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郑和与长乐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1 08:0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福州晚报

□海丝福州

郑和与长乐

郑和与长乐

郑和塑像

福州长乐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历史、人文、风物、情结,都已超越历史时空,给后人留下深深的印记。从理论上说,郑和下西洋出发点是江苏太仓的刘家港,但是,船队真正集结、整补都在长乐太平港完成。在七次出航中,除了一两次曾经到过泉州外,其他都是从长乐起锚出海后就不再停靠中国的土地。实际上,郑和走出国门,出使西洋第一步是从长乐跨出的。

1航海之乡

长乐水陆交通便利,各类物产丰富,并且有造船和航海的悠久传统。三国时,吴主孙皓派会稽太守郭诞在此造船航海,并由此启程,所以长乐古称“吴航头”。

北宋建瓯人陈传《望江亭》云:“山蔼峨峨江岸深,望余亭影落江心。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思远解邀无己句,流清宜写不齐琴。仙槎一棹惊秋晓,此去银河尚几寻。”此诗描绘吴航头一带宽阔的江面,从中可见明代太平港烟波浩渺的壮阔情景。

太平港在长乐县西250米许,处闽江下游,原名下洞江、马江,又称下港、河下港、河阳港。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奏请改名为太平港,为的是祈求下西洋船队往返航行太平安顺。这里水深港阔,海面最宽处约有一公里,沙洲岛屿环绕,形成许多船舶寄碇地。南北两岸各有东西走向的山脉作为屏障,东北部的闽安镇,山峰夹峙,江面狭窄,对外海的浪潮可起阻扼作用,所以既可避风又可防浪,是一个天然的驻泊良港。

从船队人员组成来看,下西洋使团的第二号人物、正使太监王景弘即为闽南人,阴阳官(掌握天文气象测候等事)林贵和是福清县人,22名有姓有名的福建籍军士因下西洋有功被升官而载入《闽书·武军志》;至于船师、水手、采办、贸易等技术和经济人员,更是以福建籍居多。

除了福州造船业发达和周边的航海人才密集、便于船队补充水手外,福州长乐还具有其他优势:一是太平港是优质的淡水港湾,适合庞大的船队在此候风和补给淡水;二是福州及其周边地区物产丰富,有利于船队补给物资。

2老师的故乡

长乐人姚广孝是郑和下西洋的总设计师、保护神和重要支持者。

姚广孝成功辅佐朱棣夺取皇位之后,由于朱棣的挽留和自保的考虑,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积极地参与国事。

他根据当时帖木儿崛起于东亚与蒙元力量一分为三后互相攻伐,赖以与世界通商的“丝绸之路”被破坏殆尽的国际形势,一面鼓动好大喜功的永乐皇帝北征元朝残余力量,一面策划下西洋为其开辟财源,并且极力举荐自己的战友兼徒弟——郑和,担任下西洋的三军统帅“钦差下海通番正使兼领总兵官”。

规模庞大的郑和下西洋船队,把南京的龙江港作为制造基地,把江苏太仓刘家港作为出发点,却又偏偏在船队出发之后又加了一个候风港,这是因为实际需要而决定的。

候风港没有选在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也没有选择当时东南最大的海上贸易港口——漳州海澄镇的月港,甚至浙江的明州港(今宁波)、广东的广州港都没有被选上。虽然这些都是当时闻名海内外的大港,这些港口都设置了市舶司(海关),不管在补给、训练,还是招收有经验的水手、翻译或导航人员,都极为便利,但是,郑和却偏偏选择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马江。如果单单仅凭“水域宽广”这个条件来挑选候风港的话,怎么也都轮不到马江!国内良港比比皆是,仅在福建就有好几个,而马江却连正式的港口都不是——还是郑和奏请了朱棣,马江才变成太平港。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供给问题:长乐当时全县人口只有5万人,怎么可能供给3万人船队的衣食住行?

