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拒绝简单粗暴的“厌童”标签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9-04 06:15:00 来源: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丽萍 郭韵

假期出游热潮,在动车、地铁、餐厅、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因“熊孩子”引发冲突的新闻时有发生。网络上甚至一度出现“厌童症”之说,引起大家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公共场合文明礼仪有了更高要求,对于自我空间的维护意识也更强。而小孩子往往天性使然,多动爱闹,身处公共空间时,容易“侵犯”他人的物理和心理边界。对这种现象,需要区别对待。儿童的年龄不同,公众也要有不同的宽容度。不可控的婴幼儿和不去管的“熊孩子”,性质是不一样的。比如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有时候就会因为不舒服而哭闹,父母的安抚有时候也不见效。那条冲上热搜的“一岁多的孩子高铁哭闹遭女子要求闭嘴”新闻评论区,绝大多数网友对带孩子家长都是体谅包容的,对这名女子的行为持批评态度。而大一些的“熊孩子”,就需要家长良好的教育和引导。现实中,我们也看到,矛盾起因是“熊孩子”,但引发冲突升级的却往往是背后不作为的“熊家长”。“子不教,父之过”,一些家长过于宠溺孩子,采取“他只是个孩子”为由肆意越界、一味纵容的态度,才是导致公众反感厌恶的原因。

因此,“熊孩子”需要家长的管教与约束,“厌童症”之说却需要纠偏。对于一些自媒体为追求流量炮制这样的话题,人为制造并夸大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制造不同人群间的对立和矛盾,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的焦虑,这样简单粗暴贴标签的行为,是我们要坚决反对和警惕的。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如何对待儿童,最能体现社会文明。社会要“呵护柔软的群体”,家长和公众,彼此都要多些设身处地,多些宽容和体谅,携手探讨如何建立儿童友好、母婴友好的社会空间。比如,在新闻评论区就有网友建议设立“亲子车厢”“母婴车厢”,让差异个体都能在公共空间找到各自舒适区,就是努力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4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刻板印象化,掩盖其他特征,成为与之相对应的指标物。粗暴地“贴标签”,模糊掉现象背后真实的问题,阻碍理性思考,助长不满情绪。我们更值得做的是穿透争议,从各种声音中找到共同诉求,
2023-08-26 01:37:00
【胡律师说法】别让“厌童”标签撕裂网络文明
...长”总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纵容“熊孩子”胡闹。简单粗暴地给他人贴标签,无疑会在社交网络放大群体对立,成为自媒体营销的新流量密码。解决问题永远比放大问题有效,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2023-08-02 10:22:00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深一度粗暴,是“精英教育”?闫丽让男孩亲手砸碎自己心爱的手办、让女孩将玩具和漫画书扔进垃圾箱,对孩子不断进行言语打击、嘲讽挖苦……最近,一个贴着“33年资深家庭
2024-05-22 05:22:00
“霸凌式”家庭教育不可取
...论反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呈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简单粗暴、冷漠无情,传递的都是“以分数论英雄”的信号,这种“有毒”的思路与操作毫无教育温度,还有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造
2024-05-08 08:39:00
...论,基于大人视角下的孩童哭闹均被打上了“熊孩子”的标签。经舆论场发酵,“熊孩子新闻”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流量视频,使得“厌童”的情绪溢出、扩大化,不少成年人披上整治公德秩序外衣,
2024-09-04 19:48:00
...这样有点“暴力味”的视频还有几个。这样家访是不是太粗暴?听听网友怎么说。@海跃叨叨叨:家访中赵菊英要求学生丢弃动漫手办的行为,忽视了对孩子个性与兴趣的尊重,采取了一种强制且缺
2024-05-09 05:19:00
...对立和撕裂肯定不是解决方案。“熊孩子”是一个糟糕的标签,让婴幼儿家长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动辄引爆网络狂欢。“厌童症”哪怕是一个伪概念,也应足够警惕,不能打开“潘朵拉的魔盒”。
2023-08-06 14:10:00
浙江宣传:带娃出行何来“原罪”
...佛只要我们现身任何秩序井然的场合,就自带‘不安定’标签。”不禁要问,一些家长所说的“原罪感”,所谓何事?带娃出行这个话题,为何总能引发热议?图源:IC photo一在笔者看来
2024-10-07 07:56:00
...打擦边球。这些看似轻松愉悦的内容,背后实际上是简单粗暴的感官刺激和娱乐快感。正是因为在当前网络视听领域网红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树立具有正面意义的网红儿童形象,从而培养儿童
2024-06-13 00:2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