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直博生”选择“博转硕”:有人走向职场,有人再次申博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0-30 17:06:00 来源:澎湃新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今年国庆假期结束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小天(化名)在刷校园卡进出校园时发现,自己的校园卡失效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从直博生转为了硕士生,他需要重新登记新的学号并办理新的校园卡。从直博转到硕士研究生,小天用了两年半探索自我,重新做了职业发展规划,目前已经获得心仪的工作机会,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入职。

有一小部分直博生像小天这样主动选择转硕,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几名成功“博转硕”的研究生发现,他们在因不适应读博生活经历过焦虑或迷茫,转硕后,有人选择走向职场,有人再次申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目前,已有多所高校陆续出台了博士生分流制度的相关文件。有专家表示,博士生分流正从“被动退出”向“主动流动”转变,培养单位、教师及学生对博士研究生分流的探索都比较欢迎。分流并非意味着“淘汰”,而是“多元成才”的体现。

读博的不适应:实验室坐不住,课题做不出来

小天本科在武汉一所“双一流”高校就读水产养殖专业。时间回到2019年7月,刚读完大三的他以专业成绩第二名的成绩获得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生物学直博生面试资格。他隐约知道读博需要哪些能力,在面试中,也着力突出自己的交叉学科素养、文献阅读和积累、课题参与经历,表现得“很擅长科研”。

“直博生”选择“博转硕”:有人走向职场,有人再次申博

面试很顺利,收到预录取通知的时候,小天第一时间跟家人朋友分享了喜悦。在这种喜悦的另一面,“直博”的生活究竟如何,小天并没有清晰的答案。“我只是觉得,自己挺能读书的,坚持到毕业应该不是问题。”他补充道,“即使是一些不喜欢的事情,当时的自己也能熬下去。”

2020年秋天,小天正式开始直博生活。第一次走进实验室,他看到在一长条的实验台上,培养箱、离心机、测序仪一字排开;另一侧摆着几台电脑,每人一个约1.5米见方的工位,从工位前转过身去,就可以继续手头的试验。

小天的博士课题是关于蝴蝶的性状及遗传,他觉得,每种蝴蝶都有不同的模样,还有一些会模拟其他物种的形态,“我很喜欢和这些具体的生命打交道。”他会和同学们去野外捕蝴蝶,看着蝴蝶孵化出来,观察蝴蝶的交配,“实验室里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事。”

和许多博士生一样,早上9点多,小天从宿舍来到实验室工位,读文献、做试验、跑数据,直到傍晚才离开。“一天下来,除了吐槽几句实验细节和数据情况,基本上是在和机器以及实验动物打交道。说实话,有些坐不住。”

“直博生”选择“博转硕”:有人走向职场,有人再次申博

跟小天不一样,小张在选择直博时对于未来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就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他从本科就开始给其他同学讲解高等数学、概率论、统计学等课程,学院的辅导员甚至专门为其提供会议室,让他开展学业帮扶。在考试周,他也会坚持备好课,为其他同学开展考试辅导。他喜欢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加上父母都在老家的一所中专学校当教师,他觉得一路读到博士,留在高校当老师,应该是一条很好的人生路径。“直博”显然可以加快这个职业目标的完成。

但读博一年后,小张就发现,“直博”到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不是那么好走。自己无法完成导师分配的小课题,而导师对他的指导似乎也很难帮到他。

“直博生”选择“博转硕”:有人走向职场,有人再次申博

在千里之外的美国中部某高校,刘同学面临着与小张相似的困境。就读土木工程专业的她把“直博”视为提升自我的途径,2021年秋天开始了异国他乡的直博生活。她也很快适应了新环境,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自己租房、开车,慢慢开始独立生活。但在学业上,她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滑铁卢”。她发现自己手里的课题“难度很大”,向导师求助后也收效甚微,“我的导师年纪很大了,不怎么关注新的研究动向,手头的这个新课题,他只能提出方向上的一些建议。”

无助之中,刘同学只能继续推进项目。“也想过退学不读了,但还是会继续做下去。”

“熬下去”能坚持到毕业吗?