这背后就是姚广孝发挥了作用。姚广孝虽然于1335年出生于江苏长洲,但其祖籍地在福建长乐。他对父老乡亲十分看重,对长乐感情深厚。

正因为姚广孝的祖籍地在长乐,所以马江才能够在众多的良港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为郑和船队的驻泊基地、候风港和开洋起点。

在姚广孝的推动下,加上长乐具有其他优势,郑和下西洋最终选择在长乐伺风起航。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均要在长乐停留,补给物品和等候季风到来,少则几个月,多则十来个月,然后经五虎门出海。其组织规模相当庞大,船只多达200多艘,最少也有48艘。随从人员从领导到民梢、余丁,最多时近3万多人,少的时候也有2万余人。

3候风五个月

郑和统领的下西洋船队,是以风帆为动力的,所以必须按照“北风南航,南风北航”的风候规律行驶。船队由太仓刘家港入海后,航至长乐太平港驻泊候风,到北风吹起,再扬帆经五虎门开洋。太平港属南洋的海洋性气候,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盛吹东北风,所以下西洋船队都在此时由国内启航。

长乐太平港,既然是郑和船队在国内的最后一个据点和基地,必然负有维修船舶、付给供养、添置货物、招聘随员和进行休整等任务。在这些方面,它也确实是一个理想的港口。因为福建省是我国主要木材产区之一,杉、松、樟、楠等造船的上好木材,分别由闽北各地沿闽江源源不断地顺流而下,汇集到此,为郑和船队船舶的建造和修理提供了大量材料。船队所需的茶、盐、糖、油、酒以及淡水等生活用品,福建也十分富有。和西洋各国贸易的丝、绸、缎、绒、芝、纱、绢、棉以及瓷器、樟脑等,都是福建传统的手工产品,早就畅销国外,享有盛誉。

郑和船队的驻泊大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使长乐县城“人如云集,竞成大市”,奠定了明代福州在海外贸易史上的地位。

4整修宝塔

南山在长乐城区,是郑和舟师的驻扎之地。郑和的东西两座辕门扎在南山下东面,上下两个射圃也辟在南山下。

南山上有座建造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的石塔——圣寿宝塔。郑和经调查后发现,此塔是为宋徽宗赵佶祝寿而兴建的,他极不高兴。他认为宋徽宗是著名的昏君、亡国之君,不值得为他祝颂。他看到南山三峰并峙,便把塔名改为“三峰塔”。

三峰塔全用石材砌造,仿八角楼阁形式,七层八角,高27.4米。塔内为拱顶空心室,设曲尺形石阶供攀登,第一层有一扇门,第二层至第六层有两个门,而第七层却开有四个门,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既便于在顶层室内张灯作为航标,又便于游人四方远眺。

三峰塔每层塔壁都有浮雕莲花座佛,这些座佛刻工精湛,布局繁简得当。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对它进行了重修。宣德六年(1431年)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塔下重修天妃宫时,又整修了一次塔。这座古塔,虽然历尽沧桑,但至今依然巍然耸立。

5天妃宫与郑和碑

郑和经常登临三峰塔观察、休息。塔旁原有一座小庙,内供奉海神天妃(妈祖林默娘)神像,当时出海经商的人都要到这里上香祭拜。

郑和一行也是十分相信神灵的。在第三次返航之后、第四次远航之前的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奏请朝廷在三峰塔下建造了天妃宫。在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他又重修了天妃宫,并在其左侧建造了一座三清殿,除了雕塑了天妃神像外,还铸造了一口铜钟。十一月,他又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一座。

《天妃灵应之记》碑,人们称之为“郑和碑”。“郑和碑”记叙了郑和出洋船队起航前,到南山天妃宫祈求庇护的情况,其中还提供了航行的时间、船只、人员、编制、修舶、设备、到达国家等可靠史料,订正和补充了文献史料记载的错误与不足,是目前记叙郑和航海唯一仅存的珍贵石刻文物。

郑和下西洋,大大推动了中外和平友好交流,促进了对外经济贸易。许多国家的国王及其亲属、使臣纷纷随同郑和宝船来华朝贡,从福州或泉州上岸,然后再由驿道进京。有些使节和其亲随甚至会在长乐住上一段时间。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带去了本国的奇珍异宝,各国的珍奇动物也从长乐被带到了全国各地。此后一段时期,长乐太平港也成了一处著名的贸易港口。

6谊娘和母梦楼

永乐五年(1407年)10月,郑和奉旨第二次下西洋。这次的船队共有249艘船、37000多人,比第一次下西洋更加庞大。船队在长乐马江太平港驻泊了两个多月。

郑和船队驻泊长乐马江期间,经常登上南山三峰塔俯瞰其船队。一天,正好是其生日,他又乘轿上山去了。通常过生日者,都会思念生母,郑和也不例外。恍惚之中,郑和好像回到了云南老家,老母招呼他吃饭:“今天是儿的生日,我儿吃了娘煮的饭菜后再走。”郑和一看,桌上摆的一盘菜是缢蛏炒韭菜,觉得很奇怪,缢蛏是长乐海边特产,母亲怎么会煮这道菜呢?正在纳闷之中,突然被一阵伤心的哭泣声惊醒,才知刚才是南柯一梦。

