。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我们从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的诗中,可以深切感受到百姓这种深入骨子里的自觉。

5

穿行在古蜀道的石板路上,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呈“之”字地形逼仄之处,路旁立有一块石碑。那块介绍拦马墙的石碑上,有一段说明文字:“秦汉古道大都顺山脊而造,依危崖而修。故危处自有墙式围栏建筑,或以土为墙者,又土石共为墙者甚多”。说明文还特地强调,“这是先秦大道上最典型的道路安全标志,也是今人研究古代道路建筑的重要标本”。

走近“之”字地形,方能洞见对面的情况。但见一道浅浅的矮墙立于道路左旁(右旁是山体和古柏),我知道,那应该就是拦马墙了。细看拦马墙,墙外侧生长着厚厚苔藓,内侧则散布着一串串凹痕。在这里,我听到一个故事,说张飞驻守阆中时,一次前方军情迟迟未到,心急如焚的张飞担心贻误战机,派士兵沿途寻找,在金牛道一悬崖下找到了摔死的信使和马匹。张飞即令军队在金牛道凡险要处修筑一道道石墙,以防悲剧再次发生。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故事中的张飞,才有了最初的拦马墙。但可以想见的是,我所见到的那些凹痕,很可能就是挽救了那些快马加鞭军人生命的见证。

这个拦马墙,算得上今天高速公路转弯处的护栏。拦马墙景区,防滑线、拴马桩、饮马槽、拦马墙……这些保持原始状态的古代交通设施,与今天的高速公路的减速带(防滑线)、停车场(拴马桩)、加油站(饮马槽)、防护栏(拦马墙)……几乎可以对应。传承与创新在此无缝衔接。

昔日,古道上与“马”有关的一切配套,都转移到高速路的“车”上来了。

6

马,与战争有关。

从公元前三世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中国进入了马上时代。后来有了马鞍,马上战争便进入“飞行时代”。因为,在马鞍出现之前,骑在马上的人是不牢靠的。

中国的“马鞍文化”源远流长。想当初,一个养马的古老部落(秦)用马纵横中华大地,并创建了一个大一统帝国。

小小的马鞍,打造了一个孕育出现代文明的“骑士时代”。

马鞍之上,是金戈铁马,是所向披靡,是秦砖汉瓦,是霸王别姬,是铁衣远戍辛勤久,是大风起兮云飞扬;马鞍之上,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踏花归去马蹄香,是青春作伴好还乡。

如果漂浮、泅渡于历史的长河,我们就可以如皮影戏一般,窥见马鞍之上的那些或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的人物,那些草长莺飞二月天或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风景。

当然,也包括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与缥缈如雾的诗歌。

7

我久久伫立于此。一会儿坐在拦马墙上凝神古柏,一会儿又站在拦马墙上眺望远方。似乎总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方位,来洞穿拦马墙悠长的景深。

古蜀道上,飞奔过后早已看不见的马,与静如处子屹立千年的古柏,有如一动一静两个特别的意象物,标注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任由时间流泻,沉浸于拦马墙,我听到了秦灭蜀的铁蹄声,看到了诸葛孔明的北伐身,闻到了唐皇入蜀的叹息声……秦汉盛世,三国烽烟,唐宋气象……我还看到了踌躇满志的司马相如从这里走向功成名就,看到了满腹华章的杜甫从这里走向浣花草堂……他们或从容,或匆忙,或仓惶,或无奈地行进在镶嵌拦马墙的古蜀道上。

拦马墙,成了整个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历史现场之一。它一直默默无声,一直沉寂低调,终致沦落为历史的旁观者。古柏列阵一般进入人们眼帘,历代骚人墨客留下吟韵无数;拦马墙却显得格外孤寂,虽然关键时刻确保尔性命无虞。

就是今天,在人们眼里,蜀道、翠云廊声名显赫,拦马墙很容易一闪而过。

其实,我想说的是,古蜀道上,拦马墙的故事同样悠久。越久,才会越显示出它的伟岸来。

8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听当地友人讲,上世纪30年代修建川陕公路时,大部分剑门古蜀道不见了踪迹,幸而在剑阁普安镇到凉山乡段拐了个小弯。