对于博士生活的不适应,小天一开始的想法和刘同学一样,那就是“熬下去”。他有意识地屏蔽了和学业无关的活动,“有时晚上或者周末出去玩,我甚至会有负罪感,就觉得我不应该玩,应该坐在实验室。”

刚进入实验室时,小天遇到了一位研究蜘蛛的师哥。“他带着我看蜘蛛的繁育过程,认识不同的蜘蛛。有一种蜘蛛把自己模拟成兰花的形态,我觉得很有意思,他鼓励我研究一下,‘试试看’。”师哥的经历逐渐唤起了他对这个学科的兴趣,“有的蜘蛛繁育一代就需要几个月,在野外也很难找到。但是他一直能安心做下去,而且乐在其中。”

但随着时间推移,小天逐渐发现,哪怕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研究工作依然很难看到进展。“唯一能带给自己反馈的事应该就是发文章。需要一个个试验地做下去,一层层的假设证明下去,才有发论文的希望。发论文对我来说,至少需要5年。”

在很多深夜,小天会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到发论文,“毕竟5年太久了。”在这种怀疑中,他开始失眠,逃避科研。

想通过“做下去”坚持到毕业的刘同学也发现了,“做下去”并没有让事情变好。读博第二年,她发现自己一焦虑就开始胸痛。每个周五,刘同学都要参加导师的组会,当面汇报选题进展。“但每一次组会上,我的进度都会比其他同学慢一些。”

“后来,一想到组会我就会紧张、失眠。组会结束的晚上就会崩溃大哭。两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为什么还是不行?是不是我真的做不到?”刘同学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后,她得到的答案是“慢下来,放下焦虑,多休息”。

但刘同学觉得,这并没有解决她的实际问题。她开始运动,从实验室回来就“暴汗健身”,或是跳进水里游泳一千米,“但开组会的时候,还是会崩溃”。

主动选择博转硕,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

读完了博二,刘同学决定,要结束这段博士生活。她给父母打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今年7月末,她向学校提出了转硕的申请。今年8月,刘同学获得了授课型硕士的学位,顺利毕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相比之下,小张的放弃则没那么果断。“因为直博生很少,学校并没有‘转硕’的实施办法。如果真的放弃,有可能连硕士学位也拿不到。”他检索了其他学校的相关办法,写了一份长达三页的申请书,还附带了一份成绩单。“我想证明自己,虽然不能读博了,但还是有能力硕士毕业的。”即使已经决定转硕,他还是准备了博士生必须参加的一场学位资格考试,“成绩也很好,我想证明自己,不是没有好好学,只是真的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能力。”

拿着这份申请,小张找到教学秘书,又和学院的老师聊了聊。“大家都能理解,也不愿意让‘直博’的同学最后颗粒无收。”最终,本来是学校“第一个直博”的小张,成为了第一个“直博转硕士”的人。

跟刘同学和小张不一样,小天做出博转硕的决定,经过了两年多的等待和探索。

2021年春天,在博一下学期参加的一场饭局上,小天听师姐偶然提起,有直博生转读硕士了,并且已经去上班了,过得很开心。“原来真的有身边的人这么做了。”有了新的选择,小天有点激动,回到宿舍后就开始查直博转硕的条件。“要直博第三年才可以申请转硕。我觉得,放弃博士学位,用三年时间拿到硕士,也不是一个很差的选择。”

为了更谨慎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小天咨询了朋友的意见,还走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职业规划咨询。“从职业测试的结果来看,我确实和科研人员应有的人格不太匹配。那一刻就觉得,自己并没有错,只是确实不适合。”

最后,小天试探性地问了导师的意见,得到的回复是:“你其实可以继续跟下去……但如果真的决定好了,那就转吧。”小天松了一口气。

小天认为,专业带给他的是数据分析能力,而性格上,他更擅长沟通协作。他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入职互联网公司,试着做‘产品经理’。”

就这样,小天一边兼顾转硕后的课题,一边开始积攒“大厂”实习经验。两年多来,在实习中,他慢慢找到了“意义感”。和整个团队一起讨论某项功能的优劣,改进策略可能很快就出现在APP的内测版本中;学到的新工具,可以立刻就去尝试……“这种即时的反馈,让我感到更加充实。”

更重要的是,小天找到了生活的趣味。他开始能享受跟朋友在小餐馆吃饭、碰杯、一起说说笑笑的快乐,不再因为自己没有“坐在实验室”而产生负罪感。

今年9月,小天顺利提交了“博转硕”申请。国庆假期后,用校园卡却刷不开校门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转硕成功了,需要重新登记新学号并办理新的校园卡。

转硕成功后有人走向职场,有人再次申博

成功转硕之后,刘同学并未放弃读博的念头。“我和身边的博士朋友聊了聊,感觉问题更多出在课题没选对、师生关系处理得不好。我也参加了学校的博士学位资格考试,最后依然通过了,说明我的科研能力并不差。”

目前,刘同学申请了美国春季学期入学的博士生项目。在这次申请中,刘同学感到更有底气,“上次读博的几年,我的英语熟练了很多,科研能力也确实在增长。我也和新导师提前做了交流,目前来看,我们还是挺契合的。”

