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黄 烨 范 宇
“赶早市去嘞!”凌晨4点多,天没亮,城市还未苏醒,乡村的早市已经升腾起了烟火气。
南湖区凤桥镇新民村兴善老街旁,藏着一个当地人才知道的开了几十年的早市,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有村民前来买货卖货,到早上七八点,买家卖家又“离去了无痕”。十几家商户,本地的村民,组成了这个小小的烟火人间。
临近春节,记者走进这个早市,看到了别样的江南年味。
浓浓年味,就在早市里
刚摘的青菜、蹦跳的鲫鱼、新鲜的猪肉、手编的笤帚……2月6日凌晨4点半,记者跟着导航来到凤桥镇新民村兴善老街旁,耳边传来叫卖声,循着声音和光亮找去,一个小小的闹猛的早市出现在眼前。
“你问这个早市有多久了?具体年份不晓得,只知道我们小时候就有了。”老板娘陈娇华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把鱼斩断装进袋子里,转身递给摊位前的顾客。“两斤32块钱,收你30块钱,扫码就行。”
59岁的陈娇华是地道的新民村村民,在早市卖鱼十多年了,“我们小时候早市的规模不大,那时候过年过节跟着大人逛早市是最开心的事。”
岁月流转,大家的生活蒸蒸日上,村民建起了小楼房,开上了小汽车,但新民村的早市还是延续了下来。
“就在身边,多方便啊。”每天凌晨3点半陈娇华就开始忙活,到七八点就能收摊,剩下的时间还能干点别的事情。“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六七十斤,少的时候也能卖五十斤。”她指着摊位上的鲈鱼、草鱼、青鱼,笑呵呵地告诉记者,靠着勤劳的双手,家里盖起了新房,女儿也大学毕业找好了工作,“生活有盼头就一点都不觉得累。”
摊位前的周阿姨听了连连点头,“春节前孙子孙女都来了,今天买点鱼回去给他们做红烧鱼吃。这里离家近,东西也新鲜,平时我都来这买菜。”
早市里的年味,在叫卖声中,也在大家热乎乎的心里。
早市西头,39岁的李双军忙得不亦乐乎,他卖的橙子、梨等水果很受村民欢迎,小货车上装的东西眼看着越来越少,“这些水果都是新鲜的,好吃又便宜。”
幸福生活,都在笑容里
清晨5点左右,早市更热闹了,来买东西的村民多了起来。
戴着一顶红色绒线帽,52岁的徐月英在早市上格外“显眼”。她的跟前整齐地摆着南瓜子、青菜和几把新笤帚,“笤帚10块钱一把,来看看啊。”
“主要是来凑凑热闹。”徐月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她家就住在附近,青菜是自家种的,南瓜子是自己炒的,笤帚是老伴编的,用徐月英的话说,来早市就是“挣个早饭钱”。
早市上的摊贩大多是新民村本村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经营着这一方烟火气,在给村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两年前,早市也曾换过地址。新民村党委书记盛奇佳说:“新民村的早市是老底子自发形成的。起初村民们都在兴善老街上摆摊,2019年,新民村开始修缮兴善老街,村民对早市有需求,村里就帮助大家在老街旁边找了一处新地址。”
民间的早市,最是包容,包容每一个热情的来客,也包容乡村的变化。
如今,改造后的全新老街又重新成为早市的一部分,逛完早市,不少村民会到老街上吃早饭、理个发。除了小餐馆和理发店,老街上还有服装店、杂货店、药材行……“近些年,我们还在老街上建起了蚕桑育种文化馆、乡贤馆,也深受村民欢迎。”盛奇佳说。
老街和早市,这样“从前慢”的印记都是新民村深厚历史文化的缩影。早在2019年,新民村就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这个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里,到处是岁月无法磨灭的勃勃生机,在朦胧的灯火里,迎接一个又一个晨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8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