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五帝本纪的篇末,司马迁写道“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等,最终他阅览群书,踏遍神州大地,采访无数老人,发现五帝并非虚妄之说,于是他将材料加以整理,并“择其言尤雅者”,写成“五帝本纪”,作为全书的第一篇。
问题在于:既然五帝时代过于久远,那么应该难以留下记忆才对,为何史书上却有五帝记载?相信大家会认为“口传历史”,但古代文献用词规范、语意凝练,仅靠单纯的口传历史可能达不到这个程度,而考古给出另一个答案,即中国简牍文书出现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极有可能始于五帝时代。
五帝时代已有文字
关于中国文字,很多人存在误解,认为甲骨文之前无文字,但其实五帝时期(主要是在龙山时代)已有文字,比如以下三个案例:
首先,良渚时代文字
1985年,在江苏苏州澄湖遗址中,考古发现一件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陶器,上面四个不同字符排成一列,构成有序组合,每个刻符线条规整,个别刻符线条复杂,其中左二是“越”或“钺”,在甲骨文上有相关文字;左三应是“五”,甲骨文上也有相关字形。
2003年,在浙江嘉兴平湖林埭镇群丰村,考古专家发现庄桥坟遗址,距今超过5000年,其中在两件残破石钺上,刻有神秘字符,与上述一样,都是排成一条线,其中有3个是相同的。因此,有学者认为与澄湖良渚文字一样,也是“连字成句”了。
其次,山东骨刻文
关于山东大学教授刘凤君发现的骨刻文,距今大约为4600年—3300年,涵盖五帝到商代中期。由于骨刻文的相关报道已经很多,笔者就不再做更多介绍,但需要注意的是,前期骨块上文字较少,一般是1到5个字,少数10个左右,但越到后期(距今3700年—3300年)文字越多,晚期常常刻写20个字、甚至有刻100多字的,辞章已经出现。
第三,龙虬庄陶文与丁公陶文
龙虬庄陶文(下图)出土于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年代“不早于公元前2200年”,大约处于中国的尧舜时代。
与龙虬庄陶文同时代的是丁公陶文,距今4200年—4100年,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早期的东夷文化系统的文字”。
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认为“龙虬庄陶文与丁公陶文应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与商甲骨文也有相似之处”。
除了上述三个案例,考古还发现很多文字遗存,证实了五帝时期中国已有文字。其实,甲骨文是一种成熟文字,决定了之前必然还有初熟文字、以及原始文字,逻辑上说应该涵盖五帝时期。
当然,五帝时期的文字,与后来的甲骨文,未必一脉相承,恰如荀子所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就是说当时文字众多,唯独仓颉所造之字传承了下来。因此,考古发现的双墩刻符(630个之多),可能因为没能传承下来而成了“死文字”,故而如今无法破译。
五帝或许已用简牍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确定商代日常主要使用简牍文书,笔者之前在《商朝“有册有典”:甲骨文重大发现,中国史书果然可信》一文中早有介绍,在此就不多说了。
但问题是,中国简牍文书始于何时呢,始于商代,还是更早的时期?
首先,文献记载夏朝已有典册,《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夏桀将亡,太史令终古执其图法而出奔于商”,可见最迟夏朝末年时已有典册。
其次,龙山时代的陶寺遗址,被普遍认为是尧都,出土过两个朱书文字(其中之一见上图),极为成熟,不仅证实五帝时代已有文字,同时还表明当时已用“软笔”书写。与陶寺遗址同时代的石峁遗址,也出土过使用软笔描绘的证据。
已有成熟文字、又有软笔,说明当时极有可能已经使用了简牍。著名历史学教授李学勤考证认为中国简牍应该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即大禹时代前后。
已有文字、又有简牍(陶文也能传承,但简牍更便捷、成本更低),无疑就更能传承上古记忆,但以简牍出现时间来看,显然就在尧舜禹时代前后。或许正因如此,五帝时代的一些帝王事迹就被简牍记录了下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最终被后人总结为“五帝”,于是司马迁将之列为第一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6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