一切尘埃落定后,刘同学已经可以坦然面对这段时光。“我想,以后的人生里再遇到什么选择,我可能不会次次都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我会愿意直面它们,扛住一切,然后勇敢地做出改变。”

而小张和小天也都在准备硕士论文答辩。目前,小张已经完成了硕士论文开题,不出意外,明

年夏天就能顺利毕业。对于“高校教师”这个曾经心中的理想职业,他开始慢慢放下。“我去考了教师资格证,中学老师可能也是一种选择。说不定,还可以做个大学辅导员?国企、外企、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技术岗,我也发去了简历。已经回不去做科研的状态了,那就好好准备工作吧。”

小天预计今年冬天能拿到硕士毕业证。目前,他已经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机会,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入职。“有时也会想,如果当初没有选择转硕,自己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真的选对了吗?”这些问题小天还是没有答案,但现在的生活确实是他喜欢的。

专家:博士生分流正从“被动”转向“主动”,分流无高低而是“多元成才”的体现

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陆续出台了博士生分流制度的相关文件。2023年3月,吉林大学印发并实施了《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实施办法》;同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施行《博士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机制实施办法》。

武汉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系教授陈新忠长年关注博士研究生教育分流实践。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博士生分流正从“被动退出”转向“主动流动”,“随着博士学位的从严把关、年轻人对生涯规划的探索,这类情况还会增多,学生主动选择的比例也会变大。”

陈新忠分析,造成博士研究生分流的原因比较多元,有一些是学生主观原因导致的,比如学习态度发生变化、个人生涯规划转变;有的是客观上生活突发变故、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或者个人科研能力不足、培养效果不够理想。“不同的情况应分类型、分情境处理。制定博士生分流实施细则的高校目前并不多,‘分流’涉及多个部门,需通过细则明确各方职责;同时,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做好学业完成情况监测,把‘分流’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不要临毕业再‘亮红灯’。”

陈新忠介绍,调研中发现,培养单位、教师及学生对博士研究生分流的探索都比较欢迎,“这既可提高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又能给因故或能力有限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更多元的发展机会。”

同时,鉴于博士生的分流需求较多样,陈新忠建议,“高校可试行博士生试读制度,还应打破分流申请的时段、形式限制,适当延长申请时间、延缓时机、增加开放分流申请的次数,同时探索更换导师、更换专业方向、学术型博士与专业型博士互转等分流形式,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流。”

一些高校教师担忧,博士研究生分流可能导致培养资源的浪费。对此,教育部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严把质量关、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较大的培养单位。陈新忠认为,高校也可以考虑把博士生分流和硕士生分流相结合,畅通硕士生向博士进修的多元化渠道。“社会上依然有一些‘分流即淘汰’‘分流即清退’的观念。‘分流’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多元成才’的体现,社会、家庭和用人单位都应该予以包容,不要抱有偏见、给予限制。”