一个不经意间的决策,留下了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

拦马墙,墙还在,马已经跑向了远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2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鉴往知来|剑门蜀道翠云廊 跨越千年 苍翠如昔
...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千百年来,“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雄关为世人瞩目,李白等历代
2023-07-28 10:43:00
游览翠云廊古蜀道 参与古道文化活动 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相禁剪伐”共护生态……翠云廊古蜀道不断发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古柏见证历史、历史记录古柏,古柏和历史交汇融合。游览翠云廊古蜀道,与数不尽的先贤交游呓语,细细品味这华
2023-10-08 10:52:00
...穿越秦岭巴山,在川陕之间的古蜀道上,众多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传颂至今。翠云廊,则与古蜀道相伴而生。这里的每一株古树、每一块路石都是历史的见证,都与山川变迁、民族风俗、文化传承、
2023-07-30 06:33:00
四川剑阁:守护千年古柏 审计监督在行动
历史苍茫,岁月悠长。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是古蜀道璀璨的明珠,是“森林活化石”,翠云廊有着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的驿道古柏群。这些古柏数千年来一直守护着华夏沃土,见证着时代发展
2023-10-10 15:34:00
亚洲媒体考察团走进广元翠云廊:古蜀道上千年古柏郁郁葱葱
...。剑门蜀道翠云廊起先秦、经蜀汉、至明清,走过两千年历史尘烟,至今仍然保存着蜀道原貌。现存古柏7778株,平均树龄1050年,最高树龄达2300年。一走进翠云廊,满眼青翠绿色映
2024-09-03 10:33:00
...同。”剑阁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将古树名木保护同历史文化传承、文旅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积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使古树名木“老有所为”更赋成效
2025-06-29 12:30:00
一万多株古树  见证离任交接(美丽中国)
...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大蜀道畅联古今,翠云廊绿映千年。历史悠久、古柏森森的蜀道翠云廊,爱柏、护柏、守柏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3月12日,四川广元剑阁县。在百余名乡镇干部、护林员、
2025-03-17 05:31:00
...,演员们的演绎让游客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知晓古柏保护历史沿革。眼前的翠云廊,古柏森森,高耸入云。这条由苍翠挺拔的古柏组成的300余里绿色长廊,仿佛蜿蜒苍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沿
2024-02-13 05:50:00
...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沿着历史的印迹,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广元市蜀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蔡东洲边走边向总书记介绍,“翠云廊”因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的
2023-07-30 06: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近日,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在太原举办“2024三晋女书”系列丛书研讨会。这是该协会组织出版的第六套会员丛书,包括太原市任爱玲的《时间向远方延伸》
2025-10-20 18:27:00
一拿起这本厚厚的书,我就想起了它的作者、已逝的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那张面孔。粗糙多皱纹的脸、黝黑的皮肤、凌乱的头发,仿佛四季轮换的风雨
2025-10-20 18:27:00
在某县一宣传栏中,张贴了这样一张宣传标语,上写:“趁势而上,全面谱写……新篇章。”其中,“趁势而上”是“乘势而上”之误
2025-10-20 18:27: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重温“打不垮”的烽火岁月
(视频拍摄:王宏飞 视频制作:周颖)(海报设计:梁玉)在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曲折狭长的山谷中有个红色旅游村庄——鱼子山村
2025-10-20 20:39:00
“彩墨生辉·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10.20-10.31相约河北美术馆
2025-10-20 10:37:00
“快看这个,是乾隆的‘古稀天子之宝’,以前只在书画复制品上见过乾隆的印章,今天总算见到实物了。这温润的玉质、精湛的雕工
2025-10-20 07:37:00
文物出道计划 | 水里“冒出来”的战国小钺钺
编者按:文物很i(内向),文创帮它“开麦”!《文物出道计划》以贵州省博物馆上新的文创为引,通过文创复刻的文物细节,从“年轻化
2025-10-19 19:54:00
国家京剧院一团《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石家庄上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0月19日,国家京剧院一团《梨园芳华·国粹流韵——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作为2025年京津冀戏曲展演季
2025-10-18 10:46:00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