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为什么不能大方承认“围观”只为“图一乐”
于量
本报记者 于量
国内某短视频平台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宣传口号:看见每一种生活。韩素珍的生活,就这样突然被“看见”了。
74岁的韩素珍在南京卖了30多年甘蔗汁,她被“看见”的生活约等于她的生意。5月18日,有视频博主发布了一则短视频,记录了韩素珍为其制作“纯手工咖啡”的过程——这杯“纯手工咖啡”售价10元,是由三包速溶咖啡粉和热开水冲泡而成的。
视频发布后不到20小时,点赞量超过170万。南京“咖啡阿姨”迅速霸榜热搜,一场发端于互联网的狂欢也随之从线上延烧至线下:韩素珍的店铺一跃成为网红打卡点,专程赶来“蹭流量”的各路视频博主和专程赶来凑热闹的普通市民在街上排起长队;甚至连品牌方也亲自下场,为韩阿姨送来了整箱的速溶咖啡粉。至于“纯手工咖啡”,销量自然暴涨,一天就卖出了数百杯。
“咖啡阿姨”被“看见”了,但也有不少人直白地表示“看不懂”,认为她的一夜爆火莫名其妙。至于那些“看懂了”的(可能也包括部分假装“看懂了”的),所“看见”的也各有不同。有的人在“咖啡阿姨”娴熟的速溶咖啡冲泡技法中看到了“真诚”,有的人看到了“当代年轻人对消费主义的厌弃与反叛”……
暂且把“咖啡阿姨”放在一边,回顾一桩互联网旧事。15年前的夏天,百度贴吧突然出现了一个“神帖”,内容仅有一句话: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就是这样一个完全没有上下文,堪称无厘头的帖子,发布后6小时却引来近40万名网友浏览、超过1.7万条回复,三天后总计收获780余万次点击、30余万条回帖。
“贾君鹏”成为当年中文互联网上的一大事件。时至今日,贾君鹏究竟是何许人依旧不可考。而在围绕此事件连篇累牍的分析与解读过后,互联网上对“贾君鹏事件”最终达成共识:这个“奇迹”的诞生的确就是没什么道理,大家只是图一乐而已。
15年前,“流量”二字鲜有人提,“算法”一词更是闻所未闻。15年后,在流量与算法的加持下,和“贾君鹏”一样被偶然“看见”的韩素珍同样成为被大规模“围观”的对象。围观者中,有人为了猎奇,有人为了赶时髦,有人为了获取“情绪价值”,有人为了蹭热点博取流量。只是,相比当年纯粹为了“图一乐”而加入围观“贾君鹏”队伍的网友们,如今那些围绕真诚、围绕批判消费主义展开的说辞,则更像是在为合理化围观行为而强行“上价值”,进而实现自我感动。
真诚的生意人当然值得被赞颂,过度的消费主义也应当被批评。但是何必要将这些意义强行赋予在一次“围观”上?为什么就不能大大方方地承认“围观”只是为了“图一乐”?须知,被“看见”的毕竟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即便“咖啡阿姨”本人并不反感被“看见”,但是为了自我感动就强行赋予其意义,不仅矫情,同时也显得过于一厢情愿。并且,其中也隐藏着某种居高临下的傲慢,事实上反倒是对他人生活的不尊重。
网络热潮过后,还会有多少人排队去买“咖啡阿姨”10元一杯的“纯手工咖啡”?一个网络上略显残忍的事实是,她和她的“纯手工咖啡”不过是又一个曾经的“热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9 09: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