此时轿子已经行到南山脚下,郑和掀开帘子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老太太正在路边一间破房子前悲泣,门前供桌上摆放一盘菜,居然就是他梦中所见的缢蛏炒韭菜。郑和感到十分蹊跷,急忙下轿询问。老太太告诉他,36年前的今天儿子死去,这是为她的儿子做“祭忌”。

郑和一听惊呆了,老太太亡子的“忌日”正是自己的生日,莫非自己是老太太亡子转世而来?如此说来,老太太不就是自己前世母亲了吗?郑和见老太太可怜,顿发孝敬之心,认他为谊娘,并出钱把其破屋改建成两层楼房,命名为“母梦楼”。长乐人见是郑和为之所建,也称之为“太监楼”。从此后,郑和每到长乐,必定到母梦楼去探望这位谊娘。

母梦楼位于南山脚下、高隍巷20号附近,楼前耸立着一座门牌楼。谊娘迁进新居时,郑和还拿了一个自己舰上使用的球灯送给谊娘。那灯乃金丝楠木镂空,薄似纸,灯上还有镀金花纹,极其精致,据说是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回来,永乐帝当殿赐给郑和的。

郑和还在母梦楼旁边的下射圃给谊娘掘了口水井(即天妃宫大井),其井栏系一块圆形巨石凿成,外围橘瓣形,上覆荷叶,下托莲花,纹饰流畅。整个石栏造型,与衙前井基本相同,为明初石雕工艺精品。

第2084期(全文共3913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1 09: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穆伊兹总统十分高兴。明宣德六年(1431年),时年60岁的郑和第七次奉命出使西洋,船队停泊福建长乐等候信风,在修建天妃宫时铸造了一口铜钟,以祈保往返平安。郑和船队曾两次前往马
2024-01-11 17:35:00
东西问丨陈弦章:“景弘故事”何以迄今流传东南亚?
...(1405年),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王景弘以副使身份协助正使郑和,率62艘巨型宝船、2.78万余名官兵和水手组成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从此开启航海生涯。28年间,他多次偕同郑
2023-11-07 21:40:00
长乐云门寺附近发现大幅石刻 疑与郑和有关
...志》记载相符,另一处位于古渡口附近,含义待解,疑与郑和、海丝文化有关。据介绍,上述有史料记载的3处石刻,一处在杂草丛中找到,写着三个大字“临江台”;一处在坐禅处后面找到,石刻
2023-10-26 12:31:00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
...阅兵始于一四零六年大明天子第一次大阅兵是由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的240多艘海洋战船和27400多海军陆战队员,他们从江苏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驶向了南洋,对东南亚沿海各国起到了震慑
2023-01-01 17:09:00
最新通告!福州多处路段将临时交通管制
...路(奎桥路路口至南山路路口)、南山路(吴航路路口至郑和路路口)、鳌山路(南山路路口至东鹤路路口)、南山阁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持专用通行证车辆除外)、非机动车通行。二
2023-10-24 22:28:00
南京天妃宫中古碑的由来
...在南京狮子山南面有一座静海寺,它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明朝十大律寺之一,里面摆放着一块穿上了“玻璃铠甲”的大型古碑——天妃宫碑,如今已经有超过
2022-12-28 22:22:00
聊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一段伟大的航海壮举,发生在明朝时期。本文将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行过程、影响和意义,带领读者领略这一传奇事件的魅力。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
2024-02-12 06:42:00
走进江苏海院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穿越600多年时光,“看见”郑和船队扬帆下西洋□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怀艳通讯员朱孔阳证实郑和船队曾到过非洲东海岸的关键证据何在?为郑和下西
2024-04-18 07:40:00
郑和七下西洋期间都遇到些什么事?经历惊险又有趣
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名叫三宝。小时候因为战乱,被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掳到南京,被阉割成为太监。之后得到燕王朱棣的赏识,便跟随其左右。由于立下战功,朱棣赐其“郑”姓,从此改名郑和。
2023-05-10 09:2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