本期编辑 邹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30 2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这群硕博生摆摊卖烤肠走红网络 把毕业留念发展成“买烤肠答哲学问题”的街头对谈
近日,9位哲学系硕博生在大学周边摆摊卖烤肠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走红。有网友留言道,“能放下面子摆摊,为你们的勇气点赞!”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两位成员,听他们分享了摆摊卖烤肠的
2024-07-16 13:50:00
...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等6所高校的66名硕博生将赴上虞区行政事业单位、重点企业实习实践,实地了解上虞区人才需求、人才政策。上虞积极打造“虞见青春”暑期见习实习活动
2024-07-17 06:25:00
新学校“高标准”新教师“硕博生”
本文转自:青岛日报新学校“高标准”新教师“硕博生”青岛四十余所新建中小学秋季学期投用,小学学位供给增加8.29万个■航拍青岛育新小学。 韩 星 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2023-08-28 06:35:00
他的上肢莫名疼痛,原来神经竟已变成“腊肠”!
...张安排了超声和肌电图检查。第二天,小张拿着检查报告再次找到杨蓊勃。一看B超报告上特征性的图片,杨蓊勃确定是骨间后神经的沙漏样变性。由于前面已经耽误了三个月,需要尽快安排手术。
2023-10-30 17:29:00
领导说“辛苦了”,千万别再傻傻回复“应该的”,试试这3点!
...天收到粉丝小张的留言,在留言交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职场人都会犯的错误,一起来看看:事情是这样的,小张是一名行政助理,平常工作内容主要就是辅助领导的工作,为领导即使整理汇报一些
2024-07-27 11:59:00
聚焦性病预防,尤罗坦亮相中国(第四届)生殖器整形美容与性医学盛会
...共同探讨生殖器整形美容与性医学的未来发展之路。梵晨博生医药集团再次受邀参会,携集团泌尿与生殖器疾病靶向治疗新方案亮相。展台被来自行业内的专家与学者围得水泄不通,众人纷纷被一款
2024-11-01 09:57:00
又一所高水平大学官宣在浙招生!明年开始本科招生,聚焦五大领域
...士学位授予要求的,授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本科直博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学习形式为全日制。自2024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
2024-08-30 21:06:00
她主研的成果
...年轻外表不同的是,吴雨珊的经历十分“老练”。拿到直博生保送名额后,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文科转为理科。此后,她一路“闯关打怪”,作为核心骨干研究完成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大豆玉米带
2024-05-17 03:47:00
一个善良的女孩,在大学期间遇到了一个所谓的“真命天子”
...了走一条错误的路。五、没有看清局势贸然行动小李是个职场新人,初入职场便因经验不足、轻信他人而被坑害。他没有看清局势就贸然行动,最终遭受了公司内部的重大损失。这次的错误经历让他
2023-11-13 11:55: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南报网讯(记者王峰实习生赵韵涵)11月2日,秋天的阳光洒在玄武湖畔,位于金陵STYLE浪漫中心的2025南京文学书集又开始了以书香迎客的一天
2025-11-03 07:37:00
“心”生欢喜,“耳”目一新 18名西藏患儿在宁成功接受手术南报网讯(记者王婕妤)“他从没在学校的体育场上自由奔跑过,是南京的医生帮他重拾自信
2025-11-03 07:37:00
南报网讯(记者张甜甜)“苏超”,正为城市招商引资打开“超”链接。11月1日晚,在上海月星环球港举行的“我在上海看苏超”足球嘉年华上
2025-11-03 07:37:00
南报网讯(记者朱静)11月1日,参加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的艺术家们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
2025-11-03 07:38:00
猛德大叔与江西的情缘
在帕米尔高原上颠簸4个多小时,终于,在一片开阔的牧区,我们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阿布都加帕尔·猛德大叔正帮老乡寻找走丢的牦牛
2025-11-03 07:05: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佘峥)第三届“AI(人工智能)+公共治理”学术研讨会10月31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探讨主题之一是大学怎么培养能适应智能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
2025-11-02 08:11:00
92岁老人将厨房打理的像咖啡屋 孙女:爷爷一直爱整洁
大皖新闻讯 近日,江西南昌高女士拍摄了爷爷家的厨房并上传网络,干净整洁的厨房引起广泛共鸣,数百万网友观看、十多万网友点赞
2025-11-02 10:32:00
东南网11月2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在日前召开的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 2025)上,由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吴孟超纪念医院)曾永毅教授团队主导完
2025-11-02 11:08:00
二十公里暖心守护!大学生热心助人获市民表扬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李向湘)10月31日,武汉城市学院收到一封来自热心市民潘萍女士的表扬信,信中讲述了该校2024级工商管理1班张奥文同学在勤工俭学途中主动救助事故受伤女生
2025-11-02 12:37:00
展民企风采 绘时代华章 “青岛企业家日”主题摄影书画展盛大启幕
鲁网11月2日讯金风送爽,山海礼赞。在青岛市第五个“企业家日”到来之际,“展民企风采·绘时代华章——企业家风采主题摄影书画展”于11月1日在青岛隆重开幕
2025-11-02 12:39:00
驿站内,调解员一番耐心开导,两位因楼道堆物产生矛盾的居民终于解开心结,原本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今年以来,南寒街道玉园南社区在邻里驿站内设立调解室
2025-11-02 12:57:00
一位八旬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11月1日在楼下晒太阳时不慎离开小区后迷路。幸好在街头被原先所住小区的邻居认出,及时联系了网格员
2025-11-02 12:57:00
家长接孩子途中,在街头遇到“扫码送文具”的地推活动。虽然当场领到了文具,但随后几天却频繁接到培训机构推销课程的电话。11月1日
2025-11-02 12:57:00
东南网11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见习记者 陈阳阳)怀着以文会友、增进友谊的诚意,来自中国、俄罗斯、肯尼亚、法国
2025-11-02 13:21:00
西北大学校友辛周平获2025年ICCM数学贡献奖
近日,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2025)正式公布了各类奖项的获奖名单。西北大学1978级校友辛周平被授予2025年ICCM数学贡献奖
2025-11-02 1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